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骥的故事?
我们也要搞卫星
1957 年,苏联相继发射两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打开了通向宇宙的大门。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于资本主义的美国,令中国科学界大感振奋。
更令人激动的是,苏联捷报传来不久,毛泽东便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会议精神很快传达到中科院,在钱学森等科学家的积极倡导下,“上天、入地、下海”的口号被喊了出来,其中的“上天”就是指要研制人造卫星。
作为一名“党内科学家”和空间物理研究所办公室的负责人,钱骥较早获悉了这项计划。为响应党组织的呼唤,钱骥立刻放弃已经小有所成的地震学研究,转而投向完全陌生的空间科技领域。到中科院召开专题座谈会时,他手头已经积累了不少文献资料。钱骥不仅在会上介绍了火箭与人造卫星的相关情况,还提出人造卫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从“任务带学科”这个角度考虑,其研发将会带动多种新兴技术发展。
同时,国务院也为人造卫星事宜召开了专门会议,责成中科院和国防部五院负责人张劲夫、钱学森和王铮组织有关专家拟定发展规划草案,钱骥亦参与其中。
草案出手,人造卫星研究即被列为中科院1958年的一项重大任务,代号就是“581”。“581” 组组长为钱学森,实际工作由赵九章、卫一清两位副组长负责,钱骥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和科技方面的主要助手。
当时,高、中级科研人员缺乏是困扰各个科研组织的最主要问题。由于全国都在落实十二年科学规划,各单位都亟须补充大学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被分配到工农业生产单位,还有一部分被当作师资补充到高等院校,能落实到科研单位的合格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国防尖端技术研究部门普遍采用从各部门抽调技术人员的做法。“581”组经过组织协调,从正在沧县和黄骅县农村下放劳动锻炼的队伍中挑选了 30 余名技术人员,工程师何正华就是其中一位。
何正华回忆:“见到中科院地球物理所人事科长,他询问我的姓名后,立刻讲‘你不要走出去了,等人们都来后一起开会,讲重要事情’。看他态度很严肃,我莫名其妙。当被点名到会的干部来齐后,他讲明来意,宣布经中央同意调大家到中科院工作,任务十分紧急,且是机密性质,不能外传,要我们当天去北京不得拖延。”
在北京等待他的,正是钱骥。在何正华的启发下,钱骥的工作思路越来越清晰:人造卫星是一门“杂学”,必须打破以往调动单一学科力量的工作方式,建立各个学术领域融会贯通的系统总体,成立强有力的总体组进行统筹协调,使各部分先进技术都能体现在卫星研制中。观点很快变现,总体研究室被成立起来,由钱骥任室主任,统筹负责卫星、火箭头部总体设计以及卫星上天线、箭体天线、电源、结构、空间环境模拟设备等的研制。以此为起点,中国科学家正式开始探索“上天”的道路。
“‘581’的开拓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它的命运却一波三折。项目刚‘上马’不久,就面临‘下马’的窘境 。”杨照德回忆道。中国科学界和普通百姓对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的认识比较简单,在各方面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贸然提出要放重型卫星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接着,全国各行各业都开始滥用“放卫星”一词,“放卫星”竟成了浮夸风、吹牛皮的同义词。
党中央很快意识到,放卫星绝非一蹴而就。邓小平、陈云下达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卫星还要搞,但要推后一点,因为国家经济困难”。中科院党组根据中央精神,也提出“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等原则。“581” 组研究任务就这样从人造卫星转向了探空火箭。
三家拧成一股绳
“善于把握时机,是钱骥的一种生活智慧。” 杨照德说。
1960 年冬,中央发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在聂荣臻主持下,中科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共同制定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确定了科学家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等,使科学家得以拥有“大计划下的小自由”。随着为科学家“脱帽加冕”工作的进行,中国科学界有了几分春风拂面的气象。
钱骥抓住机会,立刻向竺可桢等人再次陈述卫星研究工作、特别是总体工作的意义,终使人造卫星技术预研工作顺利开展起来。1965 年前后,钱骥又协助赵九章上书中央,这一次,党中央终于对卫星上天作出批示。那年春节后的第二天晚上,钱骥等人便迫不及待地到赵九章家里聚会,想到多少年的梦想就要付诸实践,大家都兴奋极了。赵九章冷静后对大家说:“我们一直盼着的这一天终于要来到了,但是,发射卫星不是一件小事,我们要注意保密,要作为一条纪律不许外传。”
“581”组又忙碌了起来。这一次钱骥负责技术抓总,他将卫星绝密任务传达给总体组的业务骨干,对大家进行动员,并提出了设计原则。很快,报告、方案、设想接连出炉,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中国卫星研制计划终于再次起航,明确要在 1970 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任务临时代号沿用“581”(后改为 651),定为绝密级。
“581”组所有的成员都没有搞过卫星,制定研制方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要设计出合理方案,必须先对卫星重量等最基本的参数有所了解,这些信息又必须根据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卫星的具体任务来确定。然而,由于两弹相关工作都严格保密,别说“581”组成员,就连赵九章等科研带头人都对“两弹系”的火箭发展情况一概不清楚,只了解气象火箭的一些数据,不足以支撑研究。大家普遍感到,有关部门之间亟须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两弹一星”必须“三家拧成一股绳”。那么,怎么才能在保守国家机密的情况下顺利沟通科研信息呢?
