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半两到汉五铢再至隋唐宝钱,这一段中国古

追忆快乐 2022-06-24 11:35 编辑:闵斌 135阅读

谢谢。

中华货币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朝历代钱货币之多浩如烟海。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虽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总体来说是四大货币体系。1.东部地区的刀币。2.北部地区的布币。

3.西部地区的圆钱。4.南部地区的蚁鼻钱。

战国时的韩、赵、魏和燕广泛使用的是尖足,方足或圆足的平首布,上面有城邑名称,常见的有安邑、晋阳离石百多个。

个别布又分几种,如安邑布有二釿,一釿,半釿之分。釿是重量单位。齐国流行的刀币上面有"齐"、"安阳"、"即墨"等地名。燕赵也用刀币,但比齐刀小点,燕刀上有一个"明"字,俗称"明刀"。

而南方的楚国用铜制的贝形币(图一)。

秦国的货币是圆钱的代表,采用"铢""两"的重量单位。秦方孔圆钱是货币主要形状。俗语"孔方兄"由此而来。秦钱上铸有"半两"二字,换算为半两等于12铢,一铢约为今天的O点6克。秦统一货币后,实际上是把自己原有的货币制度推行到全国,废刀、布、铜钱由政府垄断制造。以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铜钱为基本形式,这种衡制单位和造型长期佔领历史金融舞台,影响极大。

汉代刚开始也是承袭秦时货币制度。但也有变化。

西汉初年虽然仍使用半两,但是就比秦半两轻一些了。至著名的"文景"之治时,始铸四铢半两,币制趋稳。

武帝初铸三铢钱。元狩五年(前118)始行五铢钱直到西汉未年,未改变。

新莽复古,又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货泉等圆钱。所以上述半两、五铢、大泉五十、泉货等传世量较多。

从汉五铢到隋开皇五铢,各朝钱文多为五铢。

个人认为,在汉未以后几百年,中国战乱频繁,人民陷于困境,经济软而不挺,于是出现铸钱缺斤少量,以次充好,尤其是铸大钱,细钱,恶钱的现象,如把钱的边缘轮廓减去,把钱眼扩大化,这叫凿钱取铜。

我经常接到关于"蜀汉为什么北伐不成功"?"换了某人能否成功北伐"等问题的邀请回答,现在统一回答:"纵有十个诸葛亮一齐群欧曹魏都不会成功"!为啥子?

蜀汉历经征战,虽然诸葛丞相一再鼓励蚕桑屯田,但是,纵有天府之称的益州,哪里经得住战火的长明,所以为了应对军费开支,蜀汉政权铸直百五铢(这是典型的货币贬值之举)。于是吴也不甘落后,干脆弄个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其实买不到等值商品。

(仅作欣赏用)

隋朝时,货币仍用五铢,但边廓较宽,货币混乱。

唐高祖李渊知识渊博,不,他深知货币的关系重大,于是开始铸"开元通宝",寓意开辟新纪元和通行宝货之意。

从此,铢两成为永恒历史。

后又有元宝、重宝及其它宝。规定:

十文重一两,一文重一钱。开元通宝是唐代主要货币,铜质优良,铸工精美,现在量也较大,版别太多,无法一一叙及,就此打住一一停。

1,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基本精神是“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若半两,重若其文”

中国货币史--秦“半两钱”

2,西汉的货币

汉初沿用半两钱。高祖实行自由铸钱政策。民间铸的钱小如榆荚,称为“荚钱”。经济凋敝加上钱币薄小,米一石贵至5000千或万钱。后在汉惠帝时禁止私铸。 吕后铸八铢半两;文帝五年改行四铢半两;并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实行自由铸钱的政策,造成“吴、邓氏钱布天下”的局面。后又禁铸。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至武帝即位时,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辨铜、均输,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重如其文,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

中国货币史--汉“五铢钱”

3,王莽时期的货币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八年间改了四次币制,导致币制混乱。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第一次改变币制,新增错刀、契刀、“大钱五十”三种钱币和五铢钱并行;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改变币制,取消五铢钱和契刀错刀,专用大小泉。

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第三次改变币制,实行宝货制,共5物6名28品:

5物:金、银、铜、龟、贝。

6名:金货、银货、龟货、布货、泉货、贝货。

28品:

(1)金货1品:黄金每斤值钱10000;(2)银货2品:分朱提银和其他银两以每流(八两);(3)龟货4品;(4)布货5品;(5)泉货6品;(6)贝货5品

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改革币制:废除宝货制,改成货泉和货布。

复杂的币制使“农桑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每壹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随着新潮的被推翻,王莽推行的币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王莽时期的货币:大泉五十

4,东汉魏晋的钱币

王莽被推翻后,首先由更始帝(刘玄)在更始二年(公元24年)恢复五铢钱的铸造。后来东汉各个时期基本上沿用五铢制式。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大铸小钱。结果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们纷纷以谷帛为币,货币经济出现衰退景象。

三国鼎立,各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情况

曹操恢复五铢。

蜀汉除铸五铢外,还铸造直百钱。

孙吴仿王莽大钱五十形制,铸行大钱五百,大钱当千,当二千,当五千,都用青铜 。

两晋政府没有铸钱,只是使用前朝货币。

5,南北朝的货币

这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形成的一个过渡阶段,是由于本期政治经济制度混乱决定的。

南朝刘宋于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开始铸钱,币文为“四铢”。后反复,质量变化,后禁止流通。史书记载,永光二年(公元465年)铸永光二铢,形式薄小。始兴郡公沈庆之奏准允许私铸,“有时钱货败乱,一千钱长不盈三寸”,称为“鹅眼钱”。更坏的叫“延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宋书。颜俊传》)

萧齐只有武帝永明八年在四川铸过五铢钱,后因成本太高而止。

梁武帝先铸五铢钱,重如其文。后又铸无外郭的五铢,新旧并用,后禁用旧钱,后又铸铁钱,比较混乱,好在不久亡国。

陈国文帝天嘉五年(公元564年)铸五铢钱、一当鹅眼钱十枚。宣帝太建十一年铸太货六铢,一当五铢钱十枚。后又改当一。太货六铢的“六”字,篆书像一个人叉着腰,民间借此发泄不满,说,“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后废之,专用五铢。

北朝北魏建国后仍然过游牧生活。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才正式铢钱,币文为“太和五铢”。但由于粗制滥造,加之私铸严重,私铸钱“薄甚榆荚,上贯便破,置之水上,殆欲不沉”(《魏书、高道穆传》),有风飘和水浮之名称。为整顿币制,孝庄帝永安二年改铸永安五铢。

东魏仍沿用永安五铢。

北齐文宣帝天宝四年,铢常平五铢。

西魏在文帝大统六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十二年又铸减重五铢钱。

北周起初沿用西魏五铢钱,后铸大钱。但由于编制严重,不能保证币值稳定。

6,隋朝的货币

隋文帝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统一中国,结束270年的分裂局面。并铸标准的五铢钱,称“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并对关外来人所带钱与样钱进行对比,不一样的予以没收,做到了“钱币划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到隋炀帝时,政治腐败,私铸成风,最后甚至剪铁叶、裁皮、糊纸为钱。隋朝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纵观秦朝到隋朝年间的货币,大致都采用外圆内方的形制,这是什么原因呢?什么样的经济文化条件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货币图景,从经济意义上看,任何国家都要求其货币形制方便灵活,便于流转,不易磨损,圆形货币就具有这种客观上的优越性,因此被广泛的接受。当经济力量稳定后,文化的影响力开始显现,由于先人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代货币形成了外圆内方的形制,这体现了货币文化的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是五铢钱流传700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