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

追忆快乐 2022-08-22 17:05 编辑:匡枝 113阅读

我想问这个问题题主应该是看过《康熙王朝》的,在这部电视剧中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都是成就康熙伟业的不世之功臣。在康熙因削藩弄的大清四面楚歌,甚至是濒临灭亡的时候,是周培公率领由家奴组成的部队击溃了察哈尔叛军,继而收服王辅臣,并平定三藩之乱,可以说周培公就是拯救大清的最大功臣。在康熙要收复台湾之时,正是在福建总督的姚启圣的帮助下,才最终收复台湾。在康熙面临着索尼和明珠两党的压迫下,正是因李光地的存在,康熙才能在最后击垮索明两大集团。

可以说在《康熙王朝》中这三人对于康熙来说都是最大的功臣,他们帮助康熙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丰功伟业。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三人在电视剧中最后的结局都不怎样,周培公被贬到盛京最后因病而死,姚启圣在收复台湾后就自动辞官归隐山林,李光地被贬往台湾直至终老。所以在电视剧中他们这三人的结局可谓是悲凉,那么在真实历史上他们的结局还是如此悲凉吗?这里澳古君为大家一一揭晓。

周培公周培公在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电视剧中功劳那么大,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劝降曾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周培公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在当年他的母亲因战乱无辜受牵连而死,自此孤苦无依,但因他曾经读过书,所以就被当地的县官看中成为了其幕僚。后清军入关替代明朝统一天下的时候,他因贵人的推荐得以进入清廷的内阁成为供奉。

1674年,康熙因进行错误的削藩政策,最终导致吴三桂起兵造反,此时远在陕西的原明朝降将王辅臣也被吴三桂策动反叛。而在当时如果一旦让吴三桂与王辅臣之间的辖地连成一片,那么大清势必会陷入更加危急的地步。于是周培公等人就被康熙调往陕甘地区负责阻击吴三桂军对于陕甘地区的进攻。

但由于此时清朝不只是受到吴三桂和王辅臣的威胁,它还同时受到耿精忠、郑经等势力的进攻,可以说朝廷根本就没有过多的兵力能够投入到与王辅臣军的对抗当中。再加上当时的王辅臣还处于举棋不定的局面当中,所以此时如果能够说服王辅臣重新归顺于清廷,这样清廷就能拥有足够的兵力去对付吴三桂等人。就这样最终周培公自告奋勇只身前往王辅臣军,劝降于他,后王辅臣在周培公的说服下果然再次接受了清廷的招抚。

而靠着这份勇气和功劳,他被康熙晋升为山东登莱道,其母被追赠为贞烈恭人,其父也被追赠为朝烈大夫。后康熙更是亲自替周培公的亡母孙氏撰写祭文,可以说恩宠一时无两啊。而后在守孝三年后,周培公前往山东赴任,但是由于在任上他与山东总兵不合,再加上他本就不太适应官场上的条条框框,所以在当了三年的登莱道,他就辞官归隐了。

按理说周培公的仕途也就到此截止了。但是在1690年随着清朝西北地区噶尔丹的反叛,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又耐不住了,于是他就写了一道平叛的计策呈给了康熙,后康熙看了觉得很好于是就让周培公前往盛京担任提督一职,负责守卫边境的安全。直到1701年,在盛京护卫着大清边境11年的周培公,因病去世。

可以说在真正历史中周培公的功劳和官职虽然没有电视剧中说的那么大,但是他的结局却要比电视剧中好多了,他并不是被贬到盛京,而是自己自告奋勇去了盛京帮助清廷守卫边境,而且在盛京提督任上干了足足11年,可以说深受皇帝的信赖,要知道盛京乃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能让一个汉人掌兵如此久,足以见的他有多受恩宠。

姚启圣姚启圣在真实历史中的功绩比电视剧中的还要大,也更为传奇。顺治初年,姚启圣因被当地土豪侮辱,遂愤而投靠了清军,后当时清军的掌权人觉得这人学识过人是个人才,于是就任命他为通州知州。可是姚启圣这人并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人,他一当上知州就带着手下的衙役把欺负他的那个土豪给活活打死了,后就直接挂印而去了。

后在1663年不知何故,曾经辞官的姚启圣又想着当官了,于是去考了乡试,后中举被授予广州香山知县,但是没过多久就因擅自让百姓前往南洋与人做生意而被罢官免职。就这样在二次丢掉官职后,姚启圣就稍微老实的做了几年的生意。不过他毕竟不是一个安分的主,在1674年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之乱之时,姚启圣就带着自己多年经商赚到的钱,然后招兵买马投靠了当时负责镇压福建叛乱的康亲王杰书。