钱骥的总体组再次发挥了作用。在与上级沟通、确定可获悉的秘密范围后,钱骥便经常率领总体组成员出入各个分系统研制单位了解情况,协调技术问题,召开技术协调会。在技术论证过程中,假如涉及到不易把握的武器保密问题,也由钱骥等负责同志研究处理。
通过在地球物理、天文、力学、自动化、生物领域中“穿针引线”,“581”组顺利确定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各分系统的组成方案,并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何正华等科研人员提出,要通过卫星发送《东方红》音乐。他们激情澎湃地解释道,在卫星上放音乐,采用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东方红音乐电台呼叫声,是个政治标志,全国公认、全球公认!
二、亡羊补牢的故事上?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三、钱钟书的故事?
钱钟书的父亲,叫钱基博,是一位教育家。
钱钟书14岁时,和弟弟钱钟韩一起考上了苏州桃坞中学。
当时,他各门功课都不错,除了算术。
一年寒假,时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没有回家。那个寒假,由于严父不在家,钱钟书过得十分惬意。看了几十本《小说世界》,还有《红玫瑰》《紫罗兰》等刊物。
暑假时,父亲因为归途堵塞,从北平回到无锡,竟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到家时,假期已过去了大半。
父亲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命钟书和钟韩各写一篇文章。结果,钟韩写的那篇很得父亲的好评,而钟书写的这篇,则因不文不白、用词庸俗,气得父亲把他好一顿打。
杨绛曾在一篇回忆钱钟书的文章中说:“钟书忍笑向我形容他当时的窘况:全家人都在院子里乘凉,就他一个人还在大厅上,挨了打,又痛又羞,呜呜地哭。
“这顿打虽然没有起‘豁然开通’的作用,却也激起了他发愤读书的志气。
“钟书从此用功读书,作文大有进步。他也开始学着写诗,只是并不请教父亲。
“1927年,桃坞中学停办,钟书又和钟韩一起考入了无锡辅仁中学,时,父亲写信,常让他代笔,并由代写信而代做文章。
“钟书考入清华之前,已不再挨打,而是父亲得意的儿子了。
“一次,他代父亲为乡下某大户作了一篇墓志铭。那天午饭时,钟书的姆妈听见他父亲对他母亲称赞他那篇文章,快活的按捺不住,立即跑去通风报信,当着他伯母对他说:‘阿大啊,爹爹称赞你呢!说你文章做得好!’
“这是钟书第一次听到父亲的称赞,也和姆妈一样高兴,所以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钱穆的一本书,上有钟书父亲的一篇序文。钟书曾告诉我说,那篇序文就是他代写的,一字没有改动。”
四、荷兰有关钱的故事?
