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成语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追忆快乐 2022-05-22 19:01 编辑:郭伦 295阅读

就是说,一个人做事要灵活运用,不能墨守成规,刻意呆板。必须经过大脑思索,懂得一个机遇,过后再来是极少数,似乎不太可能的。

对于守株待兔的说法我谈谈我的理解方式,有守株待兔的想法的人是充满梦幻的人,比如进入传销人,他们就是被一种梦幻所吸引了,他投入了一万资金,在家睡觉这些资金就会放大几百万几千万的梦想,传销最诱人的一句话就是你投入了你在家躺着挣钱,他们信迷了传销物理比喻的金字塔模式,这些人投入了就在家躺着等自己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结果投入的本金也没回来,事业也耽误了,唯独守株待兔的成语成就他的现实。

对莫言描述捡麦穗掀起轩然大波的事你怎么看?

莫言描述捡麦穗这段获奖感言故事,从表面看没有多少问题。

从故事的背后实质来讲,莫言心机很重。

一,内容真假难辨,动机太坏。

对任何事物的评论,都不能脱离现实环境,都不能只看到败落零叶,而看不见茁莊成长的大树。否则,就是耍流氓无赖。

莫言1955年生,人聪明记事早,也就是1959年或1960年。绝大多数中老年人都知道,那是新中国什么年?是自然灾难的三年哪!

1959年11月18日晚,14岁的刘文学发现地主王荣学偷摘集体的海椒,并进行助止。王荣学掐死了年小的刘文学。

还有《草原英雄小姐妹》,还有革命战争年代的少女刘胡兰等等,许多为了革命和集体的事业,英勇现出了年少的生命。

莫言,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私人利益,只有你莫言不知道吗?英雄、先进、劳模的事迹到处到是,唯有你莫言没有看到吗?

毛主席亲自带头勒紧裤带,自降薪水,与全国人民举国上下共度时艰。8岁时的莫言也就是自然灾害刚结束时期,让人不明白的是,你也是经历过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家团结一心迎战国内外困难和敌人,进行社会主义大建设的革命热火朝天,无论物质还是精神文明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无论农业基础还是工业体系基础的建立,我们的敌人都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尊敬。莫言,大树快速在寒暑中成长你充耳不闻,满目不睹,却看见了地上掉下的一些败叶。

莫言,是有选择性的思维,苍蝇总寻找臭蛋,细菌和病毒总是找肮脏的载体。

二,为了个人利益,可以出卖良知。

莫言获奖感言讲出了真心话,就像一个人被酒精抑制中枢神精之后的掏心窝子的话。

莫言呀,你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你对曾经社会主义的祖国有多大的怨恨,跑到西方文化最高讲台上去哭诉呢?

诺贝尔文学奖,大家心知肚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评台。中华文化千年传承和发展,优秀作品难道一个都不够“诺贝尔”老人家奖的条件吗?为什么莫言并被中国绝大多数人不看好的作品,竟被西方文化平台的评委们高高地举起来了。

答案在哪里?

答案在评委主席对莫言的英文语言评价里。

可惜,莫言为了曾经有人为了集体的利益,打了捡集体麦穗的自己母亲的一耳光。也可惜,莫言8岁的儿童,无力掐死打人者为母亲“报仇”,却有能力将这“仇恨”记入自己潜意识中。终于在可西方文化世界平台上中了大“奖”,有了为母亲雪耻之机会。

也许,莫言听不懂英语,也许,莫言心急迷心,竟然接受了这项西方的大“奖”。大凡有志气的中国人,听了评委的评判之言,会愤然离场。

那个年代的人基本上都捡过麦穗,捡是说,这块地集体收割完了,麦田里剩余的有零散麦穗,是在生产队允许下,也就是队长喊一声:这块地开放了,社员才会齐刷刷的往地里跑,当然是谁的手快谁捡的多,没人管你,也没人打你。

莫言母亲带着莫言去捡麦穗,母亲被打,那因为是有看麦田的,这就证明这块地里麦穗还是集体的,还没有开放,如果莫言说母亲带着他去偷麦穗,肯定是有点难为情,更有违母亲的形象,写成捡麦穗而又被看麦田的人追上打了,那就更证明这块地的麦穗还是集体的,你就是偷,打人的人是在尽保护集体财产的职责。

一个时代一个规矩,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懂,大集体有大集体的规章制度,看青的要软弱点,那集体的东西不得都去轰抢?偷捡麦穗挨顿打那还是轻的,没让戴高帽子游街算是便宜的,制度是慢慢人情化的,也不必把那种情景拿出来到处卖惨吧?特别是在西方媒体上卖惨,家丑不可外扬,这是本国的事,何必宣扬的全世界都知道?

莫言不该把偷说成俭,事情都快过半个世纪了,偷又怎样?俭又怎样?别把这一切都归与那个时代,其实是自已错在先,是先去偷然后才被打的,心里过不了这个坎,那只能郁闷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