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故事读后感30字?
一、
中关羽败走麦城的故事一直以来都让我感慨颇多,这里面不仅仅包含了故事的曲折,也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
从战略上,关羽轻敌失去了荆州大本营,是导致关羽兵败的主要原因,而此时的关羽已经老迈,并不适合再冲锋陷阵,只适合作为一军统帅,起到主要的指挥作用,而关羽却还像年轻的时候一样,冲锋陷阵,以自己的威名和武力来解决问题(与庞德单打独斗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后体力不支而采取水淹的计策),轻敌是统帅知名的弱点,从本质上一开始就埋下了祸根。
其次,关羽失去荆州之后,本来应该立刻逃亡,寻找机会再次东山再起,以其威名和打仗的本事,至少不会让刘备集团损失了地盘和军队,又损失了将领,结果在逃亡过程中,还是轻敌冒进,认为靠自己的本事没人能够阻拦,选择了从小路逃跑,最终中了埋伏。
(二)
《三国演义》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孔明三气周瑜和赤壁之战这两个故事,它们是同一时期的。孔明在草船借箭时巧妙化解危险后,又在孙、曹两家激战之时攻下两座城池;然后又在周瑜将刘备骗去成亲后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在周瑜以取西川之后想取荆州之时奇袭周瑜的军队,大败周瑜,详细刻画了孔明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嫉妒心强。
赤壁之战是一个前后贯穿的故事,故事以周瑜将蒋干骗去,巧杀蔡瑁、张允,又让黄盖和周瑜一起演一次“苦肉计”孔明巧借东风,庞统用计策巧设埋伏等都说明曹操没有好的谋士,才导致他被骗。他的多疑也惹了很大麻烦。总之。赤壁之战是一次巧战,你看时一定会在心里赞叹孔明和周瑜用计用得多么巧妙。
(三)
今年寒假,我细细地读了拼音版彩图本《三国演义》,这部“四大名着”之一的历史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我喜欢的人物有料事如神并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有聪明机智但心胸狭窄的周瑜,有雄才大略却又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有英勇善战且粗中有细的张飞,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刻、最有感想的人物是关羽。看来,“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真是真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吸取关羽失败的教训,牢记骄兵必败的道理,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二、三国故事林汉达读后感?
《三国故事》是我国一本非常著名的历史名著,它记载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故事和事件。
在阅读《三国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当时人们的努力和付出。
作者林汉达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离奇。
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故事的当中,感受到了汉朝末期的那种尘世之外的快感,也感受到了历史的魅力和深刻的沉淀。
在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智谋与胆略,伟大与悲壮,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也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给了我很多启迪和启示,让我懂得了历史的重量和意义。
三、三国演义读后感怎么写?
这是我水的两千字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一些小想法。
四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流传度甚广,被不少人一读再读,反复品味。有人说:”好书不怕百回读。”只因为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地点所进行的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与心得,我们的感受也随之逐渐加深。而我本次的阅读笔记想写的就是,这四次读《三国演义》的感受与原因。
记得小学初读《三国演义》,我脑海里全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英雄人物形象:有情有义的刘关张三兄弟,记得他们三人在桃花下的庄重誓言,也记得他们三兄弟始终如一、肝胆相照;还有料事如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先生和被他活活气死的周瑜周大都督;还有天下第一勇猛却又无情无义的神将吕布;还有长坂坡上杀了个七进七出、英勇救助的常山赵子龙。诸如此类的鲜活形象,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身心随之泛起波澜,爱恨至深处难以忘怀。
那时我只读懂了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年幼的心随着一个个英雄形象而喜怒哀乐。或许我当时幼稚的心境也就如同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吧,有着数不尽的共情心。
然后,我升学到了初中。我逐渐明白了天下之间,纷纷攘攘,皆为利来,又为利往的朴素道理。我虽然看到了更多的人物角色,但我关注的不再是一个人物形象了,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跃然于纸上的人。没有人是绝对的天使或者恶魔,世间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这个世界上有的只是利益的出发点与观察点。明白了这些之后,我眼中原先片面的人物形象。一个个突然变得饱满了许多,也多几分人间的烟火气,更接了地气,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距离也好像被忽然间拉近了许多。例如,刘备可能是个伪君子,他原先感动我的桃园结义以及三顾茅庐、摔阿斗,可能都只是实现他皇途霸业的特殊手段罢了。并且他既没有关羽张飞的武略,也没有诸葛亮的文涛才思,就连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都没人确切知道到底是真是假。还有孔明的过于稳妥、保守思想害他六出祁山而无果,但也多少成就了他西城施展空城计时的放手一搏,为他缔造了又一个民间久久流传的神话。还有关羽后期时常挂在嘴里的傲慢:“鼠辈竟敢插标卖首!”
