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字的由来故事?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为五声八音之总名。所以“乐”字的产生和乐器有关。
甲骨文的“乐”字,由两个并列的“8”和“木”叠合而成。对这个字形有两种解释。一是“8”就是丝,张丝弦于木上,如同现在的弦乐器,诗歌象形字。据资料,我过到了周代才有拨弹弦乐器,如琴、瑟等。商代有无这类乐器,是个存疑问题。另一种认为,商代最早的乐器骨哨、陶哨和陶埙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声孔,因此,“乐”字上边用了两个“8”字符号,下面则是长短不等的哨交叉排列的现象。所以“乐”是概念性会意字。
二、赢字由来的故事?
众所周知,秦朝时期的君主姓氏为"赢",那么赢这个姓氏是怎么由来的呢?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
直到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
而"赢"亦是上古八大姓:姬 、 姜 、 姒 、 嬴 、 妘 、 妫 、 姚 、 姞之一。周朝时,各大诸侯国为纪念封底而改姓,因此演变出更多的姓氏,因此,可以说我们如今的诸多姓氏均是由上古八大姓演变而来,很多姓氏乃是同源。
三、货字的由来故事?
“货”是形声兼会意字。小篆从貝,化声,化兼表变易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貨”。汉字简化后写作“货”。
《说文·貝部》:“貨,财也。从貝,化声。”(貨,财物。从貝,化声。)
“货”的本义为财物,是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如《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引申指商品、货物。如《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
另外,“货”还用作对人的贬称(多为骂人的话或玩笑语)。如“蠢货”。
四、圆字的由来故事?
圆这个成语,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南朝陈宣帝(陈顼)之子陈后主(陈叔宝),是陈国的亡国之主。陈后主有个妹妹,叫乐昌公主,她嫁给了徐德言。后来,徐德言已感觉到陈国日渐衰败,而且时时都有引发战乱的可能。徐德言为了战乱后夫妻能得以重逢,他便将一面铜镜,分割成两半,与乐昌公主各持一半,并约定某年某月某日,到集市上出售半镜。后来,陈国果然灭亡,才貌出众的乐昌公主落入一个叫杨素的家中。
徐德言依照原来二人的约定,到集市上去卖半镜,果然见到一位老家丁打扮的人,也来集市出售半镜。徐德言向老者出示半镜。他经过询问,确知是乐昌公主派出的人,使两个半镜相合,遂成一体。
乐昌公主见诗见镜,惊喜成疾。她见物思人,又悲痛万分。杨素明白了内中情由后,决定成全他们团聚,便派人找来徐德言,
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破镜重圆的背后,是乐昌公主在战乱中对驸马至死不渝的爱情。自古溯今,爱情都是永恒的话题,它扑朔迷离,可是却令无数人陶醉其中。
执指之手,与子偕老。两人相遇后,互相倾心,许下了朝朝暮暮的誓言,可是恩爱不能长久。当不幸从天而降,当你们不得不分开的时候,你们还会坚守那份爱情吗?
一千多年前的陈朝,有一位温婉聪慧的公主,选江南才子徐德言为驸马,两人伉俪情深,却在战乱中不得不分开。公主有了更好的归宿,可是她还是挂念着自己失散的驸马,令人拿着半面铜镜去集市寻找,终于破镜重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两人的故事撼动了岁月,世世流传……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叔宝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在位八年都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
杨坚举兵南下时,陈叔宝连战连败,很快都城健康被破,他被隋军掳至长安,成了世人不屑的亡国之君。可这样一个荒唐的皇帝却有一个至情至性的妹妹,在战乱时期和驸马演绎了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生得貌若天仙,琴棋书画皆通,虽然生在皇宫中,也有一位纵情声色的皇帝哥哥,可是她却出淤泥而不染,不仅才色冠绝,性情也温婉贤淑。
五、温字的由来故事?
温姓起源有不同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说”和“多源说”。“三源说”主张温姓有三个源头:一是出自己姓,为颛顼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二是颛顼高阳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三是认为温氏源于姬姓,为唐叔虞之后。
“多源说”主张温姓有更多源头:一说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一说郤至食采于温,号曰温季,因以命氏;一说苏生之后;一说颛顼高阳氏后裔平封于温,其后以封邑为氏,此说来源于唐碑。鲜卑族叱温氏、温盆氏和温孤氏均改温氏。唐时,康居国王姓温。刘易从之子昇,流岭表,免归,也改姓温。后来,蒙古族、满族也有改为温姓者。
六、北字的由来故事?
