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关于推敲的故事?

200 2024-09-20 15:11

一、杜甫关于推敲的故事?

推敲不是杜甫的故事,而是贾岛和韩愈的故事。

故事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二、关于刘禹锡的推敲故事。?

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 曾经积极参与了王叔文的 “永贞革新” , 极力反对宦官当权和藩镇势力。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郎州司马, 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当时朝廷规定, 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 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 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 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 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 非但不反思自己, 反而变本加厉。 马上将 刘禹锡移居别地, 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 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 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 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 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 三次。 激怒愤慨之下, 刘禹锡心中有话, 如鲠在喉, 不吐不足以为快, 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 《陋室铭》 , 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 之外!

三、关于偷窃的故事简写?

关于偷窃的故事:小偷和他的母亲

  当孩子偷写字板时,母亲“不但不加责备,反而称赞一番”,这是小偷步入深渊的催化剂,是酿成恶果的关键一步。

  当第二次偷了外衣时,“母亲对他更加夸奖”。后来儿子落网了,母亲“捶胸痛哭”,可法律绝非泪水可以改变的。当小偷一口咬掉了母亲的耳朵时,她反而责怪儿子不孝,这样的母亲,可谓糊涂之至了。小偷咬母亲的耳朵,是临死前的一种特殊报复心理的反映,但其中也不无醒悟的成分。然而,令人尤为震惊的是,在儿子被处死时,母亲仍然执迷不悟,仍然不明白是自己亲手将亲生儿子推上断头台。

四、李白推敲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是贾岛和韩愈的故事,不是李白的故事

五、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本来这首诗的第三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但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六、关于"推敲"的词语?

有关推敲的词语【薄批细抹】:薄:略微地;批:批改;细:仔细抹:删除。略微地推敲批改,缌地斟酌删除。形容为调谐韵,选词改字而吟咏诗词。

七、文学史上还有什么关于推敲的故事?

文学史上有很多和推敲有关的故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1.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据说莎士比亚在写这部著名的戏剧时,反复修改了多个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版本被称为“第二版四折本”,这个版本经典的台词和情节几乎已成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2. 狄更斯的《双城记》:狄更斯曾经花费数年的时间来推敲这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而最终的成果则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3.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曾经反复修改这部小说,每次修改都会影响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构,直到最后的成品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完美的文学魅力。

4.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在写这部小说时也进行了多次修改,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在小说的结尾处添加了一个惊人的转折,从而使整个故事达到了高潮。

5.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乔伊斯花费了数年时间来完成这部小说,其中就包括了数百页的手稿和两次重大的修改。最终的成果则被认为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激发了后来的一代作家和读者的探索精神。

八、关于吕蒙的故事简写?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停了停, 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 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

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九、关于白居易的小故事故事简写?

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进京赶考。他带着自己的作品上门拜访名士顾况。

当时的顾况并不知道这位年轻人将会成为诗坛霸主,就带着几分轻视。看着白居易的名字,调侃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可当他看到白居易的一首诗时,却脸色大变,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那么这首让顾况前倨后恭的到底是那首诗呢?

这首诗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十、名人推敲的故事

在写作的过程中,名人推敲的故事常常激励着我们。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作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反复雕琢和推敲而成的。今天,我想通过一些名人的例子,与大家分享他们在写作中推敲的经历。

1. 鲁迅的故事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然而,要说鲁迅的作品一气呵成,那是不准确的。事实上,鲁迅在写作过程中非常追求完美,他对每一个字词都进行了精心的推敲。

据说,在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时候,他曾经为一个地方反复斟酌了四天之久。那个地方是“阿Q决定去杀掉牛郎”。鲁迅在取舍杀掉和不杀掉之间犹豫不决,他反复斟酌字句的选择,最终才确定了最佳的表达方式。

鲁迅的推敲之所以如此细致,是因为他深知文字的力量。他明白,每一个字词都能对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每一个字词都推敲得尽善尽美。

2. 余华的故事

余华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视角和深刻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余华的作品并非一蹴而就,他经常在推敲中不断修改和改进。

据说,在写作《活着》的时候,余华删掉了大量的段落和章节。他不停地重读自己的作品,寻找可能改进的地方。他只有在自己对作品完全满意后,才会发布出去。

余华的推敲之所以如此严格,是因为他追求作品的准确和精确。他希望通过不断的推敲,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并准确表达出作品想要传递的信息。他相信只有经过严格的推敲,才能将作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3. 莎士比亚的故事

说到名人推敲的故事,怎能不提到莎士比亚呢?莎士比亚是西方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然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并非天才的闪现,而是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的结果。

莎士比亚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雕琢。据透露,他为了找到最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常常在不同的版本之间进行比较和选择。他对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修改,直到达到完美的状态。

作为一个戏剧作家,莎士比亚对于对白的推敲尤为认真。他为每一个角色量身定制了独特而生动的对白,以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情绪。他深知对白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立体感和可读性。

4. 朱自清的故事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其质朴和感人的情感打动了万千读者。然而,要说朱自清的作品脱颖而出,那是经过反复推敲和修饰的结果。

据称,朱自清在写作《背影》的时候,为了准确地表达出他对父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反复修改了多次。他反复推敲字句的选择,精雕细琢每个细节,力求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

朱自清的推敲之所以如此用心,是因为他注重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鸣力。他希望通过不断的修改和推敲,能够更好地打动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对作品的共鸣和思考。

5. 村上春树的故事

村上春树是日本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于世。然而,村上春树的作品并非一气呵成,他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进行反复的推敲和修改。

据说,在写作《舞舞舞》的时候,村上春树修改了三个版本。他在不断的反复推敲中,不断地改变剧情的走向和人物的设定。他力求在作品中创造出一个更加完美和连贯的世界,并不断修正其中的不足和瑕疵。

村上春树的推敲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他追求作品的独特和出色。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反复推敲,才能够将作品中的每个细节打磨到最好的状态,创造出真正出色的作品。

通过这些名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推敲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鲁迅、余华、莎士比亚、朱自清还是村上春树,他们都通过不断的反复推敲,将作品打磨得更加完美。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也应该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推敲。通过反复修改和改进,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