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原大国无法重创楚国,吴国却能攻下楚国

追忆快乐 2022-09-12 03:39 编辑:太叔江 271阅读

楚国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诸侯国,它受封于西周王室,但却始终与周王室有芥蒂,是西周王室重点打击和针对的诸侯国,也是西周王朝的三大“闹事分子”之一,从西周早期就公然与西周王朝和中原的华夏族群兵戎相见,号称天子和正统的周王室或者中原诸侯大国却始终无法彻底消灭楚国。

楚人与周人的恩怨由来周初分封导致的恩怨:楚人原本就生活在长江流域,在商朝末年,楚人的领袖鬻熊审时度势,选择支持周人,并参与了武王伐纣,周人灭商后被封为子爵,但是奇怪的是似乎只有爵位,没有封地。后来到了周成王时期,才又一次分封,明确了楚人在丹阳建立子爵诸侯国。但是楚人对于这样的分封是不满意的,作为参与伐商的功臣,他们仅仅捞到个子爵,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周人对他们的防范和提防,进而对他们的压制。

楚人创业招致的恩怨:后来经过大浪淘沙的战国七雄中,要论创业建国之艰辛,只有秦国可以和楚国相提并论。楚人在丹阳一个弹丸之地建立起来的子爵楚国,当时建国的时候建造好祭祀的宗庙却找不到祭祀用的牛,于是只好去鄀国偷了一条小牛,又怕牛的主人来找麻烦,连夜把牛宰杀了用以祭祀。此后楚人为了铭记创业的艰难,于是形成了夜间祭祀的习俗。这个楚人偷牛的故事反映出楚人建国时的贫弱。但是楚人骨子里的不服输的“蛮劲”让他们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慢慢的他们开始在南方崛起了。他们的崛起使得把他们视为异族的周人开始忌惮起来。

汉阳诸姬招致的恩怨:楚人的崛起,使周王室非常忌惮,特别是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夷人和吞并周边小国。周天子开始动用武力惩罚不听话的楚人,但是却意外的三战三败,甚至连天子都死在了楚地,于是周天子开始在楚国的周围,尤其是北上的路线上分封大量姬姓诸侯国,这就是著名的“汉阳诸姬”。这些诸侯国的使命就是阻止和遏制楚国的发展,双方的敌对更加明显。此后楚国人成为像西戎、东夷一样西周王室的敌人,也是西周统治的三大“闹事分子”。

西周王室及诸侯大国与楚国的争斗早在西周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期,西周就大举讨伐楚国,结果三战三负,最后一次周昭王不仅把天子六军全部带上,还召集了天下诸侯组成联军一起出征,结果依然惨败,传说周昭王乘坐的船只被楚人动了手脚,用胶水粘的船在汉水沉没,周天子溺水而死。但是正史上只是写了昭王南巡不返,显然是羞于承认。此后周王室采用分封汉阳诸姬的方式阻止楚国向北扩张,直到西周倒数第二位天子周宣王时期再次伐楚,并且取得了胜利,但是这时已经是西周王朝崩溃前最后的回光返照罢了。

西周王朝崩溃后,东周王室衰微,不仅对楚国无法控制,连中原诸侯都已经开始不买天子的账了,于是春秋时代的霸主们开始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接管对西戎、东夷和楚国的防范和控制事业。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首先向楚国发难,他在公元前656年率领八个诸侯国组成的“八国联军”直扑楚国,楚国当时国王是楚成王,他连忙派使者与齐桓公谈判,最终名义上承认错误,承认齐桓公是老大,齐桓公退兵。其实当时齐国也清楚自己没有能力吞掉楚国,即使要击败楚国都可能会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取得名义上的胜利就见好就收了。

此后就是晋国与楚国的百年争霸,两国先后由晋文公先称霸,然后楚庄王接着称雄中原,后来晋国就甩开了楚国,逐渐在两国争霸中取得上风,而且分别在公元前583年、公元前572年和公元前557年三次攻入楚国本土。但是都应缺乏彻底占领楚国的能力,最终都选择了主动退兵。

