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因斯坦的故事原文?
原文是很长的,这里提供一个简要版本: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1879年出生于德国,并在瑞士接受教育。他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被公认为相对论的创始人。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他的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在物理学中引入了新的概念,如相对性和质能转化。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E=mc²,表明质能是可互相转换的。这个方程对于后来的原子能和核能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爱因斯坦还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解释了重力是如何影响时空的弯曲。这个理论被证实是正确的,并为后来关于宇宙起源和黑洞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除了他的科学成就,爱因斯坦还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和人权活动家。他一直致力于世界和平和反对种族歧视。他的名言:“在危机中,在机遇中”使人们深受启发。
爱因斯坦于1955年去世,留下了许多深具影响力的科学遗产。至今,他的贡献仍然对物理学和整个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爱因斯坦小板凳的故事原文?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给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们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下来,大家都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
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三、爱因斯坦自传原文?
原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四、爱因斯坦故事?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他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主任后非常忙,很少能待在办公室里。一天,办公室的电话骤然响了起来,秘书听到电话里的声音说:“你能不能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秘书回答,她不能奉告,爱因斯坦博士不愿自己的住处受到打扰。这时电话里的声音又说:“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我正要回家,可是找不到家了。”原来,爱因斯坦参加科学讨论会回来,路上一心思考着讨论的问题,不知不觉地迷了路,又忘记了家里地址。爱因斯坦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惊人的记忆力,可在生活上记忆力却这么差,可见他的全部思想都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探索上了。
五、爱因斯坦的故事中文?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告诫他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这样,一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生命中的熠熠光辉.
盲目地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自己比身边的人聪明就满足了,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沮丧了.这多么愚蠢啊!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自己才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人生向导.
六、爱因斯坦板凳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爱因斯坦和印度物理学家博塔和格希姆之间的一个轶事,它发生在1920年代。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对于光传播的性质存在一些很大的疑惑。经过长期的研究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学说”,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可是正如当时一些人所说的“有实验证实的正确,必然会有实验反驳的出现”,印度学者博塔和格希姆也不认同爱因斯坦的理论。
在1926年末,这个闻名于世界的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前往印度,负责前往观测一场日全食。当时,他被邀请到博塔和格希姆所在的实验室参观,并且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格希姆提出了一种基于爱因斯坦光子学说的实验方案,用于检验其正确性。他们在实验室里安装一张又一套板凳,让爱因斯坦坐在一张板凳上,另外一张板凳则被另一个物理学家带着飞快的速度追着旋转。在理论上这个实验应该会表明光子学说的错误,可是在实验过程中,一切都符合爱因斯坦的预测和理论。这个轶事后来就被称为“爱因斯坦板凳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实际意义在于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困难性,科学家必须经过严密的实验证实、推理和实践,才能够得到科学理论的有效结论。
七、爱因斯坦成功的故事?
1.爱因斯坦坚持相对论 ——坚持真理需要自信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创造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
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会取得胜利,对反驳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 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举世瞩目。
2.居里夫人和镭 ——有信心,才能克服眼前困难,看到光明前景 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
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心里却充满自信。
她对友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她终于获得了成功。
3.爱因斯坦从纵向比较中建立自信 ——和过去的自己做比较来获得信心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惟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
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
”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
”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
