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古时历代的开国皇帝中,谁的能力最强?

追忆快乐 2022-08-14 06:22 编辑:窦韦 93阅读

能力最强的当然是朱元璋,其次刘邦。

我们看一下各位开国皇帝。说大朝代吧。

首先秦始皇,这人虽然有能力,但天下一统的基础其实在他爷爷辈就打下了,要不他爹死的早,他就只能是第一个太子了。而且在统一天下后,虽然做了很多集权的事情,但是并没有及变改变秦国时的高压政策,又大搞工程,搞得天下大乱。所以,综合来看,他的能力不算最强。而且缺陷很致命。

刘邦当然是很强的,也接近于一个奇迹,起事时只是一个亭长,而且已经四十七岁,但是风云际会,竟然让他建立了一个四百年的大朝代。但是,他的个人能力不是特别突出,比如军事能力就战五渣。他能成功,主要就是会用人,而手下又很给力。

再看唐朝的李渊。这位仁兄可能是最低调的开国皇帝,风头都被儿子李世民抢去了,好像夺天下时,他只是打酱油的。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他也是有雄才大略的,只是李世民改了史书,抢了他的业绩。但综合来看,他的能力只能是中游,至少活着时连儿子的事情都搞不惦,活活被儿子逼宫。

再看宋朝的赵匡胤,这位说实话,能力是有,但有多大呢?得天下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做了皇帝之后,也没有统一大中国,北边没有拿下燕云十六州,其能力自然要受质疑。

再看明朝。明朝的朱元璋那是底子是薄的,刘邦以前还是一个游侠,在江湖上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才会有人跟随,朱元璋就纯粹是个草根的草根。和尚出身,要过饭,不得已当了兵,一步一步成为了大明的皇帝,其间战胜过不少强劲的对手。他的综合素质也最强,当兵时能打仗,当军官能指挥,当统帅能用将。当了皇帝能治国,最后还把宰相给废了。

至于清朝,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他们都有能力,但他们都没入关。所以成色不足。

综合来看,还是朱元璋最厉害。

建立统一中央政权的历代帝王,开国前多有基业,最不济的刘邦也是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而明太祖朱元璋则是唯一的草根皇帝,早年家境贫寒出家为僧,后为生计所迫,游方乞食。

1352年,二十四岁的朱元璋,因战乱寺庙不能栖身,投身郭子兴义军。《明史》记载,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但战乱年代不是靠脸吃饭的,应该主要是朱元璋作战英勇和忠诚老实。

后又因朱元璋作战英勇、屡立战功、且忠心耿耿、能力超群、声望日高,郭子兴便将义女马姑娘嫁与朱元璋为妻,以示亲近和倚重。最终,朱元璋扫灭群雄、推翻元朝,开创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基业。

秦始皇是秦朝第一世皇帝,那秦朝二世皇帝在位三年就覆灭,如此,秦朝覆灭是谁之过呢?

个人认为回答的最好的是唐代的诗人杜牧,他的《阿房宫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过程,让后人深思。

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含秦王位)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期间修建的阿房宫之大难以想象,甚至有宫中女子36年都没有机会见到始皇帝。

阿房宫覆盖三百多里地面,遮天蔽日。沿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直到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飞檐像鸟嘴般高啄。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一天之中,一宫之内,而气候不相同。

六国的妃嫔侍妾、王子皇孙,离开自己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早上唱歌,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燕国赵国收藏的金银,韩国魏国聚敛的珠玉,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是诸侯年深日久,从他们的老百姓那里掠夺来的,现在都运送到阿房宫里堆积起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砂砾,随便丢弃,遍地都是,秦人看见这些,也并不觉得可惜。

秦皇喜欢无比的繁华奢侈的生活,但百姓也需要生存下去,当时攻占六国之时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那为什么秦皇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宫殿的柱子,比耕田农夫还多;梁上的椽子,比纺织织女还多;密集的钉子,比仓里粟米还多;大殿的瓦楞,比还衣服丝线还多;丹陛的栏杆,比天下城郭还多;管弦奏出的乐声,比闹市的人声还多。致使天下的人民敢怒而不敢言,反而秦朝压迫奴役人民和以百姓为贼盗的统治思想却越来越顽固。结果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星火燎原,函谷关被一举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还包括修始皇陵,修驰道,修万里长城)

消灭六国的其实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消灭秦朝的是秦王朝自身,不是天下的人。可惜,可悲,可笑,可叹,要是当年六国都能爱护自己的人民,就完全能够抵挡住秦国的进攻,要是秦始皇能够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皇位就可以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又能推翻它呢?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仅仅是叹息秦朝的败亡,却不把秦亡作为借鉴和反思,只怕又会使再后来的人又来哀悼这些后人了。

强大的秦帝国二世而亡,表面上亡于败家子胡亥之手,其实根子还在秦始皇身上。就像一棵大树,根子已经烂了,不管风大风小,这棵树早晚得倒,只是来得快与慢而已。

秦亡原因众说纷纭,说说个人一得之见,与感兴趣的朋友交流。

1、一人掌国,国只一人。秦始皇身边的红人、方士卢生评价他:“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这个靠炼丹药、找神仙、蒙骗为业的方士,真本事不见得有,看人倒是很有见地。横扫六国后的秦始皇,心态已膨胀到极点:眼里心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笃信用严刑和杀戮,足以让天下人畏服;朝堂之上,博士用做摆设,御史不敢谏言,三公九卿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办事员,不用谋划国事,不用建言献策,只要奉诏办事即可。

吴越王钱镠说过: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一人发号施令,群臣钳口噤声,国事朝政如何理顺摆平?

