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李广是在哪里射石头的?

112 2024-05-05 17:58

一、李广,李广是在哪里射石头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就是说的是李广,李广射石应该是在他担任右北平太守期间的事,当时城外老虎经常出没,对老百姓造成很大影响,李广又喜欢射箭,就带领随从去射虎,晚上在林中看到一块白石以为是白虎,一箭射过去,第二天找到时才知道是石头,李广又射了几箭但都没射进去。

二、有关李广射石头的诗?

一说起来李广,我们几乎都会想到那个射石头的故事。

用唐人卢纶的诗来概括就是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由于这个故事,西汉有名的大学问家杨雄,也给与李广这样的评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史记》对李广的英勇还有这样的描述: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所以在后来一提起李广,所有的人都会挑起大拇哥说:牛牛牛

以至于王昌龄在他的《出塞》诗中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的威名可以说名扬千古。

随便翻一下唐诗我们还会发现其他大诗人对李广的追捧

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杜甫 【曲江三章,章五句】“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而唐初四杰的王勃在《滕王阁序》更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来表达自己身世的艰辛和对李将军的叹息。

李广是这样强的一个将军,

当他是个小兵时,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当他是个将军时,带领数百人以空城之计,迷惑数千匈奴骑兵,还主动出击射杀对方大将,然后潇洒离去。

当他赋闲在家时,外出打猎,竟然一箭射进石头

当他被抓时,竟然在数万敌人中翩然离去,还斩首甚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专业能力极强的将军,却到死也没能升职加薪,而且以不太光彩的情形死去。

元狩四年,既公元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击匈奴,因迷路贻误战机,愤恨自杀,那一年他60多岁,没有战功,没有侯爵,只留下一句悲怆的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不但没有升职,就是在《史记》中对李广战功的描述也及其贫乏

第一次立功,他还是小兵,史书这样说“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好吧这是一个格斗能力很强的小兵。

第二次立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史书这样描述“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就两个字我们再次承认李广擅长格斗。

这两次轻描淡写的立功之后,翻遍《史记》我们再难看到李广还取得什么功绩。

摆空城计,射石头,被抓后逃跑,这所有的一切都已及其魔幻,美丽的笔触向我们传达着一个无畏、无惧、英雄、强悍的将军形象。却将李广所有的失利,无战功隐藏其中一笔带过。

在《史记》的最后李广还得到了这样的评价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如此高的评价,在后人眼中神一样的存在,这个李广李将军为什么会终其一生也没法升职呢。

答案很清楚就是“无功”在汉武帝一朝军功是重要的升职利器,而李广在成名后却没有立下哪怕一丁点的战功。

这就很奇怪一个这么强的将军怎么就是无法立战功呢。

汉文帝曾经对李广说

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可是汉武帝实行“寇可往,我亦可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政策的时候,李广数次出兵却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汉武帝就评价李广,说他“数奇”,用现代话说就是这人太倒霉是个扫把星。

王维也在《老将行》中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看来运气差是李广失败的根本原因了。

可是这种归于天命和命运的说法好像不太能被现代人接受

毕竟我们知道“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还是要从李广的个人事迹中找点蛛丝马迹。

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取旗后被封上谷太守,不久就被平调上郡太守。

而原因则是这样的:

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这时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第一、景帝时期国力弱与匈奴以和亲为主。

第二、李广自负其能,比较自大。

第三、匈奴日以合战,李广每天和匈奴打仗,全是被迫的防御吗,不一定吧?

第四、恐亡之,害怕失去李广,平调上郡太守。这里是真的害怕失去李广吗?

所以结果大概是,李广自负,出击匈奴,与和亲不利,容易挑起事端所以平调走。

之后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各地当太守,然并卵没有升职过一次。《史记》说的比较隐晦

“皆以力战为名”初看好像是他立功了,其实不然,这个翻译出来就是“全部因为好打仗出名”。结果是好打仗,打来打去一直平调,原因是什么?不符合国家大政方针,你小子做防御可以但是太好斗,长期待在一个地方你还不惹出来麻烦!因此一直平调。

当然这里我们还有一个例子证明李广的这种自大,不顾全局。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陇西太守正是这一段平调时期的故事,李广诱降800羌人然后诈杀。试问这与和亲政策是否相悖?

