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凿壁偷光跟谁有关系马赛曲是哪国的?
凿壁偷光跟匡衡有关。
马赛曲是法国的。
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法国从1880年开始,在7月14日举行国庆游行时奏《马赛曲》。
这首歌于1792年4月24日深夜创作于斯特拉斯堡。1879年2月14日,在莱昂。
甘必大(法国共和派政治家,在建立第三共和国过程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主持下,国民公会选定《马赛曲》为法国国歌。
从创作成功到被确定为法国国歌,《马赛曲》经历了将近90年时间。正像历史学家米歇尔。沃韦勒指出的,在这近90年的时间里,《马赛曲》几经磨难,数起数落.这首歌具有两重性:它既是反对“旧秩序”的革命歌曲,又是宣扬爱国主义的战歌。
二、名人故事凿壁偷光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名人故事,这些故事成为激励和启发我们的传奇。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这些名人的故事中的一个,以期为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勇气。
名人故事: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是一个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男子为了学习而克服了无数困难。这个男子叫做李白(示例姓名),他生活在唐朝时期。
李白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对知识有着极大的渴望。他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几乎没有阳光照进来,这对于一个渴望学习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然而,李白并没有被这个困难击败。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来克服这个问题。于是,他开始凿壁偷光。每天晚上,李白都用小锤子和凿子,小心翼翼地凿掉一小块墙壁,让阳光透过缝隙洒进他的房间。
这个过程异常艰辛,李白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的痛苦和努力。但他从不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渐渐地,房间里的阳光越来越明亮,照亮了他的书桌和心灵。
凿壁偷光的故事传开了,人们对这位年轻人的勇气和毅力赞叹不已。一位高官听说了李白的故事,决定帮助他。他送给李白一间明亮的房间,并提供了优秀的导师和教育资源。
在新的环境中,李白的学习能力迅速提高。他读了大量的书籍,拓宽了思维,涉猎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他的才华和智慧逐渐受到认可,他成为了一位备受推崇的学者和文人。
李白既然有了优越的条件,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功。他利用自己的才华和声望来帮助那些处境困难的人们。他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歌,抒发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现象的关切。
李白以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环境。他的言行激励了很多人,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核心价值是:不管面临多少困难和逆境,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突破自我,实现梦想。对于那些生活在困苦中的人来说,凿壁偷光是一个力量的象征,激励着他们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
名人故事中的凿壁偷光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不放过一丝光明,即使环境再艰苦,也要勇往直前。
无论是在学业上、事业上或者人生中,凿壁偷光的精神都能激励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相信自己的能力,战胜困难,收获成功。
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时刻牢记这个名人故事,像李白一样,点燃自己内心的光芒,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三、凿壁偷光的故事简写?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四、凿壁偷光的故事原文?
原文内容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名叫文不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五、凿壁偷光类型的故事?
与凿壁偷光类型的故事是囊荧映雪。
晋朝时候,有两个穷苦人家孩子,一个叫车胤,一个叫孙康。车胤看见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一亮一亮地闪着光。就找了一块很薄很薄的白夏布,缝了一个小口袋,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口袋里。用这个装萤火虫的口袋照着看书,果然能看清楚书上的字。这个办法叫做“囊萤”。孙康想的办法叫“映雪”。一个冬天的晚上,孙康见雪的反光,便进屋去拿出一本书来,翻开一看,果然书上的字都看得清清楚楚。车胤和孙康这样勤奋学习,后来都成了有学问的人。
六、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最后饱读诗书成了有名的学者。
七、凿壁偷光的故事简短?
西汉时期,少年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却照不到他家,于是他穿壁引光,让光照在书上,得以夜间读书。
同县大户人家不识字,但家富多书,于是匡衡去他家做雇工但不求报酬。
主人感到奇怪,问衡。衡说:“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感叹,借书给匡衡,匡衡得以成为大学问家。
八、凿壁偷光的故事内容?
关于这个问题,《凿壁偷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为了学习知识而不辞辛劳,甚至冒险凿墙透光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他非常渴望学习知识,但他的家庭条件不好,没有钱去上学。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他开始自学,但由于没有老师指导,他很快就走进了死胡同。
于是,他决定借助邻居家的灯光来读书。他每晚都偷偷地翻过邻居家的围墙,躲在邻居家的后院里,借着透过墙壁的灯光读书。但是,邻居很快就发现了这个年轻人的行为,他的读书计划受到了威胁。
为了不被邻居发现,年轻人开始在墙壁上凿洞,让光线更好地照射到他的书本上。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每天都在灯光下读书,直到深夜。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成为了一名博学多才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学习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九、凿壁偷光的故事含义是什么?