虽然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爱因斯坦的自信就是在纵向比较中树立起来的。
4.蒲松龄落第著书 ——自信让人从失意中奋起 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科举落第后写下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他落第不落志,反而信心百倍地要干一番事业,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终于写出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
八、爱因斯坦废寝忘食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他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主任后更忙了,很少能呆在办公室里,一切日常事务性工作都由秘书处理。
一天,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秘书不耐烦地拿起了听筒。
“请问,我可以和主任谈话吗?”耳机里传来温文尔雅而又熟悉的声音。可秘书一时没听出是谁,按老习惯回答:“主任不在。”“那么,请您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是他新搬的家。”
秘书婉转地回答说:“不能奉告,因为爱因斯坦博士太忙,他不愿他的住处受到干扰。”
这时,电话里的声音突然变低了:“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我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了,请你给我查一下我的住址。”
秘书听了,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这天爱因斯坦回家时,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走着走着,竟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他发现自己迷了路,想回家时,却又忘记了自己家的地址。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只好打电话麻烦秘书查找地址了。
爱因斯坦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惊人的记忆力,可在生活上的记忆力却这么差,这是因为他的思想全都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探索上了。
九、名人故事爱因斯坦的故事
名人故事:爱因斯坦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理论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然而,除了他在科学领域的成就外,他的人生也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故事。
童年和学习经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市。他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长大,爸爸是一位工程师,妈妈则是一位音乐家。早在小学时期,他就表现出了对数学和物理的兴趣。
年幼的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言谈颇多的孩子,而是一个沉思、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他经常在幻想世界中度过大量的时间,思考着一些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他也对音乐着迷,并开始学习拉小提琴。
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并没有展现出他在科学方面的天赋。他对传统的教育系统持怀疑态度,常常不满于课堂上的死记硬背和机械的学习方式。幸运的是,他的家庭对于他的独特天赋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后来,爱因斯坦在苏黎世的联邦理工学院读书时,他的激情和才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他与一些同样在物理学领域有追求的同学结成了学术团队,共同探索各种科学难题。这段时间也是他逐渐开始对光的性质、电磁场等问题深入思考的时期。
科学突破和相对论理论
在毕业后的几年中,爱因斯坦开始研究光的量子理论,并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文。然而,真正让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在1905年提出的特殊相对论理论。
特殊相对论理论是关于时间、空间和质量的理论,它证明了时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物体的运动而变化的。这一理论颠覆了牛顿时代的经典物理学观念,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也表明质量和能量之间存在着等效性,著名的公式E=mc²成为这一理论的核心,引发了人们对原子能和核能的研究兴趣。
特殊相对论理论给爱因斯坦带来了声誉和机会。他受到许多大学的邀请,担任物理学教授和研究员。随着科学研究事业的推进,他逐渐成为全球最尊敬的科学家之一。
爱因斯坦的思想和人生观
除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爱因斯坦也以他的思想和人生观闻名于世。他主张人类之间应该和平相处,反对战争和暴力。他对于自由、平等和社会公正的追求一直是他人生的信念。
爱因斯坦还是一个热爱艺术的人。他认为科学和艺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艺术可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理解。他对音乐的热爱始终伴随着他的一生,他经常在弹奏小提琴的时候寻找灵感和平静。
此外,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在他对科学、艺术和社会问题的见解中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相信人类应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思考,对权威和约束持怀疑态度。
遗产和影响
爱因斯坦对科学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相对论理论不仅革新了物理学,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点。他的贡献也催生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
此外,爱因斯坦的思想和人生观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他的反战呼吁和对人权的捍卫鼓舞了无数的人们。他被视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思想家,他的智慧和勇气激励着人们去思考、去追求和去改变。
尽管爱因斯坦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仍然在科学界和社会文化中生生不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追求和勇气可以改变世界,并为人类留下永恒的遗产。
希望通过这篇博文,大家能更多地了解爱因斯坦这位杰出科学家的故事和思想,从中汲取启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各自的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感谢大家的阅读!
十、爱因斯坦的恐怖故事?
