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名人的励志故事——居里夫人
她半生清贫,命运坎坷,幼年丧母,中年失夫,晚年始终被流言和疾病折磨,可谓一生都在与命运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她却懂得用恬淡的心态去面对清贫,用卓越的努力去赢得光荣。她认为:“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在这样一位庄严、勇敢、高雅、和平的伟大女性面前,时间的游走显示了它的无力,岁月的长河始终无法将这个名字从人类的纪念册中抹去。她如一朵铿锵玫瑰,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枯萎凋谢,而始终在天地间某个角落里散发着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我所要讲述的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人物及故事是院士袁隆平,他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遇到各种障碍,经历过一次有一次失败,可是,袁隆平院士凭借对事业追求不止的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不挠,终于获得成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人生经历最坎坷的古人?
苏轼的人生经历,在宋代乃至古代文人中,当属最为坎坷不平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概之为“旷达处世”。这种处世态度,是由各种因缘促成,也有着多样的表现,同时也可视之为命运不断打击的产物。
多舛人生经历的磨炼
苏轼的人生经历,在宋代乃至古代文人中,当属最为坎坷不平、多灾多难者之一。这种坎坷灾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不是短暂的,而是贯穿其一生的。
第一,十年三丧的亲情伤痛:苏轼从出生至考中进士期间,还是很幸福的。他的父亲苏洵是知识渊博而又性格通达的古文家,母亲程氏颇有文化修养,曾亲自教授苏轼兄弟读书。良好的家教再加上自己聪慧刻苦,使他得以在二十一岁时高中进士,并且赢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名震京师。就在他与弟弟苏辙刚刚通过进士考试之时(1057年,三月殿试),母亲于四月八日病死于故乡,五月间兄弟二人返乡奔丧、守制三年。
苏轼在“金榜题名”的“春风得意”之时痛遭母丧,对他心理情感冲击是很大的。仁宗嘉祐二年(1060)制满,他携妻子入京,第二年任凤翔府签判。英宗治平二年(1065)正月,返京在史馆任职,到了五月二十八日,爱妻王弗病死,年仅二十七岁。王弗是一位贤惠温柔、聪明睿智而又颇有识见的女子,她全方位地关心着丈夫,对其提供有益的帮助。这位才貌双全、亦妻亦友贤内助的英年早逝,对苏轼打击之大不言而喻。
他长久地思念着王弗,以至在十年之后,还特意作了那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抒发真挚的怀念之情。王弗死后不到一年(1066年四月二十五日),父亲苏洵又死于京城,随即他与弟弟一起护送父亲、妻子的灵柩返回四川。就这样,在短短的十年之内,他经历了三次与自己至亲之人的永诀,这在其内心打下了深深的印记。苏轼后来的笃于手足亲情,多发感慨人生之思,不能不说与他连遭亲丧的经历有关。
第二,两党夹击下的备受熬煎:这里的“两党”,是指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变法派。当王安石在神宗熙宁初年全面推行变法时,苏轼刚刚为父守制期满,返回京城任职于史馆。由于王安石“骤变”的方式与自己“渐变”的思路差距过大,苏轼只能选择离京外任。在外期间,他一方面尽心于吏事、努力改善民生;另一方面继续察验新法之弊,且以诗文表达了不满情绪。
元丰二年(1079)当权者制造的“乌台诗案”,使苏轼在狱中饱受折磨、几近于死。因不满新法而招致的这一大祸,对苏轼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神宗去世之后,主政的高太后任命司马光为相,开始对新法进行全面清理与废止。苏轼被司马光视为同道,在数月之间由登州知州擢升至知制诰。
此间,因反对“尽废新法”而与“反变法派”不合,使他再次选择了自请外任。绍圣元年(1094),亲政后的哲宗起用新党执政,苏轼又被视为司马光的“旧党”人物,受到惩治,连续贬至岭南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直到哲宗去世、徽宗即位,他得因大赦内迁,但第二年(1101)夏天便病卒于常州。苏轼自正式入仕为官之后,数十年间煎熬于恶斗的官场,受到新、旧两党的共同迫害,遭遇比之他人,更加严酷凄惨。
苏轼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坎坷不平的,身与心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当然,正是这种多舛人生经历的磨炼,使他变得更加世事洞明,也更加从容不迫、笑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