世界上最大的鲜花拍卖交易市场荷兰花卉市场(FloraHolland)每天可以卖出约2000万枝鲜花。仅郁金香一种一个季度就可以售出18亿枝。这座已有100年历史的市场,位于阿姆斯特丹史基浦国际机场附近。每周5天,每天早7点到10点或11点是鲜花拍卖时间,在市场进行交易的公司达5000家。用来拍卖的鲜花在前一天傍晚或者当日清晨运到,经过精心挑拣后会被放入冷藏室。
买家在鲜花交易大厅就座。在他们面前的传送带上,装着鲜花的小车缓缓通过,与此同时,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出该批鲜花的价格。拍卖时,从最高价开始逐渐降低,直到第一个买家按下眼前的按钮。拍卖市场卖出的鲜花,当晚或者次日一早便出现在欧美各个花店里。
外来的幸福
郁金香虽然是荷兰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但它的发源地却不在荷兰。1550年奥地利驻土耳其大使从君士坦丁堡带回一大批郁金香球茎,送到了维也纳药用植物园,由在那里工作的植物学家卡罗卢斯·克卢修斯负责栽培。1593年,当克卢修斯受邀到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工作时,随身带了几个球茎,1594年,第一批郁金香在荷兰盛开了。
不过,栽培来自异国的花朵并不容易。第一个冬天100多个球茎被老鼠吃掉了,接下来的几年克卢修继续引进花种。如此费尽周折培育出来的郁金香,克卢修斯没有对外出售。1609年,克卢修斯去世后,异国花朵在市场上出现,却使荷兰人陷入了“郁金香投资漩涡”。
鲜花瘟疫
如今在荷兰,郁金香球茎随处都能买到。阿姆斯特丹一位花店老板说,她的顾客中,六成都是来买郁金香的:“这花不贵,3到5欧元就能买一束10枝,价格常年不变。玫瑰只在情人节这种特殊的日子里才会热卖,郁金香无论什么日子总有人买,不需要特别的理由。”
这样的情形在17世纪的荷兰简直无法想象。当时的郁金香可谓“天价”,而且价格每天都在上涨。这种有着异国风情的花朵成为了时尚的代表,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尤其受到欧洲皇室的追捧。贵族和想进入贵族圈子的人都想拥有它。
1630年的荷兰经济繁荣,是北欧主要的金融贸易中心。因为荷兰西印度公司的成功运作,大量土地变成了殖民地。很多人积攒了大笔资金,想做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时尚并且昂贵的郁金香恰好出现。起初,郁金香只在开花期交易。随着需求量大增,出现了投机分子,他们在郁金香尚未进入开花期前就进行预售,并给买家开具出有权在未来收购的收据。
一头扎进“郁金香投资漩涡”的也有普通人。1633—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投资热,如同一场鲜花瘟疫,很多人都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投入了进去。这种对郁金香的疯狂迷恋也被载入史册,称为“郁金香狂热”。狂热的巅峰在1636年12月到来,郁金香的价格在当时已经涨到两个月前的20倍。有这样一个传闻,在那个狂热的年代,一位英国海员仅仅因为吃了一颗球茎就被关进了监狱。似乎这个“倒霉蛋”把球茎当成洋葱了。按照当时的价格,这道“菜”的价值相当于一艘轮船全部船员一年的伙食费。
当时最贵的是稀有品种红白郁金香Semper Augustus,价格达到了3000荷兰盾(现约合人民币115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有人列出了一张清单,这笔钱在当时一共可以买到8头肥猪、4头公牛、12只肥羊、24吨小麦、两桶葡萄酒、4桶啤酒、两吨奶油、500公斤乳酪、一张带床垫和卧具的床、一个银质杯子,还有能把这些东西全部运走的一条船。
