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我的感受?

177 2024-09-23 16:36

一、孔子的故事,我的感受?

孔子家的马厩发生了火灾,孔子退朝回来后问的是“伤人乎”,而没有先问马怎么样,这就是有名的“不问马”典故。历来人们认为,孔子“不问马”的行为说明了孔子“重人、爱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代表了“以人为本”的儒学精神。

有天他看见学生在厨房偷吃米饭,于是孔子责问学生为什么,学生告诉他,我看到米饭上有灰尘,怕吃坏老师又不忍心浪费,所以把有灰尘的挑出来自己先吃了。孔子从中明白一个道理,自己亲眼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何况道听途说呢。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榜样的力量,也是双面的,所以我们要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写在日记里。

二、孔子的故事内容精彩片段及感受?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

三、孔子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学习之路:孔子自幼好学,喜欢读书。他自幼好学,曾通过阅读《大学》、《中庸》等经典书籍来学习。他还曾经在鲁国的一所小学校里教学,他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他的朋友和助手。

颜渊: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人名叫颜渊,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勤奋好学的人。孔子曾经对颜渊说:“如果你继续学习的话,你将会成为一名像我一样的君子。”

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和叔齐是一对兄弟,他们不喜欢战争和争执,认为纷争和战争是不道德的,于是他们决定不参与战争,不追求权力。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走上了一条通往道德和责任的道路。

子路的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性格坚定、勇敢,善于交际。一次,子路在道路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被一车夫所骗,以为只要给他一些钱就可以让他的车子停下来,于是他给了车夫一些钱,但是车夫却并没有把车子停下。子路看到这种情况,他坚定地告诉车夫,不应该欺骗别人,而应该诚实对待。车夫感激子路的话,他也因此受到了其他车夫的尊敬和信任。

以上是关于孔子故事的一些例子。这些故事表现出了孔子的品质、思想和道德,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重要性。

四、感受孔子的智慧——孔子电影观后感

导引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智慧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期上映的孔子电影再次将他的生平和思想带到了现代观众的视野中。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孔子电影的观后感,并解读其中蕴含的智慧。孔子的智慧从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对人生充满热爱和关怀的人的角度出发,通过电影展现出来。

展示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孔子电影生动地展示了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使人们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先哲。电影中,孔子的出身、求学、传道、思想等重要时期都得到了详细呈现,帮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孔子的真实形象。同时,通过电影中的情节和对百姓生活的描绘,观众们能够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普适性和切实性,这也反映了孔子对社会和人类的关切。

思考孔子的智慧

通过观看孔子电影,我深深被孔子的智慧思想所打动。他提出了“仁”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中心,尊重他人并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怀他人的观念以及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探索,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也仍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此外,孔子对教育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气质的重要手段,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电影中展现孔子的求学经历和他对弟子的悉心教导,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孔子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引发了我对现代教育的深思。

结束语

孔子电影给了我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孔子的机会。通过电影,我更加接近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智者和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思想不仅给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本文能够引起您对孔子智慧的思考,从而在您的生活和事业中获得更多的启示。

五、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古人。

孔子又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被我们学习、被我们引用,他似乎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

几乎可以不夸张地说,每一个中国人,再放大一点,每一个学过汉语的人,都会引用《论语》中的一两句,好像大家都很熟悉孔子。

但是,系统地了解孔子,知道他是怎么成长为千古圣人的,恐怕就没几个人了。我虽然论语全书通读过两遍,还录了一版上传到了喜马拉雅FM专业音频分享平台,也在中国大学MOOC上听过两门关于《论语》的课程,参观过全国多处文庙,但仍认为自己对孔子知之甚少。

我买了本钱穆先生的《孔子传》,读了几章,觉得学术气息太浓,放下了。看了《史记·孔子世家》,线条单一不说,次序也时有颠倒,难以理清孔子的一生。刚好儿子要一本《孔子的故事》,买来后他忙于备考,我先睹为快。

对于李长之先生,我此前曾经读过他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也上传到了喜马拉雅FM),特别喜欢他的语言和传记式批评的风格。温儒敏先生评价李长之善于将作家的“人格和风格互相辉映阐发,感同身受地进入作家的文学世界中吟咏,把创作看作是作家生命的流露,从而深入把握作家的独特的生命,把生动的人格形象写下来。”我读了他两本书后深有同感。

“我昨夜得了一梦,是坐在两柱间,受人祭奠呢。我祖上是殷人呵,我大概活不久了。”说了这句话后,孔子病倒在床上再也没起来。七天后在弟子们的悲痛中离开了他们。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可见,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他是一直把自己当成殷人的。“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对殷也是极为推崇的。

孔子又是有发展眼光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为政》)他认识到每个年代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修改不合时宜的,增加更有效和符合实际的内容,礼乐和道德规范也越来越好,孔子更崇尚周代的制度。

孔子礼乐思想的形成,还要归功于他从小生活的鲁国。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周礼尽在鲁矣。”鲁国虽然是个小国,但文化遗产却是很丰富的,保存有较完备的周朝乐歌,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就是在鲁国留存下来的。吴国贤人季札在鲁国听到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晋国使臣韩宣子在鲁国见到哲学书《易象》和鲁国的史书《春秋》后说:“周代的政治法律都保存在鲁国了,现在我才明白周公的本领以及周朝所以兴起的缘故了。”

