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渠引水的诗句?

104 2024-05-05 17:39

一、修渠引水的诗句?

1、引水远通涧,垒山高过城。——出自唐·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2、掘沟引水浇蔬圃,插竹为篱护药苗。——出自唐·赵嘏《汉阴庭树》

3、莺留花下立,鹤引水边行。——出自唐·白居易《春暖》

4、引水香山近,穿云复绕林。——出自唐·卢纶《观袁修侍郎涨新池》

5、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出自唐·韬光《谢白乐天招》

6、引水多随势,栽松不趁行。——出自唐·白居易《奉和裴令公新成午桥庄绿野堂即事》

7、引水灌竹中,蒲池种莲藕。——出自唐·卢仝《寄男抱孙》

二、修渠引水是什么意思?

是指将水流从渠道中引入到需要灌溉的地方的意思。要把水流从水库、河道引到农业生产最需要的地方,就要修建渠道,渠道断面尺寸大小,渠道底坡,轮灌天数,渠道糙率,引多少流量等,要根据灌区的灌溉面积的数量,通过水利计算得出。

三、开渠引水的意思?

开渠是人工开通河道或水沟的意思。建筑中的渠道是指具有自由水面的人工水道,地面上的渠道多为开敞式明渠,埋设在地面下四周封闭的称为暗渠,见输水管道。

渠道按用途可分为:灌溉渠道、动力渠道(用于引水发电)、供水渠道、通航渠道和排水渠道(用于排除农田涝水、废水和城市污水)等。在实际工程中,常是一渠多用,如灌溉与通航、供水结合,灌溉与发电结合等。

四、姚暹修渠的故事?

姚暹,隋代人,隋大业中任水督监.在任期间,安邑城北永丰渠年久失修,岸裂堤决,泥泞塞道,每逢夏秋,洪水横溢,淹农田,坏盐池,使古老盐池花不开,为害不浅,民不聊生.

姚暹上任后,体察民情,兴修水利,复疏永丰渠.他夜以继日,亲自率民筑堤,终于导诸顺渠归道,遂消侵池坏盐之患,并收灌田之利.他所修复之渠,始夏县白沙河,经安邑、运城,至解州西入五姓湖,归流黄河,全长60公里.古时可"行舟运盐,不费劳力,唐末至五代,水甚浅固,舟楫不行."明隆庆四年(1570)改道至运城城北,旱固涝流,今系防洪干渠.百姓得其利,念其恩,故改"永丰渠"为"姚暹渠".

五、郑国修渠故事简写?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大,要出兵讨伐东方各国,韩国首当其冲,岌岌可危。想到秦国大兵压境,吞并韩国的情景,韩王不免忧心忡忡。一天,韩王又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一位大臣献计说,秦王好大喜功,经常兴建各种大工程,我们可以借此拖垮秦国,使其不能东进伐韩。韩王听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去实施这个“疲秦之计”。后来水工郑国被举荐承担这一艰巨而又十分危险的任务,受命赴秦。

郑国到秦国面见秦王之后,陈述了修渠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秦王开渠引泾水落石出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委托郑国负责在关中修建一条大渠。

郑国根据关中平原北部的地形特点,经过精心测量,决定从中山(今陕西泾阳西北)以西谷口的地方开渠,直至洛河,渠长30余里。

工程进行当中,韩国的疲秦之计被发觉,秦王要杀掉郑国。郑国平静地说:“不错,开始我确实是作为间谍建议修渠的。我作为韩臣民,为自己的国君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杀身成仁,也是为了国土社稷。不过当初那疲秦之计,只不过是韩王的一厢情愿罢了。陛下和众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竭尽了秦国之力,暂且无力伐韩,对韩国来说,只是苟安数岁罢了,可是渠修成之后,可为秦国造福万代。在郑国看来,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郑国并非不知道,天长日久,疲秦之计必然暴露,那将有粉身碎骨的危险。郑国之所以披星戴月,为修大渠呕心沥血,正是不忍抛弃我所认定的这项崇高事业。若不为此,渠开工之后,恐怕陛下出10万赏钱,也无从找到郑国的下落了。”

秦王被郑国的话打动了,让他继续主持修渠。经过几个寒冬酷暑,经过成千上万民众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大渠终于修成了。渠成之后,引来含有泥沙的泾水灌溉关中北部的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可以收获粮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成为肥沃的田野,再也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吞并了各个诸侯国,统一了天下。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郑国的业绩,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六、红旗渠修渠英雄故事简短?