这一个个真实的人让我明白了:在那个时代,每个人物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有人想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亲贤臣,远小人。有人想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人想要捍卫四世三公的荣耀,甚至更近一层,向着天下至尊的位置发起了冲击。有人想要一统天下,问鼎中原,泰山封禅。而有人却想着为了家人、为了兄弟。无论怎么说,他们都是为了利益。君主诸侯的野心也罢,文人墨客的理想也罢,武将士兵的感情也罢。归根结底——都是欲望,都是利益。
到了这时,初中的我明白了人的复杂和人心的趋利性。我也读懂了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没有绝对的利益,这些英雄的成败自然也转头空。只有那青山仍在,夕阳无限好!
之后进入高中的我,选择了文科,通过较为深入地学习历史。我又明白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进退。”的道理。本着读史以明智的目的,我又一次翻阅浏览了这本《三国演义》。这一次我关注的不是利益,而是那个波澜壮阔的东汉末年。我看到了封建时代的缩影,看到了万千寒门书生无力对抗已经腐朽的举荐制,看到了万千劳动人民无法应对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看到了有志之士无力变革的悲愤与气馁。然而,这一切的一切。豪门世家没有看到,权贵望族熟视无睹,东汉王朝的统治者昏庸无道,为野心勃勃者架空,无力回天。
如此,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先是张角三兄弟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起义耗尽了东汉王朝最后的一丝生机。然后便是董卓进长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各地各方诸侯势力交织混战,曹操官渡之战灭袁绍一统北方。再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刘备与孙权大胜,三分天下,三足鼎立,形成了片刻的安宁与和平,奠定了后期的三国大体发展趋势。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总数,魏国的获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最后谁能想到,魏国灭了蜀国和吴国之后,竟然被司马氏取代了。因此,后人时常感慨道:“夜起观烛,大笑!遥想三国多少豪杰,魏蜀吴三国争雄惨烈,天下归一,其姓竟非曹,非刘,非孙,而为司马家臣!”或许这便是个人在时代面前的无力吧。东汉末年最终需要的只是一个重新统一的王朝,至于开国的君主是谁?姓什么,那都已经不重要了。
到了那时,《三国演义》对于高中的我来说,已经不是一本小说了,更为确切的说。《三国演义》在我眼里,已经成为了可以分析的史书了,尽管有些史料并不真实。作者罗贯中本人也有着强烈的尊汉鄙魏的观点,书籍本身也带有演艺的夸张色彩,但这并不影响《三国演义》它本身独有的特殊价值、历史色彩以及文学魅力。我也读懂了最后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或许,当我们放眼望去,或着眼于大局时,很多人或事物都会变得非常渺小。不过,究其原因是他们相对于时间长河而显得渺小,还是他们本就渺小。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老生常谈了。
以上便是我三读演义的看法。或者说,综上所述是我对杨慎《临江仙》的粗浅看法。
至于第四次的阅读,也就是大学第一个寒假期间的阅读。我明白的道理很简单。老实说,我第一次阅读的印象最深,因为我们的一次往往都是精读,用心耗时,真情实感,所以我对人物印象深刻;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只是粗浅的速读,不再将真心沉浸进去,与之恰恰相反的是,我开始动脑思考,吸收他人意见;而这第四次是在脑海里回想,动用的是记忆与感受。
读书如此,做事亦如此,做人不也一样吗?
四、林汉达三国故事读后感350字
林汉达三国故事读后感
过去我们都只知道三国故事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可是在读完林汉达的版本之后,我才真正体验到了这个故事的魅力。林汉达以他独到的写作风格,将三国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对这本书的观点和感受。
首先,林汉达的文字简洁明了,他能用简单的叙述将复杂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展现得非常清晰。他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却能将每个角色的特点和内心世界刻画得十分深入。当我读到关羽的义气、刘备的仁德、曹操的智谋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血肉之躯,仿佛身临其境般沉浸其中。
其次,林汉达对历史背景的描述非常准确详实。他通过详细的史料研究和深入的历史分析,再现了三国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无论是战争策略、官场斗争还是民生百态,作者都能给出准确到位的描绘。读者可以在阅读中不仅获得故事的乐趣,还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这是我觉得极为难得的一点。
此外,林汉达能够通过他独特的笔触将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心理状态描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刘备面对权力的纷争时的犹豫不决,还是关羽在曹营的投降时的愤怒与决绝,作者都能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深入体验到他们的内心变化。这种能力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饱满和真实。
最后,我觉得林汉达在书中的价值观和人生思考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后来的孙权等人的不同人生轨迹和所追求的理想,给了读者很多思考的空间。他也深入探讨了权力和道义之间的较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欣赏故事,更是在思考人性与人生的问题。
总结
林汉达的《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著作。他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描写,让这个经典故事焕发出新的魅力。通过林汉达的版本,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国故事中的人物和历史背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本带给读者思考和启示的文学作品。
五、三国演义某个故事的读后感(250字)?
