屡败屡战的名人故事200字

追忆快乐 2023-07-01 15:12 编辑:admin 241阅读

一、屡败屡战的名人故事200字

愚公移山,范进中举,刘邦和项羽打仗的事例,马克思写《资本论》,海伦凯勒的故事。

一、范进中举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范进,参加科举考试不下数十场,可直考到四十数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但他没有放弃,终于,老天不负苦心人,在周进当主考官的时候,他考中了。

二、刘邦西汉汉高祖刘邦与项羽打了不下几十仗,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刘邦没有屈服,屡败屡战。在垓下的最后决战中,终于大败项羽,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三、马克思与《资本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四、愚公移山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五、海伦凯勒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二、屡败屡战的名人故事简短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典故

  曾国藩练兵出山,踌躇满志,以为荡平天下可期。不料一开始竟接连遭遇岳州、靖港大败,想想自己堂堂清王朝二品大员,连太平军小小一个林绍璋都斗不过,还谈什么扫平太平天国的伟业。不堪受辱,急得跳水自杀,幸被部下救起。后来,好不容易打了些胜状,不料在九江湖口被石达开杀得几乎全军覆没。结果又一次表演高台跳水,落得个“优秀跳水运动员”的美名,也让咸丰皇帝对他嗤之以鼻。

  既然死不了,就要向朝廷汇报啊。曾国藩有个好习惯,每封奏折都要亲自反复修改。在这封自请处罚的奏折当中,在最后曾国藩把自己对太平军作战以来的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就这一字之改,彻底改变了朝廷上下对其的看法,塑造出了一个神奇倔强的曾国藩,成为其执着精神的最好注脚。

  屡战屡败是客观事实的描述,突出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战多少,败多少,只要开战,结果总是失败的,给人传达一种失败和痛苦的感觉;屡败屡战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突出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毫不气馁,认为败了还可以再战,百折不挠,永往无前。曾国藩是这么改的,也是这么实践的。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个著名的“习得性无助” 理论,他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屡战屡败就是“习得性无助”的一种体现,被认为是人类沮丧表现的一种,人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屡败屡战则超越了这种人类的这种习惯,表现了一种执着与不屈。

  有人说屡败屡战是仅是一种匹夫之勇的争强好胜。但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比喻就知道屡败屡战有多么可贵。有一只驴子,要是它懒在地上,怎么打它也不肯起来,这是固执;而如果这驴头上放着一棵青草,它拼命也要去争取吃到,这就叫执着。

  正是因为这种建立在理想中的执着,成就了“修齐治平一完人”的曾国藩,是其对自我的一种塑造,代表着成功人物共有的一种不服输的倔强,其本质是:立志奋发,坚忍坚韧,屡败屡战。

  荷马史诗中有个关于西西弗斯的神话: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到了山顶之后神又让它滚下山去,于是西西弗斯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却在这种孤独、荒诞、绝望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意义——他看到了巨石在他的推动下散发出一种动感庞然的美妙,他与巨石的较量所碰撞出来的力量,像舞蹈一样优美。西西弗斯屡败屡战,沉醉在这种成功带来的快乐当中,而且这种快乐第二天还可以再来一次!

  屡战屡败是一种痛苦,屡败屡战确实是一种快乐。只看到屡战屡败的人,一定会输给命运;而能够屡败屡战的人,却能最终赢了神!

三、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原文

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典故

  曾国藩练兵出山,踌躇满志,以为荡平天下可期。不料一开始竟接连遭遇岳州、靖港大败,想想自己堂堂清王朝二品大员,连太平军小小一个林绍璋都斗不过,还谈什么扫平太平天国的伟业。不堪受辱,急得跳水自杀,幸被部下救起。后来,好不容易打了些胜状,不料在九江湖口被石达开杀得几乎全军覆没。结果又一次表演高台跳水,落得个“优秀跳水运动员”的美名,也让咸丰皇帝对他嗤之以鼻。

  既然死不了,就要向朝廷汇报啊。曾国藩有个好习惯,每封奏折都要亲自反复修改。在这封自请处罚的奏折当中,在最后曾国藩把自己对太平军作战以来的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就这一字之改,彻底改变了朝廷上下对其的看法,塑造出了一个神奇倔强的曾国藩,成为其执着精神的最好注脚。

  屡战屡败是客观事实的描述,突出一个“败”字,说明战者无能,战多少,败多少,只要开战,结果总是失败的,给人传达一种失败和痛苦的感觉;屡败屡战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突出一个“战”字,说明战者勇猛,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毫不气馁,认为败了还可以再战,百折不挠,永往无前。曾国藩是这么改的,也是这么实践的。

四、屡败屡战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事例:

一、范进中举

明清时期的知识分子范进,参加科举考试不下数十场,可直考到四十数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但他没有放弃,终于,老天不负苦心人,在周进当主考官的时候,他考中了。

二、刘邦

西汉汉高祖刘邦与项羽打了不下几十仗,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刘邦没有屈服,屡败屡战。在垓下的最后决战中,终于大败项羽,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三、马克思与《资本论》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五、屡败屡战的名人故事300字

