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日英雄三分钟小故事演讲?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
一行人刚被李公公带回村边,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
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
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
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
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二、有关江西抗日小英雄故事?
小萝卜头8个月大入狱,九岁攥着半截铅笔牺牲,25天后新中国成立
三、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简短?
刘胡兰 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2岁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
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2.儿童团团长海娃 有一次,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安排儿子海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一路上受尽折磨。深夜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陡峭的山路上,乘机拼命往山上爬,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依然坚持到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3.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四、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简短)?
抗日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利用给日本鬼子带路的机会,将他们带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而被全歼。日本鬼子恼羞成怒,残忍地杀害了他。但他的精神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传扬。
五、抗日英雄红色故事插图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抗日英雄永远是那些无畏的战士,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誓死抗击日本侵略者。然而,抗日英雄的群体并不仅仅包括军人,还有许多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红色故事中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这些抗日英雄的壮丽形象。
红色故事的意义
红色故事是指那些讲述中国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的真实故事,并以英雄人物为主角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通过文字描绘和图文并茂的插图,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插图以其精美和生动的形式,为红色故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抗日英雄的壮丽形象
抗日英雄的形象是红色故事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他们不仅是普通人的楷模,更是一代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他们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威武而坚毅,让读者们为之感动和敬佩。
这些英雄往往形象高大,有着坚实的肌肉和坚韧的意志。他们的插图往往会给人一种力量感,激励着读者们向他们看齐。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抗日英雄的形象有很多种,有战士,有军官,有指挥官,还有普通百姓。这些形象的插图以其细致入微的画风,展示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敌人时的英勇无畏。
红色故事中的插图
红色故事中的插图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通过形象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这些插图让读者们更加容易地投入到故事中,感受其中的激情和动力。
红色故事的插图常常采用明亮而饱满的色彩,用以表达抗日英雄的坚定和勇敢。同时,插图的绘画风格也非常独特,线条流畅而精细,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这些插图不仅是故事的视觉呈现,更是对抗日英雄形象的一种赞美。
抗日英雄的精神力量
红色故事中的抗日英雄插图不仅是为了展示他们的形象,还承载着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红色故事中的抗日英雄插图,通过展示英雄们面对困境时的顽强和勇敢,向读者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发扬抗日英雄的奋斗精神。
红色故事中的抗日英雄插图激励着读者们追求进步,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种精神力量是红色故事的核心,也是抗日英雄形象的精髓所在。
结语
红色故事中的抗日英雄插图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展现了抗日英雄的壮丽形象。这些插图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采用,传递了抗日英雄的精神力量。
抗日英雄的形象在红色故事插图中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激励着读者们投入到故事中,感受其中的激情和动力。这些插图不仅是红色故事的视觉呈现,更是对抗日英雄的一种赞美和致敬。
六、抗日小英雄的故事20字?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
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
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
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七、抗日战争英雄故事片名?
英雄故事片有…(我的长征)(建国大业)(英雄儿女)等
八、王补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九、讲抗日小英雄故事的目的?
教育青少年向小英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十、我国著名抗日巾帼英雄故事?
