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哪个钦差大臣啥事也没干成,就被

追忆快乐 2022-08-15 18:50 编辑:顾珊 263阅读

奇案朝朝有,清代特别多。

嘉庆十三年冬日,从来就不缺怪事的大清朝又发生了一件为世人谈论不休的奇案:皇帝御笔亲批的查赈钦差大臣李毓昌,居然在上任不久,就被人杀害了! 凶手据说是个小小县令......

这什么意思,清朝的一个县令都这样胆大包天了吗?居然把人家亲派的大臣给杀了,这不是在蔑视君威是什么?那嘉庆帝能忍受吗,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老虎嘴里拔牙——找死。

果然不出所料,嘉庆帝一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此事,待水落石出之后,所有涉案人员一个也没能逃过,主谋者被判处斩刑、绞刑、夹刑等,其余辅助者皆受到重罚。由此可见,嘉庆帝真的是被惹毛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县令真的如此大胆,连皇帝御笔亲批、位同钦差大臣的查赈官员都敢谋害?李毓昌被害身亡一事中有没有什么更大的内情?

小小县令竟敢杀害钦差大臣?

钦差大臣在上任短短时日内就被杀害,凶手竟然是一个小小县令,这样离谱的案件,说来真的话长!我们就先从这个钦差大臣李毓昌为何会被派去查赈说起。

大家应该都知道,历朝历代,官员贪污永远都是朝廷的毒瘤,切不干净,而在清朝,这个毒瘤无疑被放大好几倍,那什么“和珅一倒,嘉庆吃饱”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那么,显然,作为皇帝的嘉庆也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朝中官员盘根错节,环环相扣,想要拔除毒瘤,根本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没有好办法的嘉庆只能尽力地去抑制。然而在嘉庆十三年的那个冬日,亲派官员李毓昌的死让嘉庆彻底地怒了。

嘉庆十三年冬,黄河水泛滥,苏北地区多个县城皆因此遭遇洪灾,其中淮安府山阳县受灾最为严重。朝廷对此次灾情相当重视,立马就从国库拨了大量的银两,送去山阳县赈灾。

但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官员贪污可是清朝的一颗大毒瘤,数十万两赈灾白银经过官员们的层层剥削,最后也不知能够剩下多少。

这让嘉庆帝相当苦恼。最后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派指定官员前往山阳县查点赈灾银两。而此时刚刚中进士,还只是个知县候补的李毓昌入了他的眼。于是,他御笔一挥,候补知县一跃成为身负皇命的查赈官员,李毓昌斗志昂扬地去了。可是,这一去再回来时,就只是尸首了。

作为一个官场新人,初到山阳县的李毓昌秉持着皇命在身,彻查贪腐的宗旨,很快就对当地官员们开始有条不紊地调查了......

而就在调查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山阳县令王伸汉开始慌了,他深刻地明白,一旦自己贪污赈灾银两的事情被禀告给皇帝,那么他的下场简直不敢想象。于是,他使出了以前屡试不爽的一招,贿赂查赈官员。很幸运的是,十位查赈官员九位都被收买了;不幸的是,还有一位并不吃这一套,那就是李毓昌。

很快,认真收集民意的李毓昌查出了山阳县官员私吞赈灾银两的事情,不加任何思索,他如实地写了奏折,准备回京禀告。此时,王伸汉整个人已经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忍不住跳脚了。俗话说,狗急了也会跳墙,这王伸汉无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自认为被逼到绝路的王伸汉,为了罪行不暴露,竟然想出了杀害李毓昌的恶毒法子。

在李毓昌返京的前一天晚上,王伸汉借口为众人践行,宴席上,李毓昌被灌了很多酒,等到半夜回到驿馆的时候,口中就像要冒烟了似的,忙叫仆人端茶水来。仆人李祥很快端来了茶水,李毓昌想也不想直接喝了下去,不一会儿竟然吐出鲜血来。原来李祥等人早已被王伸汉收买,端来的茶水中也早就被下了毒。