项羽,一次失败,年轻气盛,面子上挂不住,干脆爽快地在乌江边自杀了,便宜了刘邦,自己空得到后人的同情,却是一事无成,不像曾国藩,屡败屡战,最终成功。

六、屡败屡战的名人故事三顾茅庐

史学界对于三顾茅庐这件事的真实性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笔者认为三顾茅庐这件事是真的。

诸葛亮自己作的《前出师表》里,明确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

《三国志》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是“凡三往,乃见。”表示刘备确实去见了诸葛亮三次,然后俩人相谈甚欢,谈出来一个大大有名的隆中对。

但是在《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说是诸葛亮自己主动找的刘备。

故事内容大致是说曹操占了河北以后,开始对荆州虎视眈眈,诸葛亮认为荆州危在旦夕,而荆州牧刘表不是雄主,保护不了荆州,所以诸葛亮主动去找了刘备。

刘备当时46岁,诸葛亮26岁,刘备一看是个年轻人,一开始没太重视,接待以后没聊几句,就自顾自的搞起编制艺术了,结果诸葛亮就问刘备,您一个大英雄,天天玩编制,不无聊么。刘备说我这是解闷啊。诸葛亮又问,你觉得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刘备说自然是曹操厉害。诸葛亮接着问,那你和曹操谁厉害,刘备说我不如曹操。诸葛亮就说,你和刘表都不如曹操,就眼看荆州被夺么。刘备表示我也不想荆州被夺, 可是我没啥办法啊,诸葛亮说,你没辙我有辙啊,从北方逃难来的大量流民,你都给上个户口,这些人的人力财力物力都被政府掌握,该交税交税,该服兵役服兵役,荆州不就强大了么。

刘备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就问你是谁啊,这么有想法,诸葛亮就说,我是诸葛孔明。刘备如梦初醒,说到,先生就是卧龙啊,失敬。这个版本也很有意思。

不过笔者更倾向于《前出师表》和《三国志》的记载,原因是更合理,刘备已经46岁,奋斗多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连个正经的根据地都没有,正是最迷茫的时候,加上曹操占据河北,窥视荆州,自己又要逃难,这个时候最容易疾病乱投医,诸葛亮此时给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指出先谋荆州,在图益州,最后跟东吴和曹操三足鼎立,算是给刘备指出了一条清晰的康庄大道,刘备必然对诸葛亮极为器重,委以重任。

至于另一个版本的故事,笔者认为不太合理,当时刘备在荆州,没有什么权利,手下就有点兵,诸葛亮让刘备着手改革荆州内政建设,不太现实,刘表也不能让外人替他管理荆州。

七、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典故

出 处:

1、屡战屡败:《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2、屡败屡战:闻诸先辈云:平江李次青元度本书生,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大怒,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幕中有为李缓颊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乃得免罪.

八、屡败屡战的名人故事近代

1、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2、1987年,校办厂因为经营不善而亏本,于是宗庆后承包了校办工厂,开始实践掩埋在心中多年的创业梦想,那一年,他已经42岁了。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靠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一分一厘赚钱起家,开始了创业历程。

1988年,企业成功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儿童营养液强调真正使用价值,解决了儿童厌食偏食的问题。由于功效确切,效果明显,在市场上迅速走红,产品畅销全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1991年,为扩大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要,仅有100余人的校办小厂娃哈哈,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职工2,000多人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

兼并后,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成立。原本亏损4,000多万元的杭罐厂仅3个月就实现扭亏为盈。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兼并取得成功,娃哈哈初步形成规模。

1994年,娃哈哈积极响应国务院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创造性地以“移民任务与移民经费总承包”的改革思路,兼并了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

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娃哈哈集团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集团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吸收投资4,500万美元。娃哈哈占股49%,达能与百富勤合占51%。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在境外将股权卖给达能,使其跃升到51%的绝对控股地位。

达能立刻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与合资公司,遭到国家商标局拒绝。双方签了合同。 同年,宗庆后带领娃哈哈员工,瞄准瓶装水市场,生产娃哈哈纯净水。

1998年5月,娃哈哈推出碳酸饮料“非常可乐”,意在挑战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凭借在渠道上的优势,2006年的销售量达到了60万吨。

1999年,宗庆后继续西进北上,决定由职工集资持股成立的公司出面,建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关系的公司。这些公司大多建在西部和老区,到2006年,总资产达56亿元,当年利润10.4亿元。

在2000年的改制中,宗及员工从政府手中买回了娃哈哈集团55%的股份,娃哈哈实现“全员持股”。其中,宗庆后占股30%,高级管理层5%,员工20%。46%的股份由杭州市上城区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拥有。 这一年,达能收购了娃哈哈最大竞争对手乐百氏。

2002年,娃哈哈利用自身品牌和实力优势,高起点进军童装业.