1936年8月2日凌晨,黑龙江哈尔滨至珠河(今尚志市)的铁路线上,一列日军特别列车呼啸而过。在这列火车上,有一间临时牢房,里面关押着一位即将被押送刑场的“女囚”。此刻,这个年轻的女人正忍受着严刑拷打的剧痛,给远在千里的儿子写下两封绝笔信。百余字中,她先后六次深情呼唤“我的孩子”,道尽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眷恋,以及一位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坚定信仰。
她就是抗日女英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赵一曼。
双枪白马战敌寇,誓志为国不为家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于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读私塾时,赵一曼在进步青年、大姐夫郑佑之的引导下阅读了《向导》《新青年》《妇女周报》等革命新书刊,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1923年冬,赵一曼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由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并担任共青团地委妇女委员、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
1927年初,赵一曼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成为中国军事学校的第一批女学员。在学校的军事化管理下,赵一曼和其他女兵们一起,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理论学习。在训练场上,赵一曼既学习了指挥作战,也能够手持步枪冲锋在山道和树林;政治课上,李达、许德珩、恽代英等教官的理论讲授,则更加坚定了赵一曼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上海大肆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同年9月,为了保存和培养优秀干部,党组织派赵一曼等同志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开往莫斯科的轮船上,赵一曼结识了同为黄埔军校学生的陈达邦,在相处中两人互生情愫并坠入爱河。1928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他们在学校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学习,度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时光,不久,赵一曼便怀孕了。
实际上,当时赵一曼患有肺病,身体虚弱,党组织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决定让她先期回国。陈达邦后来在《忆一曼》的回忆录里写道:“我同一曼同志在莫斯科分别时她怀孕已经4个多月了,我建议解怀以后再回国,她坚决不同意,她说党的决定,不能还价。为了照顾她,我又建议我俩一同回国,她认为夫妻离别事小,求学的任务重大,劝我莫作此想,她的党性和原则性多么坚强……”
临行前,陈达邦把一只戒指和一块怀表送给赵一曼留作纪念。赵一曼对丈夫深情道:“我看到这两件东西,就如同见到了你。” 就这样,这对新婚夫妇在结婚几个月后,便异域相隔,从此再未相见。
回国后,赵一曼诞下一子,取名“宁儿”,希望儿子安宁健康。之后,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工作,赵一曼按照回国前与丈夫商量的办法,将宁儿送到陈达邦的堂兄陈岳云家中抚养。临别前,赵一曼抱着宁儿在照相馆拍下了母子二人的唯一一张合影。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东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寇占领。为了挽救陷民族危机,赵一曼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奔赴抗战前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此时的她才化名为赵一曼。1933年,赵一曼在海伦地区率领游击队作战,以两百人的兵力击溃伪自卫团五百余人,并将敌方伪团长击毙。后来,赵一曼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她领导游击队让日伪军接连退败,敌人惊恐地称她为“手持双枪、红装白马的密林女王”。
英勇就义悲歌壮,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春秋岭战役中身负重伤,养伤期间被日军发现,再度负伤,昏迷被俘。
日伪军将赵一曼押送到珠河县公署,关在一间阴冷、潮湿的牢房里。伪滨江省警务厅特务科外事股长大野泰治听说捕获到抗联游击队员,专程从哈尔滨赶来,连夜严刑拷打两个多小时,一无所获。为得到更有价值的情报,敌人又把赵一曼转送到哈尔滨关押,进行了更加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
为了击垮赵一曼的意志,从她嘴里套出有用信息,敌人轮番使用鞭打、吊拷、竹筷夹手指脚趾等酷刑。面对敌人的轮番审问,赵一曼怒斥道:“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人的信仰!”
敌人希望用酷刑摧毁她反满抗日意志的企图没能达成,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往黑龙江珠河县。在去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知道此行实为赴死,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她的孩子宁儿。她向押解她的日本宪兵要来纸和笔,写下了最后一封信:“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高高举起呀!血红旗帜,誓不战胜,终不放手……牢狱和断头台,来就来你的,这就是我们的告别的歌……”行刑前,赵一曼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声响起,南国女儿的一腔热血喷洒在了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上。
战友朱新阳曾问赵一曼:“你为什么叫赵一曼呢?”赵一曼答道:“我喜欢‘一’字,所以给自己起的名字都带个‘一’字,一超,一曼,意思指一生革命,一心一意,一贯到底,绝不改变……” 她曾在诗中写下自己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兴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生为女儿身,不比男儿弱。1962年郭沫若为了纪念革命先烈赵一曼,写下了一篇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章:“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尤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赵一曼的儿子宁儿,长大成人后四处打听母亲的下落。直到1955年,赵一曼的姐姐李坤杰拿着赵一曼的照片,请有关部门到东北赵一曼战斗过的地方辨认,终于得到组织的正式确认:赵一曼就是李一超。这时,已经是1956年了,赵一曼牺牲已有20年。1957年,赵一曼的儿子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凭吊母亲,见到了遗书,抄录下来,后来留给了自己的女儿。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