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壕吏》是什么体裁?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五言)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叙事)诗.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二、石壕吏小故事?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县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必恭必敬地交给县吏,伤感的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进:“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罗嗦,快把她交出来!”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三、石壕吏唐诗故事?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石壕吏后面小故事?
安史之乱”爆发后,在逃难的路上,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一路打听到风翔去投奔肃宗。唐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就派他作了一个左拾遗的官。
可不久,杜甫又被罢免。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完全的消失,形势仍是岌岌可危。为了加强防守淮关的兵力,驻军在河阳的郭子仪等人便派人到新安、石壕一带拉夫抓丁。
五、石壕吏的故事简短?
秋天,石壕村,枯萎了藤蔓,老树和昏暗的乌鸦。
“山里的水太多了,没法恢复,还有一个村庄,那里的柳树隐蔽着,花儿也很鲜艳。”经过一天的跋涉,一个村庄出现在我的面前,但诗歌中没有柳树、鸟儿的歌唱和蝴蝶的飞舞,而是一个破碎荒凉的场景。
大片肥沃的土地未被利用。虽然可以隐约看到开垦的痕迹,但现在杂草丛生。在一块大石头旁边,靠在一块木板上,凹刻写着“石壕”。人物曾经被涂上红色的油漆,但现在只有斑驳的红字在昏暗的阳光下显得古老而破败。
我敲了敲村子入口处的一所房子的门。良久,才听到缓慢的脚步声。门开了一条缝,一张老而警觉的脸出现了。
“我从洛阳回到华州看望我的家人,”我说。“今天时间不早了。我能呆一晚上吗?”
门完全打开了,一个老人站在前面,一个老妇站在他后面。“原来是一个孝子回家了。如果你不介意这所破旧的房子,你当然可以住一夜。”老人的警惕被亲切的微笑所取代。
天快黑了。我躺在床上,想着诗.
夜深了,只留下月光平静地照耀着大地。
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和喊声响起,诗人被惊醒了,正要出去问老人发生了什么事,老妇,从窗口望去,却发现老人和老妇异常惊慌。老人翻过墙,老妇急忙去开门。
“我是征兵官,你家里怎么会有男的跟我一起快来河阳?”
原来,逮捕丁的那个军官就在这里!
只听得老妇大叫:“我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服兵役了。最近,我收到了我小儿子的来信。另外两兄弟已经死于战争。请让我们的家人走吧。”
官员们仍然态度坚决:“你家里没有人吗?”
“我家没有其他男人。只有一个孙子还在哺乳。你想带他走吗?因为这个孙子的存在,他的母亲没有离开我们。”
“不!你必须有一个人去服兵役!”警官粗暴粗暴而不合理地打断了老妇的回答。
此时,寂静无声.
停了一会儿,老妇又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太老了,太虚弱了,不能战斗,但是我仍然可以洗衣服和做饭。请让我和所有的官员一起去河阳服兵役。如果我现在离开,我还有时间为士兵们准备早餐。”
我在房间里,犹豫不决。我想阻止这些军官,但我希望战争能尽快结束,而且战争需要足够的士兵.
外面,有一个低沉的声音。
最后,谈话停止了,杂乱的脚步声再次响起。
声音逐渐消失,直到再也听不见为止。
四周又恢复了寂静,但似乎夹杂着低低的哭声。
黎明时,没有多少荣耀。你要去哪里?空气中飘了很久的痛苦气息。我告别了老人,继续赶路。
前方,是一片阴霾。
六、石壕吏是什么体裁的诗?
唐诗的体裁有6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七、石壕吏是什么体裁的古诗?
1、《石壕吏》是一首古诗,体裁是五言古诗。
2、全诗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八、石壕吏悲惨的的故事?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凶恶,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九、石壕吏改写故事50字?
秋天,石壕村,枯萎了藤蔓,老树和昏暗的乌鸦。大片肥沃的土地未被利用。在一块大石头旁边,靠在一块木板上,凹刻写着“石壕”。老人的警惕被亲切的微笑所取代。“我是征兵官,你家里怎么会有男的跟我一起快来河阳?”此时,寂静无声.停了一会儿,老妇又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太老了,太虚弱了,不能战斗,但是我仍然可以洗衣服和做饭。请让我和所有的官员一起去河阳服兵役。如果我现在离开,我还有时间为士兵们准备早餐。”
十、石壕吏改写成小故事?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踢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新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
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小小村庄万籁俱寂。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