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称帝以来,到溥仪退位,古代经历83个王朝,

追忆快乐 2022-07-18 08:02 编辑:黎泽 148阅读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皇帝因为其丰功伟绩卓越突出,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绝对完美的皇帝是没有的,只有相对比较有做为的所谓“明君、圣主”。

假如一定要选择出一个做得比较好的皇帝,那似乎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算做千古一帝。

唐太宗虽因“玄武门之变”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争议,但在治国理政上却是成绩斐然的。

在内政上,唐太宗知人善任、勇于纳谏,敢于时时警戒自己不要乱用权力,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能鼓励群臣时刻注意帮助自己纠错,也不是所有九五之尊的皇帝都能做到的。

而且在治国安民上,唐太宗推行的政策也很切合实际。做为皇帝他能够领悟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在推行相关政策时,很注意避免过于伤及百姓利益,在制定政策时能够吸取臣下的正确建议,因而所推行的政策起到了利国利民的作用。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外政策上,唐太宗着重推行招抚怀柔与武力讨伐相结合的政策,逐步嬴得了周边部族的拥护与爱戴——天可汗的称号是实至名归的。这与那些单凭武力压服他人的皇帝是有很大区别的,也是唐太宗能够超越其他皇帝的原因所在。

唐太宗能够明了“以史为鉴知兴亡,以人为鉴知得失”的道理,因此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虽然其晚年之时有所懈怠,执政效果不如贞观初期,但却仍不失为古代封建王朝历代皇帝中,相对比较“完美”的皇帝。

散人觉得吧,最完美的皇帝是刘秀。

首先,人家刘秀的愿望,或者说人生理想吧,全都实现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人家刘秀“仕宦”何止是“执金吾”呢?娶妻,满满的随其所愿,阴丽华多好啊!

其次,连他哥哥刘縯都取笑他,一个书呆子,但人家刘秀硬是“牛背之上夺天下”,昆阳之战,谁能想得到刘秀会这么威猛?

其三、人家刘秀仁慈呀,不杀功臣,仁爱治国,无论处理家事、国事,翻翻历史,能像刘秀这么头脑清醒的帝王—— 有吗?估计——朋友们自己想去吧!

作为史上最节俭的开国皇帝,后周太祖郭威有哪些感人事迹?

郭威(904—954年),后周太祖,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开国君主(951—954年在位),顺州刺史郭简之子(一说继子)。由于他脖子上刺有一只飞雀,所以人们管叫他郭雀儿。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大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之一。

郭威长大后身材魁梧,勇力过人,加入了后唐庄宗李存勖亲军。后协助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凭借佐命之功,累迁检校司徒、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平定河中,镇守邺城,受到后汉隐帝刘承祐猜忌,发动兵变,攻破开封,推翻后汉隐帝,不久率军抵御契丹,在澶州受部将推戴,黄袍加身,于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后周。

郭威幼时家贫,有书说他原来姓常,父亲死后,随母亲王氏改嫁晋州刺史郭简后改成郭姓。不久,郭简被刘仁恭所杀,3岁多的郭威在母亲带领下迁往晋阳(今山西太原)。不两年,母亲王氏去世,郭威小小年纪就就成了孤儿。姨母韩氏见郭威可怜,就收养了他。姨母家里也不宽裕,所以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后来还讨过饭。郭威18岁那年,后梁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继韬为扩充实力,大肆招兵买马,郭威和亲戚一起从了军。李继韬见郭威膀大腰圆,长相英俊,就把他留在身边做亲兵卫士。后来,李继韬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派兵攻灭,收编了李继韬的军队,把郭威编入了唐庄宗李存勖的 “从马直” 宿卫军中。

