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铁生人生经历的感悟和体会
《想念史铁生》是一本由王小波所著的随笔集,共收录了28篇文章,于1993年首次出版。该书是王小波对其好友、作家史铁生去世后的追思,书中主要记录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对史铁生的回忆、对文学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等。这本书对于了解王小波的文学思想和生活态度,以及对史铁生的追思,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史铁生人生经历感悟500字
史铁生告诉我们,生命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并且随时可能停止。死亡并不一定像想象的那样阴森恐怖,甚至它和出生一样是件自然而然的事。
三、史铁生人生经历有感
初读第九课《那个星期天》,并没觉得有多么特别——文中既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课文儿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她出去玩儿的经历,从一开始的满怀期待到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母亲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孩子,随口应允了孩子的请求,最终因忙碌而推诿的事情,在生活的是稀松常见的现象。
当我翻过这篇文章之后,开篇的前两句话却依然清晰地在我脑海中涌现:"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简短的文字,让我平淡的心情变得沉甸甸的。再看下去吧,我又翻回来重读。
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总之她很久之前就答应了,而且就在那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在读这些文字时,小男孩盼望出去的既兴奋又满怀期待更念念不忘母亲承诺的这种迫切心情跃然纸上,让我的心情也随着他的碎碎念叨而变得急切起来。.
看完这本书后,我在自己笔记本上写下了以下这段话“以前一直不明白学习的意义,认为生命苦短,学习只不过是一种消遣。但最近我发现,学习是一种区分的工具。人,生来是有阶级的,而这个阶级是一方面,知识是另一个阶级,我们起点相同,但在生命结束时候却可以两级分化。可惜自己没有很早明白这个道理,但也为时不晚,知识不只是用来使用的,而是用来充实自己,说有气质也好、有境界也罢,其实不重要,因为这种区别,只有少数人才懂,也不会让你收获所谓的功名利禄,只是当我某天看过潮起潮落、领略人间繁华,仍然可以云淡风轻”虽然自己不是什么人物,我还是将这段话用引号引起,因为我觉得这可能是我这段时间或者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觉得非常正确的一段话了。
四、史铁生人生经历感悟800字
《我与地坛》是⼀位⾝残者在⼀座废弃的古园中对⾃⼰所见到的⼈⽣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同时也是思考⼈⽣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古园,在这⾥度过了⼀个⼜⼀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的价值。
五、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作文素材
1、脆弱的生命
十岁那年,史铁生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十八岁那年,史铁生自愿到陕西延川县插队。插队初期,史铁生脊髓损伤、腰背疼痛。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牛,遇到了暴雨和冰雹。高烧以后,重现腰腿疼痛的症状,从此落下了病根。在史铁生21岁的生日第二天,因为腿疾,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病房。那一刻,史铁生有过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
随着双腿日渐地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史铁生怅然若失。未名氏哲人说: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整日整夜,卧榻病床,史铁生消减了读书的兴致。门外来来回回、走走停停的脚步声扰乱了史铁生的思绪。史铁生在心里荒荒凉凉祈祷着:上帝如果你不收我回去,就把能走路的腿给我留下。南窗之下,桃红柳绿,虽令人心神向往。但史铁生再也不敢去羡慕那些在花丛树行间漫步的健康人。
他甚至都不能回忆起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自此以后,他也再没有站起来。生命原来如此脆弱,不忍让人直视。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史铁生三林三处出医院。尤其二十九岁那次,史铁生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将近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全靠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安定。大夫们一度担心他活不过冬天了。
2、坚强的母亲
史铁生残废以后,他母亲的整副心思全放在给他治病上。为了治病,全家负债累累。史铁生母亲四周打听治病偏方,花钱如流水,万般搜寻稀奇古怪的药。她给史铁生又是洗,又是敷,又是熏,又是灸。史铁生又是吃,又是喝。但奇迹,未有丝毫显露让史铁生终身受益的,是友谊医院那位老大夫的话:“你一生都未必能有这样闲在的时候,你何不用这样的时间来读点书,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绪?
