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宗庙制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准则来拟定庙号,通常开国皇帝庙号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庙号开始泛滥,明朝有两个祖,太祖和成祖,清朝有三个祖,太祖、世祖和圣祖。庙号起源于商朝,是指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久立庙祭祀的先祖所特别追加的封号,周朝废除庙号,直到汉朝才得到恢复。汉朝对追封庙号极为慎重,西汉十二帝中只有四位拥有庙号,分别为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东汉十四帝中仅有三位拥有庙号,分别为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其它皇帝的庙号遭后世之君撤除,由此可见汉代对追封庙号之事的慎重。
从三国时期开始,庙号开始泛滥。曹丕称帝后,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司马炎建立西晋后,追封爷爷司马懿为高祖,自己死后庙号为世祖。隋朝建立以后,大一统王朝的庙号大体上遵循开国定基为祖,守成有德为宗的原则,如隋文帝杨坚,庙号高祖,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从元朝开始,历代王朝都有两个以上的祖,元朝有太祖铁木真和世祖忽必烈,明朝有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原本朱棣的庙号是太宗,明世宗朱厚熜为了能让自己生父“兴献王”的牌位请入太庙正殿所供奉的九座牌位之中,便把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请到偏殿,改朱棣庙号升级为成祖,与太祖并列,作为弥补将明仁宗牌位请到偏殿的补偿。
清朝有三个祖,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太祖实至名归。福临入主中原,定国开基,白白捡了个世祖的庙号。最尴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改元称帝,革故鼎新,堪称开国皇帝。就因为命短了那么一丢丢,没有实现入主中原的宏图伟业,被追封为太宗。清圣祖玄烨,这实际上是雍正皇帝特意抬高其“皇阿玛”的历史地位而特意追封的,虽说康熙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剿灭噶尔败,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但这些功绩多属内乱,仅仅凭借一个台湾是不足以称“祖”的,不然的话,收复新疆的乾隆帝是不是更应该追封一个“祖”呢?
圣祖庙号始创于唐朝,是唐玄宗李隆基专为老子李耳所设,指的是家族中有圣德的祖先。雍正为了让圣祖的庙号贴合实际,把康熙吹嘘成千古一帝。清朝是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朝代,真正开国定基之人往往没得到实惠,比如开国皇帝皇太极,连个“祖”都没捞到。入主中原,平定天下的多尔衮,一开始被追封为“清成宗”,一个月后被撤消,最终连尸骨都荡然无存。反倒是6岁登基的顺治帝依靠老妈孝庄和叔叔多尔衮的“通力合作”,顺顺当当获封世祖庙号,这跟哪儿说理去?总而言之,庙号和谥号这种赞美祖先的封号,越到后来就越是泛滥,天子一言九鼎,平头百姓无法反驳也不会反驳,不管清朝是三祖还是四祖,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总会做出客观而翔实的最终评判。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朝三祖指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一般一个朝代,只有一个“祖”,那就是太祖。比如宋太祖、明太祖,但是明清两代,都有些特殊,明朝出了一个明成祖朱棣,清朝更是除了太祖之外,又多了一个世祖和圣祖。那么清朝出现三“祖”的原因在哪里?
清太祖努尔哈赤“祖有功宗有德,开创是功,守成是德”。意思是太祖有开创国家的功绩才能称为太祖,太宗是守成之主,一般是第二任皇帝。比如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祖努尔哈赤,父亲、祖父都被明朝官军杀死,努尔哈赤逃得性命,用13副铠甲起兵,可谓十分寒酸。但在此后的三四十年中,努尔哈赤创立八旗,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奠定了清朝的基业。所以白手起家的努尔哈赤,清太祖的称号是实至名归的。
清世祖顺治皇帝顺治皇帝福临,本来他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他登基的时候才只有6岁。顺治之所以能登基,其实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妥协的结果。豪哥和多尔衮互相不服气,作为缓冲的产物,福临便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架不住顺治帝的运气好呀,崇祯末年,农民起义的烽烟滚滚,当李自成杀进北京,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后,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把清兵引了进来。
随后李自成被赶出北京城,多尔衮便把顺治从关外接进北京城。而且也是在顺治时期,大清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顺治皇帝便相当于统一了天下,虽然是他老子皇太极给他奠定了基础。进关之后,又是多尔衮、多铎等其他大臣打下了江山,但谁让福临是皇帝呢,最大的功劳肯定是他的。顺治就相当于把一个地方政权,变成了统一全国的政权,开辟了王朝的全新时期,像当初的光武帝刘秀一样,被称为世祖了。
清圣祖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位皇帝,他8岁登基,在位61年。虽然他在位期间,名曰守成,其实和开创差不多。除掉权臣鳌拜、平定三藩、灭葛尔丹、收回台湾、击败沙俄侵略。此外治理黄河,减免赋税,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垫下基础。康熙的文治武功,都是无可挑剔。所以本来清世祖之后,康熙应该谥号为“宗”的。但就是康熙不仅有德,还有功,所以就称为祖。后来在雍正的坚持下,康熙被谥为清圣祖。
综上所述,清朝之所以出现三个“祖”。简洁地来说,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相当在前人的基础上,把国家又给“开创”了一遍。“宗”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功绩,所以称祖。至于明成祖朱棣,死后的谥号是明太宗。只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是藩王世子继承的皇位,他想要给自己的王爷老爹追赠皇帝封号。
但是这样就凭空多了一位皇帝,而太庙正殿里只能供奉9位皇帝,剩下的只能供奉到偏殿去。因为移动牌位,是根据血缘关系远近来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牌位肯定不能动,那接下来就是朱棣了。但嘉靖不想动朱棣的牌位,于是给朱棣升了一下,由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这样就不用移出去了。最后,嘉靖把朱棣的儿子明仁宗给请了出去,因为仁宗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功德不大,血缘最远。嘉靖皇帝通过这样的操作,终于把自己老弟塞进太庙享受香火。不过“靖难之役”也相当于把明朝又“开创”了一遍,这样改也算是有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