郭威粗通文墨,特别喜欢看兵书战策,在同僚李琼的帮助下学到了不少军事和管理知识。李存勖见郭威爱学习,懂军事,破格提拔他为军中校尉。后因战事连连,给了郭威展示才华的机会,所以他因功升迁很快。后晋石敬瑭灭掉后唐,郭威成了石敬瑭的部下,他与当时后晋都虞侯刘知远交好。天福十二年(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因在攻开封、定都城、帮助刘知远称帝中立有大功,被拔擢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成为统领一方大军的将帅。

不久,后汉发生了河中(今山西永济西)李守贞、凤翔(今陕西凤翔)赵思绾、永兴(今陕西西安)王景崇三镇叛乱,刘知远派大将白文珂等人前去平叛,没有平定,后汉朝廷又授命郭威前去。郭威为人忠厚,人缘也不错,文臣愿意和他交往,武将愿意给他卖命,士兵愿意为他去死。郭威在平叛在身先士卒,甘冒矢石,与将士同甘共苦,所以很快就平定了三地叛乱。郭威不居功、不贪财。向后汉隐帝刘承祐(此时后汉高祖已死)述说将士和地方官员的功劳。特别感谢朝廷各部给前线将士的大力支持。这样,尽管自己获得的利益相对少了,但是将士、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有奖赏,郭威这种推恩及人的做法,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郭威平定叛乱后,威望极高,后汉隐帝刘承祐心生忌惮,特别是郭威掌握着兵权,身居国家中枢,如芒刺在背。便任命郭威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魏州(今河北大名),名义上说是防止契丹入侵,实际就是让他远离权力中心,便于自己掌控朝廷。郭威到任后,积极备战,重用文臣贤士。为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军士和百姓开荒生产、发展经济贸易,在治理河患,灌溉良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契丹人知道郭威的能耐,主动与之修好,双边开展互惠贸易。

后汉隐帝刘承祐忌惮郭威等前朝老臣、旧将,让郭威驻守边疆,就是让他远离京城,也就是担心他碍事,有点“眼不见,心不烦”的意思。 乾祐三年(950年),刘承祐听信谗言,杀害了朝廷重臣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以及郭威留在京城的妇孺宗亲,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刘承祐又与舅舅李业(李太后之弟)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还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刘承祐的另一个舅舅)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打算一举铲除前朝老旧势力。谁知李弘义与李业不同,他把诏书密示给了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的计策,伪作诏书,宣称刘承祐令郭威诛杀诸将,促使大家群情激愤,推举郭威以“清君侧”名义起兵。

隐帝刘承祐见郭威起兵造反,忙派兵抵御。乾祐三年(950年)冬月,郭威率兵渡河,刘承祐派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瑽(cōng)脱观察郭威的动向。刘承祐的所作所为,几乎得罪了全朝大部分文武,没有人真心愿为他卖命,所以,郭威“不出旬日”就攻到京城开封。隐帝刘承祐认为自己还有实力,拒绝了其母李太后让人下诏与郭威和好的建议。决定亲自领兵出击,反遭部下反叛杀死。亲信将领苏逢吉也被迫自尽。

郭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进了京城,杀掉了刘承祐的几个主要亲信干将。郭威比较明智,没有直接即位,而是率先推举李太后垂帘主持国政,以安人心。同时严禁将领士兵掠夺骚扰,恢复京城秩序。李太后下诏立刘知远的养子刘赟为帝,命宰相冯道前往徐州迎请刘赟。李太后的做法显然不合众意,他们谎称契丹入境,李太后无奈,只好命郭威迎击契丹,他们走到澶州(今河南濮阳),数千将士举行哗变,大叫:“我们拥护郭公攻打京城,就是要推翻刘氏,现在我们已与刘氏积下冤仇,为刘氏卖命,我们会有好下场吗”?又有将士扯下黄旗,披在郭威肩上,众军山呼万岁,郭威见事已如此,只得率大军返回开封。