1637年,当郁金香的价格疯涨到人们连最便宜的球茎都买不起的时候,郁金香泡沫破灭了。1637年4月27日,荷兰政府禁止签订郁金香期货合同。郁金香市场价格急剧跌落,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因此而破产。由于郁金香市场是独立发展的,对国家经济没有过多影响,当局并没有涉足买卖双方的纠纷。
健康的收获
由失败得来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荷兰人从迷乱中清醒过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继续栽种郁金香。栽种数量也逐渐形成规模,1844年已经培育出5000个品种。如今,荷兰划拨出22500公顷土地种植郁金香,总种植量约达到30亿株,其中三分之二销往国外。如果这些花以10厘米的间距依次排开,可以环绕赤道7周。
原本诞生于亚洲的郁金香,在栽种过程中逐渐适应了荷兰的气候和北海沿岸的含沙土壤。在荷兰有一个著名的参观景区Duin-en Bollenstreek,即沙丘和球茎地区,在那里大量种植着球茎花卉,是观赏郁金香的好地方。
阿尔杨·斯密特有18公顷土地,每年种植1000万株郁金香。他的家族公司Arjan Smit也为拍卖市场提供鲜花。“为了更好地培育郁金香,我们总是对技术进行改良,”斯密特说,“在非种植季节,球茎会储存在专门的冷冻室。栽种前两周再将球茎放到温室内的容器里。容器里装满我们从温室房顶收集的雨水——生根期间,球茎需要大量的水分。我们会使用专门的过滤器装置,不断循环净化水,同时将有机沉淀物保留下来。这样培育的郁金香,质量更好。”郁金香成熟后,会用专门的机器将它整枝切割下来,进行电脑质检,通过检验的鲜花被分包成束,送去市场。
“每年我们都会向市场推出新品种。今年我们提供的是tiliro品种。我会以我孩子的名字为新品种命名:吉姆、丽扎、罗兹。我的新品种——完美的白色郁金香Royal Virgin,让我非常骄傲,是我花费15年的心血培育而成的。”斯密特说,“知道为什么要这么久吗?首先要用几年时间杂交很多品种,培育出幼苗。然后挑选出优质的进行测试,再测试几年。新品种在颜色、形状或稳定性上要有别于已有品种,特征越多,价值越高。”
花童
在荷兰的价值观里,郁金香占有特殊的地位。对荷兰人来说,对国家做出贡献后,用他的名字命名郁金香新品种,是无比荣耀的事情。在荷兰公民中,赢得自己的“星级”花朵的有足球运动员丹尼·布林德、前任首相扬·彼得·巴尔克嫩德、航天员安德烈·凯珀斯。对于普通的荷兰人来说,郁金香永远是让人喜爱和渴望的花朵。
60岁的格列达·霍普玛居住在荷兰北部的格罗宁根市。“郁金香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就像奶酪和大麻一样。我们这儿人人都喜欢郁金香。”除了照顾孙子,格列达就在花园里种植郁金香。40年前格列达和丈夫都是嬉皮士。嬉皮士又被称为“花童”。他们头戴鲜花,向行人分花,把花插到枪口。他们反叛主流文化,最后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荷兰因此获得了“世界上最爱好自由的国家”的美誉。
不仅嬉皮士喜欢明亮鲜艳的装饰,荷兰人直到现在还喜欢在服装、室内装修、居住环境中使用鲜明的符号。在阿姆斯特丹每一户人家的窗台上,都摆放着郁金香。
“这种花外形各异,我们都喜欢。”格列达说,“郁金香是春天的花朵,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感觉。成束卖的郁金香,不用我们绞尽脑汁设计组合,可以馈赠给任何年龄段的人,适用于各种场合:毕业典礼,婚礼,葬礼等等。郁金香携带方便,没有花刺,也不需要特殊护养。总而言之,郁金香简单、亲切、友善,就像我们荷兰人一样。”
五、七文钱的故事?
七枚铜钱的故事 七枚铜钱 相传元代隐士徐复阳原为盲人,初入山中求道时,其师为考验他是否虔诚,将七枚铜钱掷于涧中令其寻回。
徐复阳不分昼夜,不顾寒暑,不畏艰险,持之以恒。摸寻三年,终于将七枚铜钱全部摸回,徐也因而双目复明,遂隐居山中,后于鹤山上的“舍身台”(又名“升仙台”)升仙而去。
六、三贯钱的故事?