中原大国难以攻破楚国的原因楚国地处长江流域,水系发达,西周王室等中原诸侯国并不擅长在这样的地方作战,尤其是当时这些地方还属于未开发状态,沼泽、湖泊、森林、瘴气等等让西周的天子六军吃尽苦头。

中原各国进攻楚国属于劳师远征,尤其像后期的晋国,进攻楚国要跨越诸如郑、曹、卫、宋等一系列的诸侯国,即使战胜了楚军也不适宜直接占领,因此往往打击遏制楚国北上的扩张势头,削弱楚国国力就基本满足了。

楚人从击败西周天子讨伐之后,就逐步扩张实力,甚至公然自封王爵,因此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楚人吞并扩张的脚步较快,特别是春秋初期突破汉阳诸姬的封锁,同时利用文化上的趋同向东扩张兼并吸收了东夷部落,实际上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力已经非常强大,国土面积也非常广阔,即使晋国这样的超级霸主也没有把握一口吞下楚国,所以往往不愿劳师远征,对楚国本土的作战也是骚扰疲敌为主。

吴国为什么能攻破楚国首都其实这个问题多少有些偶然性,并非吴国的实力已经强大到超越此前的齐、晋等国,而是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下的偶发性事件。

首先吴国与楚国的战争,吴国避免了北方中原大国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不用劳师远征,吴国就在楚国的东面,且可以溯江而上。二是吴国也在长江流域崛起,他们比中原各国更善于在这种水系发达的地区作战。

其次吴国的崛起本身就有中原霸主晋国的影子;吴国是晋国为楚国选择的劲敌。晋楚百年争霸,到了公元前572年左右,晋国已经完全占据上风,但是正如上文所述,晋国很难直接吞并楚国,因此晋国开始实施对楚国的疲敌弱国大战略,一方面实行三驾疲楚策略,即将军队分三批,轮流袭扰攻击楚国,使楚军疲于奔命,另一方面,扶持吴国作为楚国的对手,在公元前563年,晋、吴两国开始接触并结盟,晋国对吴国展开全方位扶持,如派人教授吴人“车战步战”等陆战之法等,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及各种战术等。吴国在晋国的支持下迅速强大,成为南方新兴强国。

吴楚之战时,楚国内乱频频,国君年幼,权臣昏庸,不仅迫害人才,导致人才流向吴国,同时得罪邻邦,导致自己的外交孤立。而吴国则正好相反,不仅君臣团结而且人才济济,伍子胥和孙武都是名将,再加上本就有中原大国支持,还得到了楚国不少附庸国的支持,因此吴楚之战,楚国是必败的。

但是吴国依然没有能力吞并楚国,虽然迅速占领了楚国的国都,但是楚国实力依旧尚存,加上秦国出兵援助,越国又在吴国背后突袭捣乱,吴国占领楚都之后其实形势已经开始处于不利,于是不得不撤兵。

对于此题来说,要分开来看。

周天子伐楚失败

首先,国力对比。楚国历代君王都有北图中原之志,经过多代励精图治,已经积累不尊周天子的资本;周王朝虽然经历过“成康之治”开始恢复,但经过诸侯征战,已经失去许多土地,此时已失去昔日强盛局面。

其次,军队建设。周天子的军队是中原诸侯争霸类型军队,面对南方山地等其他地形作战就会显得力有不逮;楚国军队主要针对中原军队而建设,适合山地、水战。

最后,人谋方面。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在讨伐诸侯国时却没有其他诸侯国军队跟随作战,而是亲自率军出征;楚国利用计谋,献给周天子用胶作的船,并排奸细打入周军内部,结果周天子在过汉水时遭到楚国算计,全军覆没。

吴国攻楚成功

首先,国力对比。吴国长期受到楚国欺凌,吴国君主励精图治,训练军队,国力强盛;楚国长期大国心态,内部争斗,国力日渐衰落。

其次,军队建设。吴国军队经过兵法之祖孙武训练,战力强大;楚国传统军队,面对同为南方的吴国军队,没有明显优势。

最后,人谋方面。吴国有伍子胥出谋划策,孙武领兵作战,在帮助吴王稳定东南地区,建立稳固大后方,才开始对楚作战,同时有周围唐国、蔡国帮助,最后攻下楚国国都,伍子胥也报了家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