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氏名人榜?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没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的“公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0战争。11月,段内阁-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于1929年一月十九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
二、中国古代名人梁氏梁天寿?
梁天寿,号客山居士,著有《杨公风水泄天机》,是一名风水纵横家
三、广西钦州梁氏名人?
梁惠祖(生卒年不详),字吉泉,灵山县官屯练(今新圩镇官屯村)人。约为清乾隆中叶至道光年间的人。自少聪明,强记忆。
四、梁氏有那些名人?
梁启超有9个子女,个个成才,其中还有3名院士。
梁思顺,长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成,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其妻为林徽因。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梁思忠,三子,曾任国名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逝。梁思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达,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梁思懿,三女,从事社会活动。梁思宁,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梁思礼,五子,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带着对梁启超教育子女方法的好奇,我翻查了《梁启超年谱长编》《梁启超家书》《梁思成传》和各种杂七杂八的参考材料,总结出了好些为人父母、教育子女的道理。
其中
有4句话,特别想说给我的老公、孩子的爸爸听。
第1句话:
可以不关注小细节,但要把握大方向。
梁启超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妻子,名叫李蕙仙。
李蕙仙,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李朝仪是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顺天府尹;其堂兄李端棻曾任从一品大臣、礼部尚书。
受家学熏陶,李蕙仙除了受过完整的古典教育,同时也深具维新思想。
因此,对外撰稿办报、对内扶养家庭,她都处理得极为妥当。
梁启超对她非常敬佩看重。
在家庭教育上,李蕙仙一手操办了家中幼儿的启蒙,包括自己的子女、梁启超年幼的弟弟妹妹,都是她在陪伴和监督日常课业。长大些选择学校什么的,也都是她在安排照顾。
梁启超说,这些事情,他自己是完全没过问管过的。
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只身逃亡日本,在极为混乱的局势下,李蕙仙独自在广东老家侍奉双亲,主持家政,照顾梁氏亲属,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日子。
袁世凯复辟,梁启超写出了气势汪洋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掀起声讨狂潮,同时也将自己处在危险的风暴中心。但李蕙仙掷地有声:“上自高堂,下逮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但为国死,无反顾也。”
奔波的梁启超,确实难以关心到子女教育的各种小细节。
但在大方向的把握上,他始终保持主动,而且体现出了父亲特有的坚强有力、明智决断。
这种大方向,至少包括两方面,一是立业,一是成家。
先说立业。
从《梁启超家书》来看,梁启超对各个子女的重视程度,有不小分别。
但没有太大分别的是,他对子女立业问题的重视。
梁启超认为,立志是人生的大事。
在具体把握上,
他划出了“不做”和“要做”两条线。
“不做”——不做官,不受无汗水之金钱。
梁启超反对子女做官。
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他从自身在段祺瑞政府的从政经历出发,讲述不主张子女做官的道理。
梁启超认为,做官容易损坏人格,习染懒惰和巧滑,不是能够安身立命的职业。
他自己在1917年以后,也再未从政做官。
梁家成年的9个子女,也都没有做官的,大多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梁启超也反对不劳而获。
为贴补家用,妻子李蕙仙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期货投机,梁启超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谆谆劝说,表明我们家断不能受无汗水之金钱,希望长女也一同劝诫母亲。
梁启超自己也拿出实际行动,讲课讲学,办报写稿,以各种正途大幅开源,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宽慰妻子在经济上的焦虑,向子女以身示范。
在小青看来,不做官,不受无汗水之金钱这两点,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顺便夹带点私货,尤其是不做官这点,小青非常认同。
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政治局势晦暗不明,不做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但在这之外,还有更深一层意思。
做官,或可光鲜一时,但官之上还有官,做官没有可以放下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像个陀螺一般,鞭打周旋不断,头顶上还有三尺戒刀。
而这柄戒刀的价值衡量标准,不一定是正义。
什么是政治?