这时,刘赟、冯道已到宋州(今河南商丘),郭威手下监军大将王峻率7百余骑星夜兼程拦住刘赟,杀了刘赟亲信数人。郭威赶到宋州,收编了刘赟卫队,把刘赟软禁在宋州。自己带兵回到开封,李太后见状,被迫废刘赟为湘阴公,并与次年(951年)正月,宣示诰命(退位诏书)立郭威为帝,将后汉国符、宝钺授予郭威。郭威在开封崇元殿即位,改国号为周,史称 “后周”,年号广顺。郭威即位后,为绝后患,命人杀掉了刘赟。

刘赟的父亲刘崇闻讯大怒,自立为帝,是为北汉,占据了北部12州之地,并依附了契丹,从此与后周作对。广顺元年(951年)二月,刘崇在契丹的支持下,领兵五路攻打晋州(今河北临汾),被郭威打败。刘崇哪能甘心,同年十月,刘崇率两万精兵,联合契丹5万人马,共7万人再次挑衅后周。这年腊月,天降大雪,郭威亲自率军反攻,大破刘崇。契丹人得知郭威亲来,不敢对阵,连忙烧营遁逃。郭威趁势追击,大获全胜。北汉军见契丹人退走,自知不敌,慌不择路,跌死山崖深谷者无数。次年春,郭威率军平定兖州(今山东兖州)的慕容彦超,后周边境趋于稳定。

郭威虽是武将,却颇有谋略见识,而且为人忠厚,不少人争相投奔于他,比如赵匡胤(宋太祖)、冯道(中书令)等都先后跟随其左右。郭威不仅在战场上是一员骁将,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过人之处。在以前镇守邺城、魏州时,就显示他善于治理的才能。郭威为人宽厚、仁德,因为他从小饱受苦乱,还要过饭,对民间疾苦有深刻体会。所以他极力改革旧习,均田赋、革弊端、开荒地、任贤能、废苛法、惩贪官、尚节俭、禁扰民。自己带头身体力行,他曾对大臣们说:“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也经历了国与家的灾难,如今当了皇帝,怎么能养尊处优拖累天下百姓呢”!去世时也只要求自己用纸衣瓦棺下葬。郭威励精图治,重用有才德的文臣,经过短短三年,后周就出现了富国强民、社会安定、百姓乐业的景象。为后周世宗继续他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东都事略》等史书记载,唐庄宗李存勖有一嫔妃柴氏,在李存勖死后被遣散回家,途中遇雨,在旅舍避雨时碰到了要饭的郭威,柴氏不嫌弃郭威的出身和经历,反而以金银资助,两人结为夫妻。柴氏在政治、管理和用人方面给了郭威很多帮助。郭威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郭威即位时,柴氏已经去世(被隐帝刘承祐所杀),郭威追封柴氏为皇后。因子女被杀,只好将柴氏娘家侄子柴荣过继为螟蛉,立为太子。柴荣,就是后来的后周世宗。

广顺三年(953年)腊月,郭威一病不起,将国家重任交给了柴荣。并忍痛临朝举行朝庆大典,将年号改为显德。诏令太子柴荣监国。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自知大限将至,提前写好遗诏,将皇位传给了周世宗。嘱咐柴荣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不要用许多工匠,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安葬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百姓30户,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代为守护陵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纸衣瓦棺就可以了”。又说:“我从前西征时,见到唐朝帝王的十八座陵寝统统被人发掘、盗窃,这都是由于陵墓里藏着许多金银财宝的缘故,而汉文帝因为一贯节俭,简单地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至今还完好无损。因此,你一定要按我要求去埋葬。你每到寒食节,可以派人来扫我的墓,如果不能派人来,在京城里遥祭也是可以的。另外,你要让人在河府(今河北河间)、魏府(今河北大名东南)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今河南濮阳)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东京(今河南开封)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这是我作战过的地方,作为纪念啊”!

当晚,郭威去世,时年51岁,谥号“武孝皇帝”,葬于嵩陵。郭威也推行了一些有益的措施,使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樊树志先生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周太祖为扭转颓势,着手改革,局面为之一新”!