然而此时中毒的李毓昌并未立刻断气,吐出鲜血后,察觉事情不对,他开始大声叫喊。这叫声惊动了做贼心虚的李祥等人,他们害怕叫声引来别人,自己的罪行会暴露,于是直直地冲进房间,勒死了李毓昌。

李毓昌一死,几位仆人松了一口气,但很快后知后觉的他们才意识到勒死李毓昌,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于是,几经思考,他们竟然将李毓昌的尸体吊在房梁上,伪装成自杀身亡。而后,前往县衙报案,说自己的主子自缢身亡了。

王伸汉一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带着仵作走了个过场,就去禀告知府大人,确定是自缢而死。知府一听,也装模作样地让仵作复检,然而这个仵作却说李大人口角有血,应当不是自缢而死。知府一听,痛打仵作一顿,说他胡说八道,而后仍然按照自缢而死的报告往上传递。

就在众人以为这事会就这样了结的时候,前来收尸的李毓昌的兄弟李泰清却发现了不寻常之处——一封记载了王伸汉贿赂李毓昌的残信,但他没有声张。不久,李大人遗孀收拾遗物之时,竟然发现了血迹,李泰清越发觉得李毓昌不是自杀的。于是,他开棺验尸,果真发现中毒痕迹,一气之下,直接告了御状。

此时的嘉庆帝本来就为了贪污之事郁闷,一看这御状简直是要喷出一口老血来,立即下令彻查此事。在嘉庆帝亲自推动下,很快,李毓昌之死就水落石出,相关人员皆没有逃过处罚,几位主谋被直接处死。冤屈得以昭雪,相信李大人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

评价

从表面上看,这桩案子不过就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小县令为了保住自己不惜杀害朝廷官员的普通案件。但真的会是这样简单吗?

在那个阿谀奉承至上的腐朽官场,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会有那个胆子毒杀位同钦差大臣的查赈官员,说没有人给他撑腰,谁会信?

知府为何要痛打仵作,坚持按照自缢身亡的报告上报;如此震惊世人的一桩案件,又为何差点被一个小小知府和县令只手遮天,隐瞒过去;上级众多官员为何同时被贬,这其中的弯弯绕绕难道还不够清楚吗?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的自缢而死,有的只是腐朽官场之上永远都不会满足的贪婪人心。

一个腐朽的官场给予好官的永远都不会是希望,而是源源不绝的失望!李毓昌之死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是“袁史”,切勿受骗

参考资料

【1】梅华丽.嘉庆帝严旨破奇案[J].文史天地(6):43-44.

【2】李晓巧.一起震惊嘉庆帝的谋害“反贪英雄”案[J].《现代领导》,2015(6期):46-47.

当然有,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就是一桩钦差大臣被杀引发的巨大风波。

钦差大臣是一种临时性官职,是由皇帝为某事专门委派的官员。钦差大臣本身无关品级,哪怕最低级的官员只要被委任为钦差,就相当于代表了皇帝本人,再大的官员也要在钦差面前下跪接旨。

比如明清的太监经常会传谕旨,当他们要宣读旨意的时候,不管是内阁首辅还是铁帽子王都要跪接,不过一宣完旨意,太监马上就会将他们扶起,因为他们的钦差身份已经结束了。

派到外面办事钦差的就不同,奉旨办事的钦差大臣权力极大,地方上会毕恭毕敬,直到事情办完,钦差回京复旨。

所以钦差大臣一旦出现,必定受到严密保护,有心行刺也极难动手。

不过历史上,还真有位钦差大臣,竟然在查案期间被人害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钦差就是李毓昌,李毓昌被害案,是清朝四大冤案之一,过程堪称离奇。

李毓昌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戊辰科进士,高中进士后,由于暂无实缺,所以先安排他以候补知县的名义分配到两江总督衙门,等待出缺。