《政治学原理》教材上咋说来着?小青把教材上的话翻译一下——
政治就是利益分配
。小青认为,做官这件事本身,于成全自己的人性,实是无益。
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小青也不赞成自己儿子长大后从政。
倘若从政,“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的态度,是浪漫一点的说法。
更通透的态度是金岳霖说的:
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
说回梁启超。
明确了“不做”的,作为父亲,梁启超对子女“要做”的事,也界定了方向。
“要做”——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要做有益社会的事。
梁启超一生学术研究涉猎极广,思想不断变化改进,政治主张也不断随时代而变,但有一点是核心不变的,那就是爱国。
他主张尽性主义,
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将自己的天才尽量发挥,不必存一毫瞻顾,更不可带一分矫揉。”如此,个人能够自立,“总要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同时,他也主张,一个人要用其所长,天下的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耕种其十亩田所取得的成就相同。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就是第一等人物,于社会亦有益。
这两点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
对一个孩子来说,能成长为在社会中站得住脚的人,从事着自己喜爱的事业,应当自豪。
对一个父亲来说,孩子成为这样的人,也当骄傲。
立业之重,值得父子两代人,一起付出心血。
再说成家。
家庭不顺的痛苦,很多人有切肤体会,如果不愿轮回重演,那么在孩子身上,就要慎之又慎。
所谓扶上马,送一程。
成家,就是送一程的关键。
梁启超子女所生活的年代,包办婚姻尚未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婚姻缔结方式,也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鲁迅,如徐志摩头婚,这些同时期的人物,都还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相比之下,
梁启超是一个开明而进步的父亲,摸索出了自己的独家方式。
即,由梁启超推荐人选给子女,双方经过相处磨合,合适才结婚。
这种方式,梁启超曾极为得意。
用这种方式,他向长女梁思顺推荐了周希哲,向长子梁思成推荐了林徽因。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方式有效可行。
而且,梁启超不仅仅只是推荐人选这么简单。
因为,大部分人并没有天生就掌握经营恋爱、婚姻的技巧,在这些方面,梁启超作为父亲,也是用尽了心。
这就是下一句话想要说的内容了。
第2句话:
可以不表态,但要用心。
在子女具备交流能力以后,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所承担的份量,大幅度加重。
甚至可以说,比起很多丧偶式育儿来说,梁启超在教育子女上简直操碎了心。
旅居日本期间,梁启超曾每天固定专门时间,给子女讲课。
他以深厚的学问功底,引导子女睁眼看世界,并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同时,他还注意多方面引导和发展孩子们的兴趣。
因此,到回国入读清华时,长子梁思成已成长为一个闪光少年——
闪光少年梁思成,深受家学熏陶,学业出众。
梁启超在清华讲国学,就带着梁思成,随时言传身教。梁启超写满一黑板就呼唤:“思成,擦擦黑板!”他就跳上台去,把黑板擦干净。
★他画得一手潇洒的素描,钢笔绘画功底扎实,是校刊的美术编辑。
★他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是学校有名的足球健将,单双杠和爬绳的技巧也是呱呱叫。
★他会钢琴、小提琴、小号和短笛演奏,在合唱团唱低音和中音,是学校管乐队队长。
★他是清华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在“五四”运动中是‘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中的中坚分子。
这样一个孩子,跟家庭培养的关系,一眼可知。
但这还不足以体现梁启超的用心。
梁启超的用心,体现在梁思成成长、成家、立业的每一个关键点。
1923年,梁思成清华毕业,打算与林徽因一起到美国学习建筑。
然而成行前,一场车祸打断了行程。
梁启超充分考虑儿子卧床养病的焦虑,恰到好处地给出时间安排建议,帮助儿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吾欲汝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可益神志,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
小青把梁启超制定的计划整理了一下:
科目一
:《论语》。必修。学习方法是温习暗诵。学习原因是可益神志,且助文采。学习目标是能略举其辞。科目二
:《孟子》。必修。学习方法、原因、目标同上。科目三
:《荀子》。选修。有一定难度,推荐教材为王先谦《荀子集解》。可以看出,梁启超在以自己研习国学的经验,为子女铺路。
梁思成到美国学习建筑学,曾一度困惑于所学是否有用的问题。
对待这个问题,梁启超的角度和视野比一般父亲广阔得多,他
鼓励儿子不营营役役于一时,而应当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事业。
“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和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