秦始皇极力想表现他的英明神武,实质上却是最大的愚蠢。

2、郡县虽好,操之过急。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实行的都是封建制政体,依靠血缘关系来保持政权的稳固。封建制有个大缺陷,经历若干代之后,血缘越来越远,凝聚力就越来越低,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秦始皇大约是看到了这种弊端,他不想让朝廷对地方失控,不想若干代之后自己的子孙打来打去,所以强推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可他忽略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郡县制是新东西,有一个逐渐为人们适应接受的过程。条件不成熟,靠镇压强制推行,必然引起反弹。即使秦民能接受,六国百姓绝不愿意接受。人心不服,容易生乱。

二,郡县制需要朝廷向各地派遣官吏和武装,保持地方安定。刚刚征服六国,秦王朝既没有那么多的能员干吏,也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貌似强大的帝国只是个空架子。因而六国烽烟一起,帝国大厦訇然倒塌。

3、昧于识人,留下隐患。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力不足);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成服也(心悦诚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这是孟子说过的话,揭示的是人际关系中的普遍现象:靠强力难以收服人心,而强悍的帝王恰恰最迷信强权。帝王强悍,身边的红人难有忠臣。忠臣或被杀了,或被贬了,或自己主动躲开了,留下来的多是贪恋荣华富贵,善于巧言媚上的一类人。

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规律,秦始皇和他的红人也上演了同样的戏码。

李斯:李斯知识渊博,才智超群。他由楚入秦,经过三十多年宦海浮沉,从吕不韦相府的食客,一步步升迁,直至成为秦始皇最为信任的丞相。

李斯是能臣,却算不上秦始皇的忠臣。赵高一通威胁加利绣,他便与之同流合污,参与到沙丘之变的阴谋中,辜负了了秦始皇对他的知遇之恩。

李斯如果有忠臣的风骨,赵高的阴谋便不会得逞,也就不会有大秦帝国的二世而亡,这是秦始皇昧于识人留下的隐患。

赵高:赵高父亲犯罪受宫刑,母亲没为官奴婢,兄弟都生于隐宫为宦官。秦始皇见赵高精明强干,通于狱法,把他提拔为中车府令。

赵高曾经犯重罪,由蒙毅按秦律查实审明,判处死刑。秦始皇不知搭错了哪根筋,不但赦免了赵高的死罪,恢复了他的中车府令职务,还让他兼任了符玺令,给他后来疯狂报复蒙氏兄弟,颠覆秦国江山提供了方便。

当初,若是按律诛杀赵高,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沙丘之变,这是秦始皇凌驾法律、昧于识人留下的大毒瘤。

胡亥:秦始皇有十八个儿子,扶苏为长,胡亥最小。其他皇子或贤或不肖不得而知,起码据史料所载,扶苏有德有才,胡亥则溺爱乖戾不成器。

说胡亥不成器,并非空穴来风。

胡亥少年时,一次秦始皇赐宴皇子和群臣。皇子们先退席,见到大臣们的鞋子整齐地排列在殿外廊下,那些鞋子大多做工考究、样式漂亮。胡亥走过去,对着鞋子一通狂踩乱踹,他的皇兄们看得直皱眉,却无人敢阻止他。

都说“知子莫若父”,胡亥在秦始皇身边长大,这位皇父对小儿子的乖戾,即使未能亲见,也不见得没有耳闻,出于溺爱,出巡偏偏带着他,这就为秦室江山被颠覆埋下了祸患。

一个倚重了一生的大臣、一个亲手赦免了的阉宦、一个格外疼爱的小儿子,共同促成了“沙丘政变”,把这位一生叱咤风云的大皇帝,夹杂在几车臭鱼中一同运回了咸阳。4、体制健全,形同虚设。在秦始皇的支持下,李斯为秦帝国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国家管理体系。中央政权有三公九卿制,地方政权有郡、县、乡、亭、里制。架构完整,层级鲜明。

体系虽好,但也有缺陷:一是虽有完备的体制,却没有足够的人才充实相应岗位;二是缺乏过硬的制约机制,上下层级的管理制约关系,往往因为权威人物的个人好恶遭到破坏,人治代替了法制。

尤其是上述第二点,在秦始皇身上体现的最为鲜明,于是终究酿成了大患。

赵高能死里逃生,官复原职,并进而兼掌符玺令,一定是逐步得宠于秦始皇。而皇上的身边人一旦得宠,常常具备了“一言升迁,一言杀人”的能力,他的权力边界就将无限扩大,成为谁也惹不起的人物。

赵高以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胆大包天,敢于策动沙丘政变,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按秦官制,赵高的官职是中车府令,他的顶头上司是太仆,太仆才有资格向丞相言事议事。

如果制度严格,赵高就没有机会游说李斯,加以危胁利诱;如果赵高不是皇上的红人,太仆则不可能不对赵高的行为加以约束。

有了这双重约束,赵高怎么敢私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无论制度如何健全,只要受到人治的冲击,制度就必然变成了摆设,难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