在初中二年级,史铁生赶上“文革”,没有读过什么书。大多世界名著等等是在他双腿残疾之后读的。史铁生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不是读书,就是思考。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腿也终于绝望。为了尽力忘掉这份不幸,史铁生母亲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他去看电影。生怕史铁生自尽,忍着疼痛和担心,她放儿子单独出去。有很多回,史铁生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她就来找他,但她又不敢惊动他。
只要见到史铁生好好的,她就会一声不吭,转身回去。或许出于倔强和羞涩,史铁生假装没有看到,有时还会故意躲起来。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发表。过了几年,史铁生又一次获奖。而她却再也不能和儿子共享这辉煌的一刻,早在四十九岁时,她就离他而去了。史铁生回忆道,自己当时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自己母亲那儿总要加倍。
3、追求与活着
在瘫痪的艰难岁月里,史铁生暴躁易怒。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便不得不耗在园子里。他有时待一会,有时直至月光满地。史铁生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子里,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萦绕史铁生的耳边,有三个问题一直在骚扰着、陪伴他。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让史铁生受启发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杀,却被卓别林救了。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史铁生心中怦然一动:是啊,咱们早晚不都得死?对于死亡,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对于残疾,史铁生总想凭什么我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小说的素材会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王蒙曾说,正因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没有的一股静气。对于生活与写作,有朋友曾劝史铁生,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史铁生真正意识到,人活着,说到底是欲望,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怕活不等于不想活。
六、史铁生人生经历感悟300字左右
\史铁生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但他却在最好的年纪双腿瘫痪,从此更是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一度想要丧失生活的勇气。在他最不幸的时光里,史铁生的母亲对儿子产生了积极的力量支持。在史铁生小的时候,一次因为自己获奖而使母亲感到十分的自豪和骄傲,虽然当时自己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对于母亲的敬爱和依恋就是从那时开始产生的。后来在他到延安插队双腿瘫痪的时候,他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时史铁生的母亲却不愿意看到儿子向命运投降,她花很多很多钱为自己的儿子买药求医,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日康复。
在史铁生的母亲知道儿子的病已经严重到无法治愈的时候,她还是满怀着希望,因为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儿子还需要自己的照顾。慢慢的,她开始支持儿子写作,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抛却身体的创伤去接受心灵的治疗,她跑了很多地方为儿子借书,她带儿子去看电影,她做了很多事都是为了让儿子鼓起生活的信心。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拥有所有母亲身上的品格和属性,她用自己的生命支撑着儿子的生命,让自己的孩子重新树立起生活的自信,她帮助儿子塑造了成功的性格,使得史铁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著作等身的作家。史铁生的母亲教会了他用自己的信念去对抗生活中的不幸,正是因为母亲给予史铁生的支持,史铁生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写作,他也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帮助了那些陷入困境中的无助的人。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也曾不止一次谈到了自己的母亲,这些作品也更多的表达了他自己对母亲的爱。
七、史铁生人生经历的感悟200字
作者在写这篇作品前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后,执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节选二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在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荒凉但并不衰败,看第5段小虫的描写,小虫虽小,而且身处荒芜之地,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着,在眼前霎时出现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小虫们顽强的生命力。史铁生观察之仔细令人难以想象,纸上的昆虫,在他的笔下都赋予了生命,我想这也是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一种体现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坛似乎和作者很有缘分,不仅生活在地坛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后理想的倾诉对象。“它像是等我而来”,作者说,发出了命运不由己的感慨,结合上下文,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灵魂依托。
作者在地坛中,想着生、死,最后终于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是的生命不过就是如此变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复燃;智者只会把人生之死当作最大的冒险。我们应该怎样的活下去?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谁能帮助我们改变命运呢?我们只能靠自己。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已故母亲的缅怀,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写细腻,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淡淡的忧伤,自责。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场面!母亲在想什么?安慰?祷告?担忧?……?母亲为儿子想了这么多,可惜儿子却浑然不觉。由此不觉联想到以前语文老师问我们,当我们的母亲为我们端来一杯牛奶或一盘水果时,谁会想到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谁会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呢?很遗憾,没有人做到,我也惭愧万分,因此在往后都倍加注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写以小说发表回报母亲,有哪一位母亲不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骄傲?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而当一个本能为你自豪的最亲亲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铁生这时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在整个第二部分中,都贯穿强烈的痛悔和自责,这个由于男孩子的羞涩与倔强,在深深自责的同时告戒年轻人。“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圆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与前文呼应,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亲生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母爱”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