爱因斯坦:死亡只是一场幻觉,宇宙内在于心
作者介绍:罗伯特·兰萨:医学博士,被认为是世界科学家中的一位领军人物。他是世界上首次克隆人类胚胎团队中的一员,现任先进细胞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官及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被称为“科学界的比尔·盖茨”。
在老朋友去世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现在贝索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
新的证据不断表明,爱因斯坦是正确的:死亡只是一场幻觉。
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世界具有一种独立于观察者的“客观存在”性。但一系列的实验表明,真相恰恰相反。
我们原本认为生命只是碳元素的活动和一种分子混合物:生如夏花,惊鸿一现后,便化归尘土。
人类之所以会相信死亡,是因为我们生来就被教导说“人终有一死”。但是“生物中心论”告诉我们,死亡也许并非是我们所认为的谢幕曲。
令人惊讶的是,如果你将生命和心识,作为起作用的因素纳入其中,你就可以解释科学中某些最大的难题。例如,为什么空间和时间,甚至物质本身的性质,都取决于观察者?为什么宇宙中的法则、相互作用力以及一系列的参数,看起来调整得如此精确,从而使得生命得以存在?——这一切都会得到清晰的解答。
除非我们认识到,宇宙其实存在于我们的头脑“内部”,否则,任何理解现实的企图只会是前路茫茫。
宇宙内在于心
原来认为天亮了,但是大脑电路改变后,就会觉得天又黑了。你认为天气炎热而潮湿,但是热带青蛙可会觉得又冷又干。这种逻辑几乎适用于所有事物。最根本的一点是:没有心识的参与,你看到的一切都不能呈现。
此刻你看到和感觉到的一切,甚至你的身体,只是产生于你意识中的一连串信息。
试着在空中挥一挥手,如果你已把一切都移走,还会有什么留在那里?不会有任何东西。时间和空间仅仅是把一切整合为一体的工具。
当一个粒子穿越一道屏障上的两条缝隙时,如果科学家们做了观察,以确定粒子是从哪一条缝隙穿过,粒子的行为就会像一颗子弹,从这一条或者另一条缝隙穿过。但是如果不观察,粒子则会像波一样同时穿过两条缝隙。这就是著名的双缝实验。
粒子怎么会因为你看或不看而改变它的行为呢?答案很简单:现实是一个有心识参与的过程。
一对处于银河系两端的纠缠粒子,为何会即刻连接在一起呢,就好像时间和空间并不存在?答案仍然很简单:因为他们并非只是“在那里”——时间和空间仅仅是我们意识的工具。
死亡在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涅槃世界里是不存在的。不朽并不意味着恒久存在于时间之中,而是完全属于时间之外。
人死后还是存在的吗?
2002年,科学家们证明,“光子”能够提前知道与其相距遥远的“孪生”光子在未来会经历什么。
他们测试了光子对之间的“通讯”方式。让其中一个光子完成整个旅程,在这一旅程中它必须决定是以波还是粒子的形式出现。研究者延长了另一个光子到达观测器所走的距离。为了防止另一个光子坍缩为粒子,他们加了一个干扰器。
然而,第一个光子在研究者实施操作之前,就已经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好像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时空。在其孪生光子遇到干扰器之前,第一个光子就做出了决定:不以粒子的形式出现。如何设置实验并不重要,我们的意识和认知,才是决定粒子行为的唯一因素。一系列的实验一再证实这种“观测者依赖”效应。
几年前,约斯特等人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量子行为延伸到了日常领域的尺度。振动的离子对被诱导到纠缠态,以致于当它们被远距离分开时,其物理特性仍会被“绑定”在一起。爱因斯坦将此称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
另一个被称为“巴克球”的巨型分子实验也表明,量子现实超出了微观世界的范围。2005年,碳酸氢钾(KHC03)晶体展现了半英寸高的纠缠的脊线,显示了量子行为也可以触及到人类尺度的宏观世界。
一种主流的解释,即“多世界”诠释为:每一种可能的观测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宇宙,“多元宇宙”或“平行宇宙”。无限数量的宇宙同时存在,任何事都可能在“多元宇宙”中的一些宇宙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所有可能的宇宙都同时存在,
无论其中的任何宇宙发生了什么。
生命是一场探险,
超越了我们日常的线性思维模式。
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这一行为并非发生于一个随机性的“弹子球阵列”之中,
而是根植于一个无法逃脱的“生命基质”之内。生命,有一个非线性的维度,它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折返身姿,再次绽放在“多元宇宙”之中。
人类所有的生命都是短暂的,短短几十年,死去的那一刻,百年光景仿佛一场梦。
对于现在来说,时间是一个单程车票, 每个人在时间面前都是被动的。但在五维空间里,时间可能只是一个物体的两个面而已。
物理学家这样解释:一个纸上爬行的蚂蚁,人类将纸折叠形成三维空间。但蚂蚁只知道在二维的循环里面,无边无际地爬着。这就是我们人类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们都希望借助哈勃望远镜在浩瀚的宇宙中探索外星生命,对外星生命来说,这是很可笑的事情。人类在三维时空里进行所谓的探索,而宇宙中稍微有智慧的生命体早已超越三维。
「人往高处走」,何处谓高?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生灭到永恒……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