2003年5月“非典”疫情结束后,宗庆后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将大批饮料送到零售终端,使销售实现了16%的年增长,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全球第五大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柯特这4家跨国公司。

2004年,娃哈哈实施“全面创新”战略,营养快线、爽歪歪等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使企业摆脱了同质化竞争。

2007年,在宗庆后的带领下娃哈哈营业额超250亿元。4月,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曝料:达能欲以40亿元低价并购娃哈哈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遭到自己拒绝。达能随即回击娃哈哈违反合资合同,并表示对宗庆后在合资公司外建立的庞大私人财富帝国无法容忍。

2007年4月9日,达能要求宗庆后作为合资公司董事长,对非合资公司启动法律程序。5月31日,达能对娃哈哈提起国际仲裁申请,称中方股东侵害了合资企业利益。

6月4日,达能在美对宗庆后之女旗下公司提起诉讼,指其设立的非合资企业不能使用娃哈哈品牌。 2007年6月7日,宗庆后辞去合资企业董事长并发表致达能董事长公开信。说因无法忍受达能两位董事(亚太区总裁范易谋与中国区主席秦鹏)的欺凌与诬陷,只能辞职,专事诉讼。

2008年,虽受达能强购事件的困扰,宗庆后领导下的娃哈哈销量持续增长,上半年销量增加40%以上,全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大关。

2009年9月30日,达能发布公告宣称,在中法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已与娃哈哈达成友好和解方案。作为和解方案的一部分,达能和娃哈哈将终止合资关系。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娃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伙伴。

2010年,娃哈哈推出旗下高端奶粉--爱迪生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由合作企业荷兰百年皇家乳企生产,原装进口,来到中国。此举也开创了让国外企业为中国贴牌生产的先河。 这一年,宗庆后被评为福布斯中国首富,财富总额为534亿人民币。

2011年,全年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8.55亿元,同比增23.65%。

2012年,67岁的宗庆后再次成为中国首富,财富总额为630亿人民币。

3、有一位老人,在他72岁时遭受严重的挫折,他奋斗了几十年享誉全国的最大零售集团,在一夜之间破产了。

人们看着这位闻名遐迩的世界级企业家迎来如此灾难性的失败,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将心随天命,穷困潦倒度过余生;有人认为他将神经受到刺激,过起老年痴呆不谈理想的晚年生活:有人认为他肯定不堪一击,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事业的大厦轰然倒地,并没有使这位老人从此倒下去,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他依然精神十足,匆匆行走在大街小巷上。

过了一段时间,老人和几个年轻人携手合作,开办了一家网络咨询公司,向自己陌生的it产业发起了挑战。

面对新的行业,老人并没有显得缩手缩脚,反而脸上始终充满了微笑,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加上他合理地运用了过去经营零售业时积累起来的经验,没多久就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一年后,老人重新堆砌的事业大厦又屹立在人们面前。

当记者采访老人,问他为何能够在一年时间里反败为胜、东山再起时,老人快乐地大笑起来,久久不语。

记者等了好久,老人也未给出答案,而是又忙自己的事了。记者疑惑地又重复提起这个话题,老人第二次快乐地大笑起来,他只说了短短一句“其实,我已给出答案!”

此时,记者才恍然大悟——快乐心情是老人反败为胜、东山再起的法宝。

这位老人就是日本曾经最大的零售集团“八百伴”集团的总裁——和田一夫。

4、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

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

扩展资料:

马云,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马云的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马云之所以让当今的无数草根创业者崇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马云也曾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高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试想,如果马云在第二次高考失败后,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去学习一门手艺,安安稳稳过他当临时工的生活,那么,还会有今天的马云,还会有今天的阿里巴巴吗?

第一次高考,遭遇滑铁卢。尽管马云的英语在同龄人中显得出奇的好,但他的数学却实在太差,只得了1分,全面败北。这之后他当过秘书、搬运工,后来踩着三轮车帮人家送书。有一次,他给一家文化单位送书时,捡到一本名为《人生》的小说。

那是着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曲折的生活道路给马云带来了许多感悟。

高加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他对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但在他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每向前靠近一步,就会有一种阻力横在眼前,使他得不到真正施展才华的机会,甚至又不得不面对重新跌落到原点的局面。

从故事中,马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人们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

于是,马云下定决心,要参加第二次高考。那年夏天,马云报了高考复读班,天天骑着自行车,两点一线,在家里和补习班间游走。

没想到第二次高考依然失利。这一次,马云的数学考了19分,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而且这一次的成绩使得原本对马云上大学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父母都觉得他不用再考了。

那时候,电视剧《排球女将》风靡全国,可谓家喻户晓。在那青涩但纯洁的时代,小鹿纯子的笑容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马云。不仅仅是因为她甜美的笑容,更多的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

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影响十分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了马云的一种精神象征,影响了每一个阿里人。小鹿纯子的拼搏精神给了马云巨大的激励,他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毅然开始了第三次高考的复习准备。

由于无法说服家人,马云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到了周日,为了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特地早起赶一个小时的路到浙江大学图书馆读书。

就在第三次高考的前三天,一直对马云的数学成绩失望的余老师对马云说了一句话:“马云,你的数学一塌糊涂,如果你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着写。”

考数学的那天早上,马云一直在背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时,马云就用这10个公式一个一个套。从考场出来,和同学对完答案,马云知道,自己肯定及格了。结果,那次数学考试,马云考了79分。历经千辛万苦,马云终于考上了大学。

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早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