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教书的地方?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以朝代发展可分为: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áng )】殷商时代的学校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5、【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6、【太学】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二、古代教书先生教书的地方叫什么?
这首先要从古代书院的功能说起,现在公认古代书院的功能,分为教书、藏刻书、祭祀三个方向。其中教书这方面,又分为日常和临时两个部分。
日常的的教学部分,自然以儒家经典为主,四书五经,十三经等等都是基本教材,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教授,其实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然后不懂的再与老师交流,所谓传道授业解惑,道与业都在圣贤书中,老师只要做好解惑就行了。
为了保证学习质量,书院多会定期考试,以检验读书成果,考试内容参见科举……书院在中国唐朝时候就已经产生,宋元时非常兴盛,明时衰落,自清时再兴,但其时书院的性质则已经与以往不同了。
这主要是因为,唐宋时的书院都是私人办的,院长“山主”大多是有名的学问家,其办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学问,而前来求学的学子也多是为了求知而来,与正统的“官学“学而优则仕”的体系不是一路,其传播的思想甚至都不是正统的统治思想,而是更加学术化的东西。
宋时,朝廷曾经有过规定,非“官学”出身不得入仕,但是后来理学思想开始在全国占统治地位,而书院正式理学思想建立与传播的中心,所以朝廷与书院妥协,书院盛极一时。
从元开始,朝廷开始扶植书院,拨款送地给经费赐书等等,明清时朝廷的赏赐更成了很多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这看似是好事,但是却断了书院的文化根基。
使得书院虽不是“官学”体系中的一员,却成了考取举人后再向上考的那些学子们“进修”和“复读”的场所,其思想也被限制在必须与正统思想相一致的桎梏中,书院的老师纯粹成了传声筒。
但是这只是书院的日常教学部分,书院还有一些临时性教学的部分,可以说,特别是明清后,这才是古代书院教育的精髓。古代的书院,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大名气较高的书院,都会不定期的请一些当事的大学问家去其地讲学,讲学内容以其所专的学问,而且这些讲学多是不限听众的,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书院学生,或者是什么流派的,都可以去听。
这些学者就像现在的著名教授一样,很多都是有归属的,他们在某个书院担任教职,同时又不断被其他书院请去讲课,而他们也经常自己到别的书院去与其他书院的学者探讨学术,而当地的学子自然也从这样的学术探讨中受益匪浅。
三、古代教书先生形象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四、古代什么的人教书?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很多,也一直在变化!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末.
师傅:先秦时代.
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
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
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博士:先秦来的国学老师.
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之称谓.
司业:古代教音乐的老师.
助教:国子监老师.
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
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
门客: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另一个称谓.
教授:原为宋代学官,后用以对教书先生的尊称.
老师:古时称年辈最尊的学者为老师.或宋元代称教授歌曲,戏剧武书的技艺的人为教师.
教谕:宋代京师设立的小学教师.
五、形容古代教书先生外貌?
古代教书先生都很有特色,打远一看外形就知道是位教书先生,瘦瘦娇小的身材,戴一顶小瓜冒,一双小小睿智的眼睛,一脸络腮胡子,走路的时候总是一只手捋着胡子,一只手背在身后,摇晃着脑袋嘴里细声细语的捣鼓着三字经,文采奕奕的小老头
六、古代教书的雅称叫什么?
古代教书的老师雅称如下:
教师职业历史悠久,传道授业解惑,教知识、教做人,正因如此,教师这个职业千百年来备受尊敬,也产生了很多带有敬意的称谓。
在“老师”之外,古代对老师的称呼还有哪些?
教师节来啦,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古人对教师的14种称谓。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
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
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
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
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
《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
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
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
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
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
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
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
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
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
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
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
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
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
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
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
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
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
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
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易·系辞下》:
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
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
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
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
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
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
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
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教授】
如今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
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
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
元代各路、州、府儒学
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
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
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
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
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
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
这人大是不同。
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讲郎】
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
又诏高才生受
《古文尚书》《毛诗》
《谷梁》《左氏春秋》,
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教谕】
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
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
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
教授、学正、教谕,
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
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
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
先生,老人教学者。
七、古代的教书先生叫什么?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很多,也一直在变化!
师,老师的通称,自先秦至清末.
师傅:先秦时代.
师资:先秦时代对老师的敬词.
师保:古代担任教导贵族的学官.
师父:宋朝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博士:先秦来的国学老师.
祭酒:汉代始作官学中老师之称谓.
司业:古代教音乐的老师.
助教:国子监老师.
先生;先秦时代的国学老师.
门馆先生: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称谓.
门客:宋元时代对家塾老师的另一个称谓.
教授:原为宋代学官,后用以对教书先生的尊称.
老师:古时称年辈最尊的学者为老师.或宋元代称教授歌曲,戏剧武书的技艺的人为教师.
教谕:宋代京师设立的小学教师.
教习:明代掌课试之事的教师.
教职:原是周礼小宰六职之一,清代时沿用为教师之称.
学官:汉代太学教师.讲郎:东汉太学老师.
学政:宋代太学的教师.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教师.
监学:清中学堂以上设监学,管学生功课及考勤之事.
监丞:明清时期,对太学中国子监教师的称谓.
八、形容古代教书先生的词句?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遵;为学莫重于尊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身为世范,为人师表;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圣人五常师;学贵得师,亦贵得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古代女童名人?
谢道韫
东晋时期的女诗人
谢道韫(?-?),字令姜,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很小的时候有一回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适逢下雪,谢安兴致大起,指着洋洋洒洒的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侄儿谢郎立即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而道韫悠然神想后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加入了自己的遐想,将飞雪比喻成柳絮,就是这样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十、古代农业名人?
中国古代在农业发展上有杰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贾思勰、宋应星、徐光启、陈旉、氾胜之等。
1、贾思勰
贾思勰(xié),青州益都(今山东寿光市)人。北魏、东魏时期大臣,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曾任高阳太守,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该作品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2、宋应星
宋应星(1587年-1666年),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
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精晓农学,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穿其中。
4、陈旉
陈旉(公元1076一1156年),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
公元1149年,陈旉的《农书》详细总结了我国南方农民种植水稻以及养蚕、栽桑、养牛等生产技术的丰富经验,并且指出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可使地力“常新壮”。
5、氾胜之
氾胜之,氾水(今山东省曹县北)人,西汉著名农学家。
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成书于西汉,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中游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