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是真的,并不是作秀。刘备一让徐州,二让荆州,三让蜀汉,三国志中多多少少都有记载。我认为他这三让,都是出自真心,并不是作秀。
当然,刘备并不是真的多么高尚,也不是不想要。他想要地盘都快想疯了。
但是刘备这个人非常理性,他知道想要是一回事,能不能要是另外一回事。
当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就算是自己早就垂涎三尺,也必须克制想要的冲动。理性而决绝的说一句,我不要!
他这三让,都是如此。一让徐州。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于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
当时曹操攻打徐州,刘备来救徐州。到了以后,徐州牧陶谦对他很好,给了他四千人马,刘备就投靠了陶谦。
陶谦很谦虚,就要把徐州让给刘备,刘备也不傻。他很清楚的知道,陶谦只是在试探他,不是真心的。而且自己刚到徐州,人生地不熟,没有什么根基。如果贸然接手,当地豪族必然不服。所以坚决不同意。
陶谦很开心,就上奏朝廷,让刘备当了豫州刺史。
后来陶谦挂了,这个时候刘备早就收买了徐州的人心。这个时候众人再推举他当徐州牧,刘备客气了一下,就不再推辞了。
先主遂领徐州。二让荆州。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戏剧化说法。三国志中,并没有刘表让荆州的记载。我们按照常识也能想象,刘表自己有两个儿子,不可能把荆州让给刘备。他甚至暗地里很防备刘备。
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那么二让最有就没有一点点历史根据吗?也不是。刘备实际上是有机会轻松夺取荆州的,但是他没有那样做。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曹操征荆州,刘表病死了。他的儿子刘琮继任。这个时候,诸葛亮劝刘备赶紧攻打刘琮,可以夺取荆州。刘备没有答应。理由是,我不忍心。
这当然是借口。刘备对当时的情况看的非常清楚,曹军近在眼前,马上就到,刘琮也已经投靠了曹操,如果自己贸然攻打刘琮。襄阳城池坚固,短期内难以取胜,曹操大军一到,自己腹背受敌,必然全军覆没!
还是赶紧向南撤退,占领江陵等重镇,才能与曹操抗衡。
三让蜀汉。讲的是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看我那傻儿子行不行,他要是不成器,你就自己取代他吧。
刘备为什么要说这话,我在别的文章中分析过,知子莫若父,刘备自己心里清清楚楚,刘禅脑子不好使,守不住蜀汉江山的。
如果诸葛亮想要,分分钟就能夺走。与其这样,不如自己主动说出来。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于托孤的评论,我想是客观公正的。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刘备说的那些话是诚心诚意的。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答。
对诸葛亮托孤时,刘备表现的是绝对的真心!
对陶谦和刘表的让贤,刘备表现既都不是作秀,也不是真情。
所谓作秀,是假惺惺的,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明明想要,也要得起,只是做出个姿态来而已。
可是,刘备在这两次,不是作秀。
为何呢?我们先说前两次,让陶谦和让刘表吧。这两次,不是不想要,也不是假意谦虚,而是,要不起!
想一想吕布在徐州时期被陈登等人怎么玩的,就知道,没有当地世族支持,玩不转!不论是陶谦的徐州,还是刘表的荆州。都是当地士族十分强势的区域。不是主君说让给谁就让给谁的。
陶谦前两次让时,刘备都不要,不是不想要,刘备也需要地盘呀!而是,根本不知道当地世族的意思!第三次,得到了糜家的支持,同时,了解到陈登等世族也对此持中立态度,因此,他才敢去接了。
我们对比一下后来的吕布,看看陈登父子怎么戏耍刘,臧霸等人怎么背叛吕布,我们就知道,得不到当地世族的支持,即使你有当时数一数二的并州集团这样的军力,也是不行的。当时的刘备,还不如吕布呢········
刘表让他,则是万万接不得的了。荆州的势力,悉数掌握在蒯、蔡手中,而这些势力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支持刘备的!刘备当然知道,固好不犹豫辞了!
当然,诸葛亮要刘备接下来,也不是没道理。诸葛亮本人就是荆州豪族之一,和蔡瑁、蒯通,也算是稍微打几竿子就打得着的亲戚!因此,诸葛亮是有信心或许本地豪族支持的。只是······假若如此,那荆州果然算是刘备的吗?
诸葛亮若存篡位之心,会因为你流了几滴眼泪就不篡位了吗?
而对于托孤之时的”君可自取之“,则完全不是作秀,而是有些无奈地攻心了。
为何我说完全不是作秀?因为那种情况下,作秀有毛用?
司马懿:以为流眼泪就能换取忠心的人,是不是忘记我了?
当时只有两种可能,若所托非人,你就是把奥斯卡请来演戏,有用吗?若所托得人,自然事业发展,何须多言?
因此,我反对对”刘备托孤“以厚黑学的角度过度解读!
以刘备识人之能,儿子刘禅几斤几两,有没有光复汉室的能力,是不可能不知道的。
刘备,尽管对托孤有所布局,但是却不可能过于明显地制造”群臣相互制衡“,因为刘备亲眼目睹了袁绍、刘表的儿子们分裂的悲剧。他不可能再去犯错。同时,蜀汉就这么点底子,还搞权力纷争,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因此,只能是押宝,选对人。
孙策选对周瑜,刘备自然也要选对人!就好像隔壁孙策遇刺后,15岁的孙权,得到了周瑜和张昭的全力支持。刘备,也希望得到诸葛亮和李严的大力支持!
而不同的是,刘备识人只能发现,诸葛亮和李严不适合并驾齐驱的合作关系,因此,表达了以诸葛亮为主的意思。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