自大自作主张还能从另一件事中看出来。

元狩四年,李广随卫青出征,那时李广年事已高,而且留下了“数奇”的名声。所以汉武帝让他打侧应。原文摘录如下: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典型的不听指挥,原因是什么?还是自大!自以为可当单于,便不听军令结果贻误战机。

综合上面的事情,李广自大,自作主张,不顾大局的性格跃然纸上。

李广不但自大、不听指挥而且他个人心胸也有些狭隘。

当他“平明寻白羽”的时候,一次外出晚归,经过霸陵因为不合汉制,霸陵尉不予通行。李广便问他“你可知道,我以前是将军”,霸陵尉回答“别说以前是将军,就是现在是将军你也不能过。”。这里霸陵尉的话好像不太好听,但至少他在做自己的工作,而且严格执行。结果是什么?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因为这么一点个冲突,李广记仇了,李广报复了,死灰复燃后,他杀人了。

这样的情况,与他同时期的韩安国也遇到过,而人家这么说“公足于治乎”意思就是你这样的小人物,我犯得着跟你计较吗?

这一件事儿来看,李广不但度量小,而且阴险狠毒,这和之前诈杀羌兵800又如出一则。试想这样的行为,汉武帝会不会知道?如果知道这样的人汉武帝敢不敢用?

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小肚鸡肠,心狠手辣。李广除了英勇善战外,在《史记》中留下的就有这些。所以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一开始“格猛兽”的评价应该是对李广最中肯的评价,李广乃是一猛兽也,小规模战役冲锋陷阵则可,集团作战需要顾全大局的时候,李广就“数奇”了。

严格来说李广如同一片铁锈,个人能力极强,为人则太差,《史记》说他很守部下爱戴,那也只是小团体,同级别高级别的将领或许对他一肚子的不满。

自大的性格,长期没有战功,不能封侯的现实,对李广本人的心理也有极大的打击,所以当他最后一次出征就完全我行我素急功近利了。而且变得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所以他死的时候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这和当初项羽乌江自刎:“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有什么区别?

三、李广把箭射入石头的诗?

以下是我的回答,李广把箭射入石头的诗,是唐代诗人卢纶所写,全诗如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描述了李广在夜晚的森林中射箭,箭矢穿透石头的情景。其中,“林暗草惊风”描绘了夜晚森林的神秘氛围,“将军夜引弓”则表现了李广的英勇和决心,“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则展示了箭矢穿透石头的壮丽景象。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李广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赞美。

四、李广不能再次把箭射入石头的原因?

《李广射虎》中李广终不能复入石矣的原因是:第一次以为是真老虎,用了真力,而且是全力。第二次从内心就不认可是真老虎了,所以不可能如同第一次那样用全力了。

李广射虎是记载于司马迁史记里面的故事,原文是: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译文: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就一箭射去,射中石头箭头没入其中,近看才发现是石头。于是李广又重复射石头,但是最终也没能再将箭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曾经亲自去射。李广在右北平时也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他,李广最终也射杀了老虎。

扩展资料:

李广,陇西人,是汉朝大将,善骑射,祖辈精通箭术,故他自幼即练就了过硬的射箭本领,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

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似动非动。

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

仔细一看,镞已入石。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当时李广也不自信,又回到原处上马重射,比前更加用力,可是连射数箭,都没入石。

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五、李广的故事?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西汉时期的名将,人称“飞将军”。 他将门出身,善骑射,历任7个郡的太守。其平吴楚之乱,名声显扬;抗击匈奴,使匈奴数年不敢侵犯。前119年,漠北之战中,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六、美猎右搭箭台怎么射准,总感觉没左搭箭台射的准?