而在跟随康亲王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姚启圣可是屡立奇功,更是官运亨通。先是逼迫耿精忠投降被晋升为福建布政使,后又利用奇策将吴三桂麾下的大将韩大任收入麾下,之后更是协助康亲王收复漳、泉之地,因而又被晋升为福建总督。也就是在福建总督任上,姚启圣开启了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1678年因收复平和、漳平二县,又成功阻止台湾郑氏政权对于福建的觊觎,并斩杀郑英等大将,而被晋封为正一品。1679年因姚启圣击溃郑锦大军,并招降14400人,同时又趁机收复金门和厦门,从而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1682年又因攻克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可世袭罔替的骑都尉爵。之后在1683年,已是59岁高龄的姚启圣在协助施琅攻克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于福州。

可以说姚启圣这辈子就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曾经几次三番丢掉官职,但是却都能依靠自己的才学和智慧再次崛起,直至做到最后的太子太保,位列东宫三公的显赫地位。

李光地历史上的李光地结局可要比电视剧上的李光地好的太多了,而且官做的也是三人中最大的,他也是三人中唯一死后被追赠和赐予谥号的。李光地生于明末崇祯十五年,后在康熙四年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而得以进入仕途。在中进士后他先被选为庶吉士,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1674年三藩之乱时,在福建省亲的李光地拒绝郑锦和耿精忠的招安,并偷偷写信向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而康熙也感念他的忠诚,于是就让兵部录其为领兵大臣,并让康亲王在进入福建时尽量找到他以护其安全。

在1677年李光地因拉哈达的赞赏,而被康亲王提拔为侍读学士。后在1678年,李光地因镇压反清复明的蔡寅起义有功而被晋升为永州总兵。1680年李光地回朝后,被康熙任命为内阁学士,并于同年举荐了施琅负责攻台事宜。之后李光地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等职。而在这数十年,李光地也曾因过被贬官,也曾也治理水患有功被晋升,总之是宦海沉浮,阴晴不定。

不过最终李光地的仕途还是走向了鼎峰。1705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光地被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成为了世人默认的宰相。而作为已经坐到了这个位置的李光地此时已无意在做官了,他几次三番都想辞官回乡颐养天年,但都因康熙眷念老臣而被驳回。最终在1717年,李光地因病卒于任上,享年77岁,赐谥号“文贞”。

可以说李光地从做官的那一刻起就深受康熙的信任。在晚年他曾几次三番被人弹劾有错,但每次都被康熙赦免,比如在1687年他因在孝庄太后的葬礼上未如期到京城叩拜孝庄,而被人弹劾,按理说应该是连降五级录用,但是最终被康熙降旨赦免。所以终李光地这一生他都是康熙最为亲近的宠臣,甚至死后都享受了无上的恩宠,在雍正年间李光地先是被追赠为太子太傅,后更是得以进入贤良祠受世代供奉。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这三人的结局都还不错,没有被贬,没有被杀,而都是善终,且都是在任上病逝。而这三人也都是受到康熙帝的信任,其中以李光地的成就最高,他是三人中唯一被赐予谥号的,也是唯一坐上相位的。而其中在电视剧中被明显夸大功绩的显然就是周培公,在历史中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劝降王辅臣,做到最大的官也就是盛京提督,远非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也是大清朝的一代名臣,但三人的结局却比电视剧里要好得多。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可以说是康熙皇帝最得力的大臣,先是周培公帮助康熙帝击溃叛军,收服王辅臣,平定了三藩之乱,然后姚启圣在担任福建总督时,协助康熙帝平定台湾,最后就是李光地配合康熙帝,一举击垮了索尼和明珠两大集团。

正是有这三个人的存在,康熙帝才创下了不世出的功绩,这三人算的上一代名臣良将,而在真正的历史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确实存在,但其功绩,却和电视剧中略有差别。

并且这三人能接连成为康熙皇帝的得力大臣,离不开之间的相互举荐,周培公举荐姚启圣,姚启圣又举荐李光地,这才让三人能够都大清效力。

与电视剧中最大的区别就是,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的结局,要比电视剧中好很多,周培公没有被贬至盛京病死,姚启圣也没有被迫辞官归隐,李光地更没有在台湾孤独终老,三人全部都是深受皇恩浩荡,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和封赏,甚至李光地死后,被追赠和赐予”文贞“的谥号。

还有一点,相比于姚启圣和李光地而言,周培公在历史上,并没有电视剧中那样有着传奇的经历和人生,反而这三人中,就属他的存在感最低,功劳也最小,毕竟《康熙王朝》只是一部演义性质的作品,即便是一些人物确实在历史中存在,但也和正史相去甚远,着实当不得真。