在常人的想象中,帝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理所当然要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非如此不足以体现他至尊无上的身份。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数位非常节俭的皇帝,他们“抠门”的程度,甚至连常人都感觉不可思议。其中,后周太祖郭威堪称史上最节俭的开国皇帝。

郭威,字文仲,晚唐邢州尧山人,其父郭简是晋王李克用的部下,曾担任顺州刺史,后被幽州大军阀刘仁恭所杀。郭简遇害后,郭威跟随寡母王氏逃往潞州避难,结果途中母亲病故,幸得表姨韩氏收留,他才得以长大成人。青少年时期的郭威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年,整天喜欢飞鹰走狗、打架斗殴,并且为彰显个性,曾经在脖子上纹绘了一只飞雀,由此便有了一个诨名-“郭雀儿”。

等到18岁那年,郭威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便辞别表姨,到泽路节度使李继韬(李克用的养孙)的军中去投效,没多久便晋升为低阶军官。郭威从军后,非但没有改变好酒喜斗、爱打抱不平的习气,反而变得更加厉害,曾在闹市区手刃恶霸屠夫。后来这段传奇经历被施耐庵搬到鲁智深头上,便成为《水浒传》中脍炙人口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经典故事。

郭威追随李继韬数年时间,等到他因反叛后唐被杀后,转而加入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等到李存勖兵败被杀后,郭威又陆续侍奉过几位大军阀,最后成为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的心腹,并在后汉创建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刘知远称帝后,郭威出任枢密使,执掌帝国军权。刘知远临终前,郭威、杨邠等4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奉命辅佐幼主刘承祐。

刘承祐为人急躁狠厉,因为受不了辅臣们的骄横,竟然在一天之内连杀三位宰相-杨邠、王章、史弘肇,并想谋害镇守邺都的郭威。郭威为求自保便举兵南下,刘承祐御驾亲征失败,在逃亡途中被部下郭允明弑杀,时在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刘承祐死后,郭威率军进入汴京,经过一番大清洗后,终于控制朝政。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逼迫李太后册立他为皇帝,由此建立后周帝国。

郭威深知民间疾苦,上台伊始便废除前朝实施的各种苛捐杂税、严刑峻法,听任农民耕垦无主荒地为永业田,放宽严酷的盐、酒、皮革的禁令,废除京城内无名额的僧尼寺院,将其田地分给无地百姓耕种,并大规模地治理河患、灌溉良田。与此同时,郭威还大幅裁减宫中用度,凡衣食住行所需都尽量做到节俭、朴素;整顿吏治,严禁官员盘剥敲诈百姓。

总之,经过郭威的悉心治理,历经战争摧残的中原地区走向安定,政治日趋清明,百姓也开始过上温饱生活,因而国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为周世宗从事统一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正因如此,后世对郭威多有正面、积极的评价,例如,大史学家范文澜便赞扬他“对沙陀人的野蛮性政治开始进行改革,使呻吟在战乱暴政下的民众感到有些希望了。”

可惜天不假年,郭威称帝仅3年后,便因病驾崩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享年51岁,时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临终前叮嘱养子柴荣(即周世宗)说,等到他死后,葬礼、陵墓务必从简,尽量做到不给国家财政添负担,不要扰害百姓,不要派宫人守陵,也用不着在陵墓前立上石人石兽,只需用纸衣装殓他的遗体,用瓦棺作椁就可以了。

(郭威)累谕晋王曰:“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引文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

与此同时,郭威还叮嘱柴荣,陵墓内不要陪葬金银财宝,只需埋入一副剑甲、一件通天冠绛纱袍、一件平天冠衮龙袍即可,以免引起盗墓贼的“兴趣”。周世宗谨遵养父的遗训,果然将他薄葬在嵩陵。正是由于嵩陵极其简陋,内部也没有值钱的陪葬品,所以能免于遭受盗墓贼的破坏,直到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不得不说郭威很有先见之明。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