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小偷,他发现有个妇人家的门口,里面放着一个大铃铛,他非常想要。
经过是:当小偷要偷铃铛时,响了一下,小偷被吓了一跳,左顾右盼,发现没有人,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张纸,把它的两个耳朵堵住,以为他自己听不到,别人就听不到。
结果:小偷大胆拿着铃铛,刚碰到时铃铛又响了,这次声音比上次的声音还大,可小偷他听不见,他就以为没人听得见,突然妇人家的保镖听到声音,跑来就把小偷抓住了。
掩耳盗铃的原因是小偷看到范氏被灭了,想到他家偷点东西,看上了他家门口挂的青铜钟。
过程是他拿锤要把钟卸下来结果发现声音太大,于是他拿棉花堵住了自己的耳朵,发现声音小了很多,觉得可以放心的偷钟了,结果被邻居们听到出来把他捉住了。
掩耳盗铃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提示】: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
天黑了,又到狼叔叔讲故事的时间了。小动物们三三俩俩地来到小溪边。住在森林旁边草原上的小犀牛和小花豹也来了,听故事的小动物越来越多。熊熊的篝火早已点着,映得溪流波光粼粼,也让围坐一圈的小动物们感到暖和。
狼叔叔拨了拨柴火,开始讲今晚的故事:“我们森林里的动物们啊,都很勤劳。黄牛伯伯天天耕耘着庄稼,白马叔叔忙着跑运输,花鸡阿姨办起了幼稚园,山羊奶奶卖起了北方水饺。大家都靠自己的勤劳的双手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可田鼠一家却好吃懒做,整天游手好闲不做正经事儿。田鼠爷爷是个地主,给田鼠爸爸留下了些遗产;田鼠爸爸挥霍无度,等到了田鼠这辈儿上,田鼠家已经坐吃山空了,没有什么留下的了。田鼠还是不肯找份正当工作来做,整日价的就琢磨歪主意,做些偷鸡摸狗的事,花鸡阿姨和黑狗叔叔都不喜欢他。这天啊,田鼠来到山猫家的门前,眼睛溜溜一转,看上了山猫挂在屋檐的风铃,准备把它偷去换点钱。田鼠左瞧瞧右瞧瞧,没看见人,于是上前摘风铃。可风铃一动就会响,叮叮咚咚把田鼠吓了一跳。这可怎么办呢?田鼠想了半天,想到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塞住,不就听不到风铃声了吗,这可是个高明的主意啊。田鼠说干就干,撕下两条布襟,塞住自己的耳朵,又去偷那个风铃。风铃一个劲的响,可田鼠不在意,他不是听不到吗,有啥关系?可田鼠听不到,但山猫听到了,花鸡听到了,黑狗听到了,黄牛听到了,大家伙都听到了。大家出来一看,把偷东西的田鼠抓了个正着,扭送到派出所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啊,比喻自欺欺人的掩饰行为,田鼠偷东西以为自己听不见了,别人就听不见了,哪知正好被抓住。小朋友们,你们长大以后千万别做坏事啊。任何坏事最后都是会被发现的,做坏事的人再怎么掩饰,也只能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啊!” 小动物们睁大眼睛似懂非懂,小斑马却结结巴巴地说起话来:“狼叔叔,今天我,我就犯了掩耳盗铃的错。”大家狼一惊:“小斑马,你做了什么错事啊?做了错事不要紧,坦白出来还是可以争取原谅的。” 小斑马说:“今天下午踢球的时候,我想做个假动作带球绕过防守的小象。可不管我怎么晃点,小象还是把我的球给断了下来。我想欺骗小象没有成功,不正是掩耳盗铃吗?”大家狼松了一口气:“小斑马,球场上的假动作是踢球的战术,不是错事。你的假动作没有骗到小象,只能说你球技还没有练到家,和掩耳盗铃没有关系哦。下次你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就可以带球过小象了。”小斑马兴奋了:“狼叔叔,什么是声东击西啊?”“声东击西啊,我以后会告诉你们这个成语。小朋友们明天还要上学,记得晚上要准时睡觉哦。咱们下次再来听狼叔叔讲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