这样的见解,让梁思成很快安定下来,沉下心治学,从而练就了扎实的建筑学基本功。
在美国留学期间,梁思成注意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都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都写有本国的建筑史。但作为东方古国的中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这让他感到悲哀。
这时,梁启超从国内历经周折获得一部陶本《营造法式》,跨越重洋寄了来,梁思成和林徽因如获至宝。
这部典籍,成为他们一生的学术宝藏。
除了学习,梁启超也关注子女的生活。
★梁思成和林徽因少年脾性,偶尔吵嘴,梁启超不好太直白地插手,但又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的关心,于是迂回写信给长女梁思顺,求帮忙观察了解。
★林徽因父亲去世,梁启超立即写信劝慰,大道理小道理讲了个遍,从感情到生活都考虑到了。
★日常他给子女们写信,也考虑到林徽因父亲去世,或许见到梁思成姐弟兄妹们享受天伦会心酸,也要顺带劝解几句。
★妻子李蕙仙过世,弟弟梁启勋忙于家事,梁启超山长水远也要写信给子女,嘱咐他们写信慰问叔叔,好好亲近一番。
梁思成和林徽因蜜月旅行是考察欧洲建筑,梁启超对路线规划、特色项目、考察方法、路上注意事项、紧急联系人、研究成果出版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你们最主要目的是游南欧,从南欧折回俄京搭火车也不太经济,想省钱也许要多花钱。
我替你们打算,
到英国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欧极有特色,市政亦极严整有新意(新造之市,建筑上最有意思者为南美诸国,可惜力量不能供此游,次则北欧特可观),必须一往。由是入德国,除几个古都市外,莱茵河畔著名堡垒最好能参观一二。回头折入瑞士,看些天然之美,再入意大利,多耽搁些日子,把文艺复兴时代的美,彻底研究了解。最后便回到法国,在马赛上船,(到西班牙也好,刘子楷在那里当公使,招待极方便,中世及近世初期的欧洲文化以西班牙为中心)中间最好能腾出时间和金钱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和美术,附带着看看土耳其革命后的政治(替我)。关于这一点,最好能调查得一两部极简明的书(英文的)回来讲给我听听。”“你脚踏到欧陆之后,我盼望你每日有详细日记,将所看的东西留个影像(凡得意的东西都留他一张照片),可以回来供系统研究的资料。若日记能稍带文学的审美的性质回来,我替你校阅后,可以出版,也是公私两益之道
。”梁思成回国就业的问题,梁启超更是琢磨了又琢磨。
当时国内时局动荡,给留学归来的年轻人带来困扰。这一点,在梁思成归国前,梁启超就先给他做好思想铺垫。
他写信给梁思成说,归国后可以“暂时随缘安分,徐待机会”,因为“若专为生计独立之一目的,勉强去就那不合适或不乐意的职业,以致或贬损人格,或引起精神上痛苦,倒不值得。”
“纵令归国后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侵入。”
充分为子女的情绪情感考虑之余,梁启超也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为子女铺路。
“上海有一位大藏画家庞莱臣,其家有唐(六朝)画十余轴,宋元画近千轴,明清名作不计其数。这位老先生六十多岁了,我想托人介绍你拜他门下,当他几个月的义务书记,若办得到,倒是你学问前途一个大机会。”
但梁思成一心想做中国建筑史研究,对此反应平平。
于是梁启超又开始积极在清华学堂为梁思成谋教职,即便那时清华还没有设立建筑专业。
后来,当他得知国立东北大学准备筹建建筑系,深谋远虑的梁启超在权衡清华学堂与东北大学的利弊之后,果断替梁思成承接了东北大学的聘书,希望儿子远离清华园的“温柔乡”,到有苦吃但建筑事业也有大发展的东北大学任教。
梁思成夫妇归国后,还需要赡养林徽因母亲,梁启超也充分考虑到儿子的生活压力,建议儿子到东北大学后可组织公司,从小规模办起,徐图扩充。
后来,梁思成与留学时的同学合作,成立了“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承接了吉林大学和北方交通大学锦州分校校舍的设计工程,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合作设计了一座名叫“肖何园”的公园,以及当地一些军阀官僚的宅第。
在梁思成成长过程中,梁启超一方面保持开明和尊重,与子女保持了良好的情感和沟通;另一方面又实在是用尽了心,经常为子女想在前,建议在前。
第三句话:
可以不陪玩,但要乐观。
梁启超及其子女所处的时代,时局动荡,各种思潮涌动,内乱外忧不断。
而青年人处于青春期这一特别的心理阶段,走激进的道路一旦遇挫,就极容易流于失望悲观,愤世嫉俗。
梁启超在这一点上,就非常注意引导。
“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他以曾国藩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训诫孩子们:
“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言传身教,梁启超这样教育子女,他自己也秉持乐观的态度生活。
他自认是一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
还开玩笑说,倘若用化学划分‘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中‘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仅有个零了。因此,他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一年到头都不肯歇息。
人家问他忙什么,他理直气壮:忙的是我的趣味!