这一年,江苏遭遇水灾,淮安府山阳县发生决堤,大水几乎淹没了一切,百姓受灾相当严重。

这时候,当然需要政府的救济,嘉庆皇帝也不含糊,接到奏折,立即批示:

“赈济饥民,各部筹银二十万两,着六部合议,速将赈银放下,钦此。”

20万两银子筹齐后送到两江总督铁保处,铁保不敢怠慢,立即下发。两江总督位高权重,不用也不敢贪污赈灾款,不过下面的各级官吏就不一样了,雁过拔毛是传统,经过层层克扣,灾民真正拿到的就少之又少。

显然,20万两不够,立即再向朝廷要钱。

嘉庆心里有数,又不能不顾及灾民,只得再拨款30万两,同时严令铁保,必须派出查赈官员,清算前账同时避免贪污。

铁保选来选去,选中了李毓昌,因为他还未补实缺,还没有沾染上官场的不良习气,在之前铁保已派出了九名官员查赈,没有一个查出名堂,当然是被收买了。

李毓昌算不算钦差呢?当然是算的,他虽然不是嘉庆当面委任,但铁保是奉旨选员查赈,人员要报到嘉庆处,御笔朱批确认后再行事,实际也就是奉旨办案,类似于皇帝特派员的性质。

李毓昌是个正直的人,他来到山阳县后,亲自查赈,一丝不苟,公正廉明,无懈可击。山阳知县王伸汉是个贪官,赈灾款就是被他大肆贪污,同时他还贿赂了之前九位查赈的官员,所以一直得以隐瞒。

不过这一切在李毓昌那里行不通,王伸汉的贿赂他一概拒绝,很快查出问题,即将上报,王伸汉的贪污不法行为就讲要大白。

王伸汉计无可施,在李毓昌即将上报前,将他诓到县衙,想做最后的努力,再次被严词拒绝。王伸汉狗急跳墙,重金买通了李毓昌的三个仆人,在他的茶水中下毒,毒发后再讲李毓昌勒死,并伪造了他自缢身亡的现场,钦差李毓昌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王伸汉的胆子实在是通了天。

李毓昌家人赴山阳县迎丧,在他遗物中发现线索,由于没有证据隐忍未发。等到灵柩回乡后,开棺验尸,李毓昌浑身青黑,严重怀疑是被毒杀,李家人立即进京告状,嘉庆帝得知后大为震怒,下旨复查。山东巡抚吉纶将尸棺提至省城,再次验尸,发现

“惟胸前骨如故,余尽黑。盖受毒未至死,乃以缢死也。”

案情随即水落石出,嘉庆皇帝亲自批示,将山阳知县王伸汉斩立决,同谋隐瞒案情的淮安知府王彀绞立决,出卖李毓昌的三个仆人凌迟处死,首犯仆人李祥押解至李毓昌墓前凌迟摘心,以祭奠李毓昌。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被革职流放,其他涉案的官吏和9名查赈大员都被开革问罪,李毓昌冤案终得昭雪。

一桩冤案,使得两位一二品大员前程尽毁,涉案人员不是死就是贬,牵连巨大,造成官场震动,这就是清朝四大冤案之一的《淮安奇案》,这就是动钦差大臣的后果。

实际上,从此案还可以看出嘉庆朝的吏治。经历了康熙、雍正和乾隆前中期的发展,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实际也开始固步自封,走起了下坡路,与此对应的当然是吏治的败坏,各级官员贪赃受贿几成惯例,营私王法、草菅人命时而有之,所以李毓昌这样正直的官员不被容于官场,哪怕他有钦差的身份,还是被胆大包天的一个小小知县给谋害,可见吏治的败坏。

嘉庆有心整治吏治,以挽官场颓败之风,但面对各级官吏上上下下皆已腐败的现实,左右碰壁,顾此失彼,回天乏术,他自己只得无奈的说:

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