(续接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中介绍的凿壁花样说着容易,现实中怎么实现呢?
科学道理很多时候容易理解,但是在技术上往往比较难以实现。
如上所说,凿壁时不是一下子全凿开形成一个洞,而是沿圆环凿:凿开一个圆环,留一个圆环不凿。如果真的这么做,那不凿的几个圆环又该如何保持住不掉下来呢?
再者,这些圆环到底怎么画才能满足要求呢?
1、第一个问题好解决。
在透明硬质薄膜上先画好圆环,再相间把圆环涂黑,把薄膜覆盖住事先凿好的圆洞上即可。这样,涂黑的圆环不透光,不涂黑的圆环透光,满足了上面的要求。
2、圆环半径的确定
理论计算表明,满足要求的圆环半径,有下面的规律
这个比例系数可以是任意实数,长度单位也随意(ρ是希腊字母,读作:柔,表示圆环半径)。比如,我们取比例系数是4毫米,则
ρ1=4X1=4(毫米),ρ2=4X1.41=5.66(毫米),ρ3=4X1.73=6.93(毫米),ρ4=4X2=8(毫米),ρ5=8.94(毫米),ρ6=9.8(毫米),ρ7=10.58(毫米),ρ8=11.31(毫米),ρ9=12(毫米),ρ10=12.65(毫米),ρ11=13.27(毫米),ρ12=13.86(毫米),ρ13=14.42(毫米),ρ14=14.97(毫米),ρ15=15.5(毫米),其余的友友可以自己计算。
3、圆环的制作
(1)找一块透明硬质薄膜,用圆规在上面按照计算好的半径尺寸画圆环,如图1所示。
(2)用墨把画好的圆环相间涂黑,如图2或图3所示。
(3)为了精细起见,可以将图2或图3做的比较大,然后再拍照,照相底片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黑白相间的圆环了。
这样的底片,称为菲涅尔波带片,简称波带片。菲涅尔是法国物理学家,他于1818 年首次提出了波带片的概念。
4、如果匡衡足够聪明,技术手段能跟上,那么他书上光的亮度还可以大幅度增加。
在图2或者图3中,只有不涂黑的部分才会透光,照射到书上;涂黑的部分是不透光的,这部分光被白白浪费掉了,十分可惜。
那怎么做才能充分利用这被浪费的光呢?
从第三十七章中我们知道,如图4那样,相邻圆环发出的光到达书上时其相位是逐个反相的,相邻圆环发出的光在书上相互抵消。
现在想办法,在相隔圆环上涂抹或者电镀一层透明材料,如图5或图6所示,其厚度刚好能使光增加半个波长,这样相邻圆环发出的光到达书上时其相位是完全同相的,相邻圆环发出的光在书上相互加强。这种波带片称为相位波带片。
这样的话,第三十七章中圆环2、4、6、8不凿,圆环1、3、5、7、9凿开,书上光的强度是没墙时光强度的100倍的例子,再此这个技术可以升级为:所有圆环全凿开成为一个大洞,在大洞上覆盖一个相位波带片,则
A9=a1+a2+a3+a4+a5+a6+a7+a8+a9
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9个圆环的振幅都差不多,则
即此时书上的亮度是把墙全部拆除时的360多倍!
5、跳出凿壁偷光的思维,我们考虑一个圆盘被光照射后形成的黑影。
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在光路上放一个不透光的圆盘,在屏幕上,圆盘会形成一个圆形黑影,如图7所示。
现在我们采用第三十七章中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一下圆盘形成黑影的情形。
图7的情形,可以等效看做是把墙全部拆了,只保留一个圆形墙块没有拿走。
假设圆形墙块遮挡住了k个圆环,从k+1圆环的光投射到书上。则根据第三十七章公式1,书上总振幅有
即书上的圆形阴影中心一直是亮的!
第三十七章中书上光强的分析方法是菲涅尔首先提出来的,泊松根据这个方法推导出圆形阴影中心一直是亮的这个结论,认为这明显违背了常识,所以泊松断定菲涅尔的方法是错的。当菲涅尔得知泊松的结论后,高兴地说泊松的这个结论正好证明了他的理论是正确的!
后来的用激光在实验做实验,在阴影中心确确实实看到了亮斑,菲涅尔是对的,阴影中心这个亮斑称为泊松斑,如图8所示。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体会到友友在第三十七章的留言评价:“由成语故事而探讨物理光学原理。不同视觉,不同专业思维的高度千差万别。”
确实如此,以小见大,从生活常识到深入研究,得到出乎意料的有益结论,思维是个好东西。对同一个东西或者同一件事情,观察的专业不同、角度不同,结论也千差万别,给人带来无限遐思。
十、凿壁偷光故事完整?
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必须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