他认为,这才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
对那些整日消磨时光的人,梁启超说,“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
也是妙绝。
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梁思成一家生活极其艰难,但梁思成林徽因依然乐观,坚持古建筑调查和学术研究之余,还给子女讲唐诗,典当衣物手表换食物,也常开玩笑说: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可以“清炖”吗?
梁氏乐观精神的传承,可见一斑。
第4句话:
可以不有钱有势,但要安身立命。
梁启超自身,出生在一个极为普通的耕读家庭,
他凭借独特的天赋和时代际遇,实现了阶层突破。
之后,他的子女们,大多阶层保持得还不错。
而当今中产们的教育焦虑,不就是在于阶层保持,以及阶层突破吗。
我们寄望孩子实现阶层突破,最差,也不要差过我们。
这是一种美好而实际的愿望。
但如果自身境界达不到,那么对阶层突破的期待,就好比农民想象皇帝用金锄头干活一样,似是而非。
因此,
最好的状态是,父母自身到达过、或者能望见的,可以拿来引导子女,为他们铺路。
如若不然,还是退后观望、给孩子自由的好。
因为,大凡成材的孩子,总是在一定层面上拥有着广阔的自主权。
梁启超对子女的引导,是建立在他自身的高度之上的。
他自身学识不凡,又见多了各类革新浪潮中的青年,因此有了自己的一套教育心法。
在写给三儿子梁思忠的信中,他说:
“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我又很相信我的孩子们,个个都会受我这种遗传和教训。”
我们绝大部分普通人,都很难达到梁启超的高度,但作为家长,有一点是共通的。
那就是,我们以家长的身份爱孩子,但
在成为家长之前,我们首先自己要立得住,要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所在。
然后,才不愧做孩子的模范。
小青不赞成将自己的人生,捆绑在孩子身上。
对一个父亲,一个男人来说,更是如此。
这个社会,给予了男人更广阔些的自由,但也带来更难以言说的压力和要求。
做男人,不能叽叽喳喳,咋咋呼呼。
做男人,也很难家长里短,婆婆妈妈。
但作为父亲,这四句话确是实用的——
你可以不关注小细节,但要把握大方向。
你可以不表态,但要用心。
你可以不陪玩,但要乐观。
你可以不有钱有势,但要安身立命。
亲爱的,我希望你成为孩子眼中的好父亲!
点个赞再走吧!你的支持,是我的动力!
作者:小青呢,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公众号:从前的人儿(ID : rener5),研究别人家的父母怎么成长、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成长。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和微信公众号,浏览其他精彩文章!
五、什么梁,古代名人?
梁 冀:东汉权臣,字伯卓安定(今甘肃泾川)人,外戚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时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父亲为梁商,有一妹,是汉顺帝的皇后。永和元年(136年)成为河南尹。因质帝当面称梁冀为“跋扈的将军”,次年即被他所毒杀,另立十五岁的桓帝。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且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官。
梁 肃:安定(今甘肃省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
梁颢:郓州须成(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
梁楷: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
梁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
六、矫氏古代名人?
矫智,著名春秋时期晋军征南军师。
七、肖氏古代名人?