      红旗渠的铁姑娘修渠英雄:

      红旗渠开工后,19岁的郭秋英积极报名参加,大队批准了她的请求,并委任她为“铁姑娘队”队长。起初,她们不会打钎、扶钎,就向父辈们学习;扶不好钎,铁锤打在手上,就简单包扎一下伤口,咬咬牙再接着干。慢慢地,她们逐步掌握了抡锤、扶钎、打炮眼等技术。

      当时,每次放完炮必须等浓烟散去才能继续施工,大大耽误了工程进度。郭秋英就提议:“男同志休息休息,咱们先进去,把烟排出来,把这个工程时间往前赶一赶。”在浓烟滚滚的隧洞里,姑娘们脱下外套,来回甩动着将浓烟往外赶,一趟又一趟,大大缩短了散烟时间,加快了施工进度。

      苦战一年后,铁姑娘队和其他民工一起凿通了长达400米的换新天隧洞。

七、姚暹修渠的传说故事?

姚暹,隋代人,隋大业中任水督监.在任期间,安邑城北永丰渠年久失修,岸裂堤决,泥泞塞道,每逢夏秋,洪水横溢,淹农田,坏盐池,使古老盐池花不开,为害不浅,民不聊生.

姚暹上任后,体察民情,兴修水利,复疏永丰渠.他夜以继日,亲自率民筑堤,终于导诸顺渠归道,遂消侵池坏盐之患,并收灌田之利.他所修复之渠,始夏县白沙河,经安邑、运城,至解州西入五姓湖,归流黄河,全长60公里.古时可"行舟运盐,不费劳力,唐末至五代,水甚浅固,舟楫不行."明隆庆四年(1570)改道至运城城北,旱固涝流,今系防洪干渠.百姓得其利,念其恩,故改"永丰渠"为"姚暹渠".

八、修渠的成语?

渠的成语有 : 水到渠成、 捧腹轩渠、 匹妇沟渠、 流血成渠、 转死沟渠、 奸渠必剪、 扫穴擒渠

九、修红旗渠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故事?

河南省林州市(以前称为林县)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要跑5公里以外取水吃。

张买江住在林州市桂林镇南山村,全村赖以生存的水源有两个地方:向北方向的康街村有一眼水井,去那里挑一担水来回要走10华里;向东方向有个万泉湖,如去那里取水来回有近40华里的路程。到旱年,北边水源枯竭,只得向东到万泉湖取水,村民们用牲口驮着两个大木桶,早晨天不亮出发,回到家里已是吃午饭的时候了,若遇到天阴下雨,甚至要耽误一整天的功夫。

因为缺水,村里人很少洗脸和洗衣服,一盆水往往是老人洗了孩子洗,男人洗了女人洗,洗来洗去还是舍不得倒掉,放到一边澄清,留着下次再用,张买江说,有些老辈人一辈子只洗过三次澡:出生、结婚和断气。

张买江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大,最小的妹妹3岁时因生病夭折,张买江10岁的时候就开始为家里挑水,他用扁担担着两只木桶,木桶装上半桶水也有几十斤重,肩膀压肿了,半路上歇几次,张买江咬着牙也要把水挑回来。

缺水的苦难,深深地刻印在张买江幼小的心灵里,村里发生的一件事让他至今印象深刻——一年春节,同村的苏大爷去挑水,回到村口时儿媳妇来接,儿媳妇担着水不小心被绊倒,桶里的水全部洒到地上,正是春节,家里包好了饺子却没水来煮,婆婆借了点水煮上饺子。

父亲牺牲在修渠工地

1960年,当年的县委书记杨贵经过考察,代表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要将浊漳河的水引入林县,这个工程被命名为红旗渠。

按照修建计划,红旗渠的工程起点定在林县西北、山西境内的平顺县,之后将河水穿过太行山,向南引入林县境内的分水岭,这一段被称为“总干渠”;之后,从分水岭再修三条干渠,把水送入林县境内。

当年,林县人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三没设备,当时县里只有300万元,这些钱只够买钢钎、水泥和部分炸药,这样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修建红旗渠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不修渠无法改变林县缺水的现状,政府下定决心,林县人也孤注一掷。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当时林县人口50多万,其中30多万人参与了红旗渠的修建,林县人用镐头钢钎和人造炸药在山崖间一点点开山造渠。

十、修渠道,引水灌溉的意思?

意思是说,在农田中修一个渠道,把河里的水引到渠道里,去灌溉农田。其实,在平常农民所灌溉土地的方式,全部都是用地下水,但是现在地下的水资源匮乏,我们就应该修渠道,把河里的水引到渠道里去灌溉农田,这样就大幅度的减少了利用地下水资源就给人们的生活用水,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