到徽宗时,一两银兑两贯钱。 至于南宋中期,则是一两银兑换三贯钱。
七、狐钱虎威的故事?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1
一天,老虎街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松鼠对猴子说:“看这只笨老虎,还以为我们真的怕狐狸呢,真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根本不配做我们的大王。”猴子说:“是呀!是呀!”老虎听了怒发冲冠:“这只死狐狸,我非得给你点颜色看看,你才知道本王的厉害!”说着便气冲冲的回去了。
第二天早上,老虎早早的出门觅食,狐狸正好也要出门办点事。他们俩在一条小路上碰面了,真是冤家路窄!狐狸一看是老虎就吓得半死,看情况是跑不掉的,只好再耍阴谋,老虎问狐狸:“狐狸先生你还好吧?”狐狸说:“还好,还好,大王您也过得好吧。老虎一看狐狸这假惺惺的样儿心里就直冒火,一生气老虎便向狐狸扑了过去,狐狸眼睛一转,连忙捂着肚子可怜巴巴的说:“哎呦,大王呀,悲惨的事情还是在我身上应验了,得了人家说的生病了,打王别离我太近,小心您也得这病,我死了不要紧,你死了谁来当大王!”说完便两眼一闭倒了下去,老虎一听心颤了一下,是呀,谁敢拿自己的性命作保证呢?
于是老虎只好悻悻的走了,不一会,狐狸睁开眼睛一看,老虎走远了,站起来撒腿就跑,就这样狐狸又一次脱离了虎口。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2
自从狐假虎威后。老虎颜面大失,立志要宰了这个狐狸。
一天,老虎在街上散步,遇见了狐狸,他正在觅食。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了狐狸。老虎笑着对狐狸说:“狐狸老兄,想不到你也有今天吧?”狐狸见形势不妙,转了转眼珠,一个鬼点子又诞生了。狐狸装作不服气地说:“哼,要不是我在觅食,你怎能拽住我?老虎听后,说:“不可能!”狐狸见老虎上了当,又说:“上次有个豹子想吃我,我一下跑了十万八千里。要不我们来比一次?跑到山顶的大树下。”老虎说:“来啊,谁怕谁?如果你赢了,我就不吃你。如果你输了,就别怪我了……”
比赛开始了,老虎飞快的向前跑。而狐狸则跑得比乌龟还慢。不一会就溜走了。
老虎在山上等了一个下午,还不见狐狸来到,后来才知道被骗了。
老虎去狐狸家找狐狸,听狗房东说狐狸刚搬走了。
老虎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不能意气用事。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3
在茂密的森林里,老虎是最凶猛的野兽,号称森林之王。它每天都要捕吃其它动物。
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刚要溜走,已被它一把捉住。狡猾的狐狸看见自己无法逃脱,就耍了一个花招。
狐狸一本正经地斥责老虎说:“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任命来管理所有的野兽的,你要吃了我,就是违抗天帝的命。”
老虎一听愣住了。狐狸马上接着说:“你要是不信,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赶快逃命。”老虎听狐狸说话的口气很大,态度也很强硬,有几分相信了,决定跟着狐狸去看看。
森林里大大小小的野兽们,看见狐狸大摇大摆,耀武扬威地走过来,后面跟着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吓得要命,四处奔逃。老虎看着,不知道野兽们怕得是自己,以为真是被狐狸的威风吓跑的,彻底相信了狐狸的话。它怕狐狸怪罪自己,做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举动,于是也慌忙逃走了。
“狐假虎威”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4
自从《狐假虎威》那个故事发生后,老虎咬牙切齿地说:“哼!狐狸呀狐狸,咱们走着瞧。”
过了几天,老虎出去捕捉猎物,真是冤家路窄,迎面碰到了狐狸,老虎心中不禁暗暗想到:“哈!我报仇的机会来了!”狐狸一看那老虎的气势,吓得魂都飞了一半。但狐狸毕竟是骗人的老手,很快镇静下来,脸上堆满媚笑向老虎问好。老虎没声没气地问他上次为什么要骗他。狐狸委屈地说:“真冤枉啊!上次没骗您,是上天派我来服侍您的
”油嘴滑舌的狐狸把老虎又骗了。他眼珠子一转,说:“大王,您的威名远扬。不仅是动物界,就是人类也没有人不知道您的威名啊!我现在给您捉跳蚤,好吗?”老虎完全相信了狐狸,任他跳到背上,狐狸神气地拍拍老虎的头,摸摸老虎的屁股,神气的不得了。
老虎对狐狸相当满意,可他哪里知道,在树后面,草丛中有许多小动物在盯着他们纷纷议论。就这样,狐狸又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老虎的魔掌,他又以老虎的`威名显示了自己。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5