大家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可我一直不爱看,被逼无奈之下,我读了着本著作,我发现此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佩服不愧是名著!
六、怎样写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看完肯定不可能了,但是我有上中下三个计策可供实行。
上策:简易去b站找一个讲《三国演义》电视剧的阿婆主,先全方面了解一下三国,估计也就几个小时时间就能看完。之后找一段喜爱的故事,阅读原著即可。
中策:大家一般写三国演义读后感,主要可能会集中在诸葛村夫、曹贼、大耳贼、红脸贼等这几个主要人物身上。你可以另辟蹊径,写一些二线人物。比如写一下文聘,连续两次没能保住荆州的时候,被一箭射倒在船上时候,望着赤壁熊熊烈火的无奈;比如说廖化,从黄金之乱到最后历经沧桑,做到了比自己所崇敬无比的关羽更高的位置,却后继无人,在80多岁依然浴血奋战,最终忧国而死;比如说张嶷、马忠(季汉)等人。或者你从大的角度写,兴亡百姓苦之类的。
下策:豆瓣知乎贴吧天涯虎扑微博公众号博采众长。
七、可以以故事形式来写读后感吗?
我觉得这个形式挺好的,本人经常给书中的人物写信或者以书中某人物的视角写一段话
读后感就是写你自己的感受和反思,以故事的形式很有创造力和反思性;但是你说“对书中人物进行想象”,还是得基于原作吧?所以“读后感”也是你读完某作品之后的感想,彰显自己想法很好,但还应该和原作有关联。
八、钉子故事读后感?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钉子》.这篇文章让我深受感触! 这篇文章主要讲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总爱生别人的气.一天,父亲拿来一袋钉子,说:"每当你生气时,就往后院的围墙上钉一颗钉子,每当你能控制自己情绪时,就拆掉墙上的一颗钉子."一开始,小男孩经常往墙上钉钉子,后来,墙上的钉子越来越少了,终于有一天, 小男孩对父亲说: "墙上的钉子没有了."而父亲却指着墙上的洞说: "你看你给墙打了多少个洞,这就是给墙带来无法挽回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交流时,常常会发生一些误会,而造成永久的伤害.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用宽容的心去温暖别人.就会有更多朋友.是呀,有一颗宽容的心,会带给你许多快乐.我会从小学会和小伙伴友好相处,让我的生活更快乐,让我们的集体更和谐.
九、隋唐故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隋唐演义》,可好看了,它主要讲的是:杨坚死了以后杨广继承了皇位,在大隋快要灭亡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十八路反王,有宇文化及、李渊……他们为了夺取江山,天天打打杀杀,不是这个投奔那个,就是那个投奔这个,最终宇文父子杀死了杨广,当了几天皇帝,可好戏还没结束,不久,李元霸就杀死了宇文化及和天宝无敌大将军宇文成都,最终,李渊打败了另外十七路反王,夺取了皇位,最后,尉迟恭和秦琼在玄武门前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李渊知道后不久就病死了,后来李世民当上了皇上的传奇故事!
书中情节十分生动有趣,人物形象简直是栩栩如生,有拿着一对双锏武艺高强、一表人才的护国并肩王秦琼,有拿着一个宣花斧头死而后已,忠心耿耿的陈咬金,有拿着长枪机智过人、有谋有勇的大英雄罗成,还有拿着双鞭做事果断的大将军尉迟恭……
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懂得了要伸张正义,要有正义感,要有一副侠义心肠,还要讲义气,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大英雄!!!
十、故事偷天换日读后感?
世界上有两种贼:一种是为了富贵而偷盗;另一种是为了人生意义而偷盗。老头子要查理做前者。这是歪道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为了自己的人生意义而奋斗,另一种是为一时的功利而拼命。我选择前者。这是正道。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