问题太笼统了,不太好回答,分几个情况吧:

三指勾弦,右手拉弓左搭,和左手拉弓右搭:这个可能和个人习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以及主视眼有关(不过我估计这不是题主想问的情况)。

右手拉弓,三指勾弦左搭,拇指勾弦右搭:因为大概率弓把挡住箭尖,不利于使用差距法瞄准,只能依靠直觉和箭杆延长线,这样需要更多的练习来打磨自己的直觉,右搭瞄准难度要比左搭大一点。

右手拉弓,三指勾弦,右手弓左搭和左手弓右搭:除了上面一点外,因为右搭时手指扰弦方向和弓窗方向相反,箭的左右摆动变大,造成弓和箭的不匹配,比上一点射准难度进一步加大。

右手拉弓,三指勾弦,只用右手弓左搭和右搭(估计题主不会干这么没六的事,但是我确实干过):除了上述二、三条之外还有搭箭点可能不固定外加没有弓窗造成弓、箭匹配程度进一步降低。

总之,固定的动作、匹配的器材是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不同射箭方式需要找到更适合的瞄准方法。这就好像有瞄准器比没有瞄准器更容易打准是一样的。

七、一箭射天山典故?

形容箭法高超,作战勇敢,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后亦以此典赞誉武将功勋或平虏定边的雄心壮志。见唐薛仁贵事迹。亦称“天山三箭”。薛仁贵(614-683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大将,农民出身,善骑射。

唐太宗时应募从军征高丽,因功升右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据史书记载,当时九姓部众十余万,以骁骑数十来挑战。薛仁贵三箭便射死三人,敌人为之胆怯,降唐。于是军中便流传起“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歌曲。

高宗时薛仁贵曾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670年)率师攻吐蕃,兵败大非川,被贬职。

八、求管仲箭射齐桓公的故事原文?

《齐太公世家》: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

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公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九、射这篇故事的李广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

李广是个忠心耿耿,气势不凡,保卫边疆,匈奴甚俱之。个性刚烈正直,作战勇猛。骑射与弓术更显高明。李广是陇西成纪人,李广从很小时候起便练习射箭,无论严寒酷暑,李广总能坚持不懈的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广精湛的射箭技术终于练成,并成为西汉时期著名的神箭手。

李广是汉文帝以及汉武帝时期最优秀的武将,汉武帝北伐匈奴,完成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这其中有着李广的很大功劳:李广一生戎马,在与匈奴的大小七十多场战役中,李广连连告捷,军事方面的天赋很好的表现出来,多次在不利的情况下获取胜利,因此即使是对手,李广也赢得了匈奴的尊重,被北方的游牧民族称作“飞将军”。

十、跪求小李广花荣搭弓射大雁故事概括?

因宋江回家奔丧,花荣等人只好拿着宋江留下的书信先投梁山泊,梁山泊晁盖等人自然好生招待花荣一行。

宴席间,吕方、郭盛谈及花荣一箭射断纠缠在一起的绒绦,赞不绝口,晁盖却不大相信,以为这些新上山的人都爱喷大话,口里含糊应道:“直如此射得亲切?改日却看比箭。” 花荣一身的本领,却被人小嘘,自然心里不大舒服,再者他带领这伙人上山,代表的是义兄宋江宋公明哥哥的脸面,所以他心里默默攒了把劲儿,要证明自己。引文: 花荣寻思道:“晁盖却才意思,不信我射断绒绦。何不今日就此施逞些手段,教他们众人看,日后敬伏我?”把眼一观,随行人伴数内却有带弓箭的。花荣便问他讨过一张弓来,在手看时,却是一张泥金鹊画细弓,正中花荣意;急取过一枝好箭,便对晁盖道:“恰才兄长见说花荣射断绒绦,众头领似有不信之意。远远的有一行雁来,花荣未敢夸口,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射不中时,众头领休笑。”花荣搭上箭,拽满弓,觑得亲切,望空中只一箭射去,果然正中雁行内第三只,直坠落山坡下,急叫军士取来看时,那枝箭正穿在雁头上,晁盖和众头领看了,尽皆骇然,都称花荣做“神臂将军。”吴学究称赞道:“休言将军比李广,便是养由基也不及神手!真乃是山寨有幸!”自此,梁山泊无一个不钦敬花荣。———————————————————— 神箭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花荣在最恰当的时机,证明了自己,赢得了尊重,也为宋江势力在梁山的鸣响打了第一炮,也是最关键的一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