狐狸用狐假虎威的诡计欺骗了老虎之后,心中得意极了,而完全被唬住的老虎,则甘心称臣,日夜伺候在狐狸身旁。
从此,每逢狐狸外出巡视的时候,老虎就跟在它的左右。大小动物见到狐狸时,都敛声息气,充满着敬畏。动物们献上的各类贡品都堆放在狐狸的脚下,狐狸借着虎威过着兽中之王的日子。
日子久了,狐狸对这种日子也习惯了。无论是老虎的伺候,还是百兽的敬畏,它都觉得原该如此,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兽中之王。
一天,老虎病倒了,狐狸照样大模大样地去森林中巡视,摆出一副兽中之王的样子。
可这一次的情形与以往却大不一样,动物们全然没有了往日的惶恐,对狐狸的出现熟视无睹、爱答不理。
狐狸心中疑惑:嗯?这是怎么回事?它看着动物们一个个漠然地从身边走过,没有一个向它打招呼。更有甚者,野猪竟用一种使狐狸感到极不舒服的眼光打量着它,这眼光使狐狸的脊梁骨上透着一股凉气。
狐狸感到受了侮辱,它不能容忍兽中之王的尊严受到侵犯!于是它大吼一声:“你,你们……”话刚出口,就被扑上来的野猪咬住了耳朵,一阵惨叫之后,狐狸抱着鲜血淋淋的头落荒而逃。
血的代价使狐狸回到了现实之中。
八、宣威挑钱的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宣威的东大河里有一位龙王。一天,他突然昭告宣威先民,要他们送一个漂亮温柔的女子到他的龙宫做王后,如果不照办的话,他将发大水,淹没宣威城,或者就是三年不下雨,让宣威大旱三年。
眼看着龙王给的期限快到了,可是没有任何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龙王。
这时,善良的玉美人站了出来,她没来得及告别心爱的情人就投入东大河,拯救了宣威的百姓。
当他的情人农耕回来得知事情的真相时,悲痛不已。
他的情人就到东山顶去超度玉美人的亡灵,在看护“挑钱”的过程中与“挑钱”一起化成石头,高高耸立在东山顶上。
九、古代上诚信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管仲传》: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名臣,他在处理政务和社会事务时,一直秉持着诚信为本的原则,与人为善,不欺压百姓。他曾经说过:“君子贵以言为信,而后行。”说明了言出必行的诚信精神。
2.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其中信指的是诚信。孟子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在河边捡到了一块玉,他把玉拿到当地官府,说这块玉是他捡到的,希望有人认领。官府经过调查后,最终把玉归还给了真正的失主。这个人的行为展示了他的诚信品质。
3. 《左传》: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大夫叫做郤缺,他曾经在一次比试中,因为对手的弓弦断了,就主动把自己的弓弦送给了对手,最终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扬。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诚信不仅是遵守规则和法律,更是一种人格魅力和道德追求。
这些古代上关于诚信的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诚信的传统,强调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人们应当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积极践行诚信,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上不了战场的故事?
第一个叫维尔纳-莫德斯,他是一名德国士兵。他长大后进入了步兵学校,通过努力被提拔为预备军官,同时他也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他的飞行员之路并不顺利,因为身体的问题,他两次差点失去飞行员的身份,不过幸好他是个脸皮很厚的人,大多都是恳求,才最终让他试一试。莫德斯是一个很有飞行天赋的人,但他第一次执行任务也失败了,不过他有一颗提高学习的心,不仅积极总结经验,还不耻下问,最后他进步很快,在之后的多次任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十多岁时,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击落100多架敌机的飞行员,德国人把他视为空军的王牌。不过,虽然他的战斗力很强,但他是个心地善良的天主教徒,所以他的意见经常与希特勒不同。最后,在1941年,希特勒以保护特殊人才为由,禁止他参加战争,但他却在同年11月死于空难。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