“北”字的本意是两人背对背坐着。对于其中一个人来说,另一个人面朝的方向相反,所以就引申出了“反面”之义(即名词“背”的意思),所以我认为是“背”的本字。后又进一步引申出了“背离”、“背叛”、“败逃”等意思。在“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齐策六》)一句里,“北”作“背叛”解,而在“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里则作“溃败逃跑”(与进攻时的方向相悖)解。
那么,“北”字为何会指“北方”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由于地理的原因,居民建筑大多大门朝南,是以以南方为正向,其相反的方向自然就叫做“北方”了,盖取其与南方相反之义。中国古代的帝王面南而坐,南面称尊,也就是这个道理。是以与其相反的北面又引申出了“反叛”之义。
至于其它三个表示方向的字“东”、“西”、“南”,也各有来历。
七、行字的由来故事?
“行”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十字路口的形状。金文大致相同。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行”。
《说文·行部》:“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属皆从行。”(行,人的各式行走。由彳、由亍会意。大凡行的部属都从行。)
“行”的本义是路、道路,读作hánɡ。如《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引申为行列、队伍。如《楚辞·九歌·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
还读作xínɡ,引申为行走。如李商隐《瑶池》:“八骏日行三万里。”又引申指从事、干。如“他为人行事不错”。还特指路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八、典字的由来故事?
《说文解字》中说,典是五帝之书,为了表示尊崇,这些书册是放在矮几上的。
看过甲骨文,我们明白,典是双手捧着册(甲骨文一),放在桌上阅读的情形(甲骨文二),到了金文已经看不到双手了。典可以说是重要的册,比如咱们经常提到的经典,就是可以作为治国处世标准的书籍。上文提到《尚书》中“有典有册”,既然典册对举,意思应该不一样的。
九、甲字的由来故事?
“甲”字,甲乙丙丁的“甲”从古文字来看有好几种写法,也可能有好几种意义。
从现在楷体字的“甲”来看,很像简化了的“龟”字的变形,龟没有了头,尾巴也不偏了,简单直接地强调了龟甲的部分。
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不完全是龟甲,也可能是指的龟甲上头的裂纹。也有人认为是指的土地开裂;或种子开裂,种子的外皮为甲;还有的说是盾牌,一竖一横撑开外面所蒙的一层皮,等等。
“甲”的字形演变
我们看小篆,上面画了个宝盖,就像种子外面的硬壳,下面是种子在发芽生长。总而言之,不管“甲”是什么,它都有一个特点:硬壳。
所以带硬壳的东西往往叫甲,比方说,给汽车加个硬壳就是装上甲了,装甲车;我们的手脚经常做活,皮肉比较软容易碰疼,所以在外面长了一层较硬的角质,指甲。
带甲的东西是硬的,那么古代作战为了防止刀枪刺伤,士兵在身体上穿一些比较硬的兽皮,或者铁皮。
戴在头上的叫盔,穿在身上的叫就甲,就跟龟身上背的那个壳一样,所以我们叫盔甲。
这个甲的本意就是指物体外面的一层较硬的表面。此外,中国文化中“甲”往往还有第一或好的意思,那这跟它甲壳的本意会有联系吗?
人们要接触一样东西时,往往不是先接触到里头,而是先接触它的表面,它最外面、最上的一层,就是甲的部分。所以古人在排顺序时,就把“甲”排成了第一个的位置,放在最前边。
“甲乙丙丁”的顺序概念是从这样一个意义衍生来的。古人并不是单纯地随便拿个字排顺序,每个字是有它背后原因的,从实际生活而来。
十、灯字的由来故事?
灯的历史:
人类使用油灯的历史特别长,在这期间,油灯经历过多次改进,油灯从动物油改为植物油,最后又被煤油取代。
灯芯也经历了草,棉线,多股绵线的变化过程,为了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上了灯罩。
so,“灯”字由来是起源什么时候呢?战国没有发现关于灯的名字跟实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从未发现灯,烛之类的字样。
但是在西周时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关于照明的生活用品,当时的“烛”应该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执持的已经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叫“大烛”,门内的则称“门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