周培公:言过其实的第一谋臣周培公本名周昌,湖北荆门人,他出生的时候,正值明末清初,在其幼年父亲因病去世,而其母孙氏,也在李自成攻打荆门时,殉难而死。

之后,周培公成了一个落魄无依之人,几经辗转,在当地衙门当了一个小吏,勉强度日,但在几年后,靠着依附显贵,得以进京,成了清廷内阁的供奉。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发动叛乱,并且耿精忠、王辅臣也先后发动叛乱,史称“三藩之乱”,而吴三桂意图打通三人的叛乱区域,连成一片,这样就能更快的围剿清军。

就在康熙帝为平定三藩而焦头烂额之际,蒙古察哈尔王率蒙古骑兵直取北京,想趁着紫禁城空虚之际,来一个长驱直入,目的就是推翻大清朝。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横空而出,先是用奇谋平定了察哈尔王的叛乱,之后又劝降收服王辅臣,帮助康熙帝在危难之际,稳住了局面,成为了大清朝最大的功臣。

历史中确实发生了三藩叛乱,也确实发生了蒙古察哈尔王趁机直取京师,但破察哈尔王,平定叛乱的最大功臣,却不是周培公,而是图海。

先说蒙古察哈尔王一事,此人原本是蒙古贵族,在清朝建立后归顺,并迎娶了皇太极二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为妻,清廷之所以对其联姻,主要是起到安抚的作用。

但察哈尔王此人并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一直想着重现蒙古帝国的威风,而当时清廷入关后,手里孱弱,又恰逢三藩叛乱,这对于察哈尔王来说,这是个好机会。

于是,在康熙十四年,趁着紫禁城空虚,察哈尔王便长驱直入,意图推翻清朝取而代之。

关键时刻,是孝庄太后力荐图海为大将军,得到康熙帝的同意后,图海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之下,利用孝庄太后和康熙的权威,将八旗的全部丁奴召集为临兵,并声称察哈尔的财宝堪比大清国库,因此激发了这些临兵的斗志,从而一举大破察哈尔王,保卫了京师的安全。

这个情节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这正是周培公昂的事情,但实际上,这和周培公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从头至尾,都是图海的计策以及行动,而电视剧中,只是将图海换成了周培公而已。

当然,在三藩之乱时,周培公并非毫无作为,他一生最大的功绩也在此时发生,就是招降了王辅臣,但这个功劳,也不是他一人之力。

三藩之乱时,作为陕西提督的王辅臣,成为了双方争夺的一个关键人物,因为如果王辅臣加入吴三桂,那么就会形成叛区联合,这样对清廷就极为不利,平定王辅臣的,同样也是图海,而周培公则因为献上了《平凉策》,因此被图海赏识,让他作为幕僚,一同前去平乱。

而在王辅臣的幕僚中,有一个人是周培公的同乡,他一直劝说王辅臣归降,与此同时,王辅臣觉得放弃高官厚禄可惜了,但又觉得叛乱已经是没有回头路,两相纠结之下,王辅臣也是举棋未定,这个情况,被同乡告诉周培公后,就让清廷看到了一丝希望。

因此,周培公便向图海请命,愿前往王辅臣处劝降,并承诺若成便是功劳,若身死也无憾,最终图海上疏康熙帝,康熙帝恩准,赐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去招抚王辅臣。

在同乡的帮助下,最终周培公成功了。

在这个事情中,周培公确实胆色过人,但前提建立在同乡好友的提前告知以及事后康熙皇帝对于王辅臣的承诺,若是没有这两点,他周培公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很低。

因此,周培公有功不假,但真的没有那样传奇,电视剧中的演绎,确实有些言过其实了。

三藩平定之后,周培公被调任山东,但在任上,因与总兵意见不和,便辞职归家,而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族噶尔丹反清,周培公赶忙上疏平叛“条呈”,被康熙帝采纳,任命其为盛京提督,周培公则在盛京一直到去世。

总体来说,周培公在康熙时期,确实有一定的作为,但也就是一个配角而已,并没有如电视剧中那样的传奇,不过他的结局,比电视剧中要好,不是被贬往盛京,而是主动请缨,因此,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大臣。

姚启圣:收复台湾的怪才功臣姚启圣,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在他身上,既有侠客般的仗义,也有睚眦必报的心计,包括在电视剧中,都将他演绎的脾气相当古怪。