开国中将:肖向荣(梅县籍)、肖望东(吉安籍)、肖新槐(宜章籍)。
●开国少将:肖平、肖前(万安籍)、肖森(永新籍)、肖锋(泰和籍)、肖大荃(吉安籍)、肖元礼(万安籍)、肖友明(攸县籍)、肖文玖(吉水籍)、肖永正(麻城籍)、肖永银、肖全夫、肖远久、肖志贤、肖应棠、肖学林(永丰籍)、肖荣昌(吉安籍)、肖思明(永新籍)、肖选进、肖剑飞、肖新春(永新籍)、肖德明。以上2/3出自客家聚居地。
八、古代王氏酿酒名人?
王立夫—茅台酒创始人(字泽履,1858—1931),世居仁怀县茅台村(现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历史上称为仁岸),祖父王振发(1793—1857)于清道光年间在茅台创办著名商号“天和盐号”经营盐业。
茅台自古出好酒,王振发由于商业往来需要用酒宴请客商或送礼,在茅台村黑菁子(地名:茅台观音寺社区)创办了“天和号烧房”,酿造当地人称的“茅台烧”宴请官绅和行商坐贾。
九、梁氏家族有哪些名人?
历史名人 梁 肃:安定(今甘肃省泾川)人,唐代文学家,官至右补阙、太子侍读、翰林学士等职。 梁 颢:郓州须成(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谏。 梁 楷:东平(今属山东省)人,南宋画家,擅画人物、山水、道释和花鸟。 梁 兴:平阳(今山西临汾南)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 梁 储:字叔厚,又字藏用,号厚斋,晚号郁洲,景泰四年(1453年)生于顺德石垦堡(1950年后划入南海县平洲区)。梁储自幼聪明过人,曾到大学者陈白沙门下求学。21岁中举,25岁上京应考得中会元,殿试被点为传卢(居状元、榜眼、探花之后)。从政四十年,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一度出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为官正派,敢于直谏。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皇帝朱厚照,受人怂恿,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命梁储起草《策封威武大将军敕》梁储认为自悖乱之举,拒不从命,在梁储冒死泣谏下,草敕的事不了了之。嘉靖六年(1527年)梁储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追赠为太师,谥“文康”。 梁令瓒:蜀(今四川省)人,唐代画家、文学家。 梁丘贺:琅邪诸(今山东省诸城)人,西汉今文易学“梁丘学”的开创者。 梁师都:夏州朔方(今陕西省靖边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鹰扬郎将,隋末发动农民起义,在朔方称帝,国号梁。 梁红玉:楚州(今江苏省淮安)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妻,我国古代杰出的女军事家,在抗金斗争中,多次立功,被封为安夫人、扬国夫人。 梁辰鱼:昆山(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戏曲家,创作了以昆腔演唱的《浣纱记》,对昆腔的发展和传播有很大影响。 梁佩兰:南海(今属广东省)人,清代文学家。 梁诗正: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东阁大学士,官至礼部、刑部、户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书。 梁章钜:福建省长乐人,清代文学家。 梁同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书法家,笔力苍劲,与同代的翁方纲、刘墉、王文治齐名。 梁国治: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清代书法家,任职军机大臣。 梁化凤:陕西长安人,清代任职江南提督。 梁士诒:广东省三水人,曾任职袁世凯总统府秘书,兼交通银行总理,后出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梁启超:广东省新会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与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倡导维新变法。其学识渊博,所著被辑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北京市人,现代文学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作品。 梁方仲:广东省人,历史学家。 梁思永:上海人,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之子。 梁思成:上海人,现代建筑学家。
十、战国时期梁氏名人?
梁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周宣王时期,封秦仲次子康为梁伯,是为梁国。梁国,嬴姓梁氏,伯爵,国都在夏阳梁山,共历经七世,后为秦所并。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大军进攻梁国,梁国土崩瓦解。梁伯的子孙为怀念故土先祖,就以梁为姓,形成梁氏。
梁国又称少梁国(或称西梁国)。
梁康伯 一世 嬴庆 (前832—前756年)秦仲少子,又名秦康。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