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勤政廉政的小故事

追忆快乐 2021-11-08 22:39 编辑:花庆 285阅读


陶侃(259年一334年),字士行,鄱阳人,曾任荆州刺史、侍中、太尉等职,为晋朝一代名将。
  “飘摇风雨满神州,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让陶侯。”这是后人颂扬他的诗。
   陶侃身居高位,却能一生清廉俭朴,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
   陶侃的父亲名陶丹,为吴国的扬武将军,死得很早。陶侃的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由母亲湛氏抚育成人。他从小学习刻苦,事母至孝,名闻乡里。青年时代在浔阳县里任一名小官吏,养鱼的鱼塘也归他管理。有一次,大家把鱼池里捕起的鱼腌了一批分掉了。陶侃把分到的腌鱼兴冲冲地拿回家,交给母亲。他家境不好,不能经常吃到鱼肉荤腥。母亲问清鱼的来历,不仅没有任何喜色,反而沉下了脸。母亲把腌鱼封存起来,不准任何人动它,而且严厉地对陶侃说:“你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来,还面有喜色,为娘的很为你难过而担忧。你现在还是一名小小的官吏,就已拿东西回家,将来如果做了大官,不知会变成怎么样的人?”听了母亲一番话,陶侃连忙跪下认错,表示悔改。
  陶侃勤于政务,事无大小,都要亲自过问,信函往来,他也都自己动笔。有人来访,他也不厌其烦亲自接待。他清廉自洁,从不随意收受别人的礼品。有人送礼来,他都要问个一清二楚。如果是送礼人辛勤劳动所得,不论东西贵贱,他都非常高兴,以后还找机会加倍奉还;如果是非正当得来的东西,他不但严词拒绝,而且加以斥责。不多久,陶侃就把广州治理得如当年的武昌一样,百姓们安居乐业,无不称赞他的贤明。
  虽然得到百姓的爱戴,但陶侃从不沾沾自喜。他谦恭近礼而又心思纤密。在武昌任上,他号召部下种柳。都尉夏施偷懒,悄悄地将官家已经种好的柳树移栽到自己的营前。
  后来,陶侃的车驾经过此地,他突然命令停车,指着那些树说:“这不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吗,是谁偷种到这里来了?”夏施没有想到陶侃如此心细,连忙谢罪。陶侃十分爱惜光阴,认为浪费时间是一种犯罪。他经常对人说:“大禹王是一位圣人,爱惜寸阴;至于我们就得爱惜分阴了。岂能耽于安逸游乐,荒于醉酒,生无益于这个社会,死无闻于后人。”部下有空谈、喝酒、赌博而误事的,他常为之恼怒,就命人将酒器、赌具拿来,全部扔进大江,对为首的将领和官吏,更是严厉处罚。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