姚启圣是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顺治初年,因清军占领江南,姚启圣为躲避兵祸前往通州,但在通州时,曾遭到当地一个富豪侮辱,本着有仇必报的原则,姚启圣投奔清廷,被任命为通州知府,其上任第一天,就带人前去将那个富豪仗杀,报完仇后,便弃官云游。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姚启圣这个人的秉性着实难以捉摸,他的人生也因为他的性格,起起伏伏数十年。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夺魁,并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但这个官也没当多久,因为当地百姓贫苦,姚启圣便擅自打开海禁,结果导致被朝中大臣弹劾罢官。

姚启圣再次被启用,是在耿精忠造反时,其组织乡兵为康亲王效力,因此得到赏识,从一个知县开始,前后参与了平叛耿精忠的军事行动,并劝降郑成功之子郑锦的部下,因此功他一直做到了福建总督。

而姚启圣的高光时刻,就是在其担任福建总督之后,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中。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锦大举侵犯福建沿海等县,姚启圣向康熙帝上疏十策,对如何收复台湾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和建议,同年,在姚启圣的率领下,清军对台大战开启。

历时五年有余,先后斩杀郑经部下无数,并击毙郑锦之子郑英,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克台湾,郑克塽、刘国轩等人皆降,姚启圣还兵福州。

但在其攻打台湾之时,朝中对他的弹劾就接连不断,包括弹劾他强娶长泰县乡绅戴玑孙女为妾,挥霍金钱如泥沙一般,总之,对他的非议,就一直没有停过。

在收复台湾后不久,姚启圣背部旧疾复发,很快病故,终年六十。即便在其死后,朝中还有人弹劾他虚报军费,康熙帝念其有功,下诏不再调查。

姚启圣的一生,在官场上几起几伏,基本上每次丢官,都是因为他的率性而为,虽说他的秉性十分奇怪,但其收复台湾,则是其一生最大的亮点,无论后世如何对其评价,这一点功绩,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抹除的

李光地:康熙朝最为信任的汉臣李光地与周培公、姚启圣际遇不同,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三好学生,志于勤学的他,靠着在科举考试中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脱颖而出。

在电视剧中,李光地的戏份很多,从平定台湾开始,到大结局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尤其是在其年轻时,与康熙帝的爱女蓝齐儿两人暗生情愫,经过蓝齐儿的点拨,最终走上仕途。

但实际上,李光地的年龄,可要比康熙还大上十几岁,生于崇祯年间的他,经历了明末清初的乱世,并在康熙三年,在乡试中举,并在康熙九年,得中进士,之后被授予庶吉士,并进入翰林院任编修,也就是说,他的为官从政,要比电视剧中早得多。

而平定台湾之战,李光地确实有参与,但并不是和电视里那样是主角,而是在康熙十九年,因拒绝台湾方面劝降被而被康熙帝赏识的李光地,上奏朝廷建议此时正是攻克台湾的大好时机。

“郑经已死,子克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李光地

后又因举荐施琅平台有功,李光地开启了平步青云的官场之路,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起,李光地先后担任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右侍郎、顺天学政、工部左侍郎等多个官职,而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李光地的官场生涯达到了顶峰,被康熙帝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年过花甲的李光地就这样登上了相位。

同时,李光地与康熙之间,交情颇好,在数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不乏有对其进行弹劾的大臣,但无一例外的,如在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适逢孝庄太后丧期,就有礼部官员对他提出弹劾,指责他未能及时到京叩谒孝庄太后.

还有,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先是有给事中弹劾李光地抚绥直隶灾民不利,后又有御史弹劾其李光地处理秋审事宜任意断决,以及荐人不当等.

诸如此类的弹劾,在李光地的官宦生涯中,数不胜数,但大多数都遭到康熙帝的否决,或者是降旨宽免由此可见,李光地和康熙之间,其情谊非同一般。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亲自拟定谕旨言:“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优,著升为文渊阁大学士。”

与电视剧中区别最大的,就是李光地的结局,电视剧中,李光地被贬往台湾,当了一个小小知县,最终郁郁而终,但在历史中,李光地不仅多次请求致仕却被康熙婉拒外,还在康熙五十二年,应邀参加了千叟宴,并赐其“谟明弼谐”匾额。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死后,被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小结:

从真实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周培公、姚启胜,还是李光地,在康熙一朝都有或多或少的功绩,只不过如周培公,并不像电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传奇而已,但姚启胜,其人生就要比电视剧里更为精彩,尤其是平定台湾,可以说是大功一件,而李光地,则是康熙帝最为信任的汉臣,不仅深得皇恩,并且在死后,还获得了“文贞”这样的谥号,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极大地荣耀,因此,电视剧的演绎与真实的历史还是有一定偏差的,万不可拿电视剧当历史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