孔子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逐渐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几经周折,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开始真正在鲁国从政。孔子着手实施自己设计的虽然粗略但是规模宏大的政治建设蓝图,短短三年就从中都宰做到最高的司空和司寇,国内秩序安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各国都想学孔子的治理方法。除了孔子本身的努力和谦逊淳朴外,也和鲁国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关。

齐国首先感到了恐惧,给鲁国送去美女和骏马离间孔子和鲁定公、季桓子,孔子被逼出走。

此后14年,孔子居卫、过宋、留陈、适楚……最后归鲁。无论环境怎么变化,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就算在宋国被桓魋威胁到生命,他仍然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孔子最后一次到卫国,卫出公有意请孔子担当重要职务,当子路问他:“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他的回答仍然是:“必也正名乎!”这一次连最拥护他的子路都抱怨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则严厉地批评子路:“野哉,由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尽管孔子的决心不变,但他的思想的确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了,他的主张也就不可避免地不受欢迎。回到鲁国后,他仍然关心政治,但不再积极地从事政治活动了。当有人问他:“子奚不为政?”他的回答是:“《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只要能发生政治影响,这也就是政治啊。”

孔子是怎么产生政治影响的呢?这主要就是他的众多弟子此时都在各诸侯国从政,他只需要把文化教育事业做好,自会有人代他去实现自己理想。

孔子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是在他三十岁左右,他的第一批弟子包括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子路等。

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前让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孔子曾得到鲁昭公的允许,和南宫敬叔一起到洛阳拜见老子。此次会面,孔子不仅向老子请教了很多困扰自己的问题,还学会了更加勤勉热情,遇事冷静分析,减少主观做法等,更加地成熟和稳重。

在李长之眼中,孔子最大的进步面就是把教育从贵族所专有(官学),在一定程度上开放给一般人(私学)。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虽说能备得起十条干肉的,绝不是最穷的人,但比起最初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获得教育相比,算得上是个大进步了。

孔子在教育上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人的个性和启发人。在《论语·先进》第二十五章里,孔子和门人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谈论理想一段里,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还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并能据此给出相应和及时的教育。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面对子路和冉有问的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主张很好,要不要马上实行?”孔子针对子路轻率、冉有畏缩的不同特点,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复就是很好地说明。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他最认可也最骄傲的有10人,我们称为“孔门十哲”,孔子在《论语·先进》中是这样评价他们的:“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的故事》中,李长之按时间顺序,把孔子一生基本的轮廓给我们相当翔实生动地勾画出来了,也把《论语》给我们打乱顺序串讲了一遍,让我们理解了很多原本不理解的章节。既体现了李长之先生细致、谨严的史学态度,也表现了他高超的人物传记评论写作能力。

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李长之先生在翻译《论语》章句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原句,阅读过程中还要不时找来《论语》原文进行对照。

以上是我阅读李长之先生著《孔子故事》的一点感想,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六、孔子学易经后的感受?

易经学问博大精深,通过学习,钻研,深思可以明白世间做人做事的道理,指导自已的人生航向,更好的完善自已的人格,为社会做出自已力所能及的贡献。

七、孔子的外貌故事?

庄子·外物》记载,楚国隐士老莱子的弟子外出打柴,回来告诉老莱子,说路上遇到一个人,(“修长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上身长,下身短,伸颈驼背,耳朵还往后翻,却目光敏锐,一副心系天下的样子。他是谁呀?

相貌,神态这么奇怪!

老莱子说,是孔丘啊。

八、孔子的故事名句?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论语》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论语》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论语》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论语》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 《论语》

九、孔子尊师的故事?

相传孔子曾“删诗书,修春秋,定礼乐,序易传”,对“六经”做了一番整理,后来由于《乐经》失传,变成了“五经”。孔子“述而不作”,其学术根本、思想旨趣都体现在对经典的整理,及后世记其言行的《论语》等书中了。除了通过文字了解孔子,我们还可以通过图像了解孔子,这是一种更直观也更富趣味性的了解方式。

孔子图像产生于汉朝,这几年颇受关注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有孔子和其弟子形象的衣镜框,而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则是汉代画像石上最流行的题材之一。这些图像都是单幅的,到明清两朝,讲述孔子一生经历的连环画大量问世,它们被称为《孔子圣迹图》,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一般都有文字予以解说。除了孔子外,孟子等圣贤也有相应的圣迹图。

翻阅《孔子圣迹图》,这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的师者,本身就是位虚心好学的学生。我们结合相应的图像,来讲两个孔子问学的故事。

孔子还不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曾以博学的郯子为师。郯子有一回来鲁国访问,当被问及少昊氏为何以鸟名官时,郯子因少昊氏是其祖先,故了解个中缘由,少昊氏即位时,恰有凤鸟来临,故以鸟名官。孔子听闻此事后,就去拜访郯子,讨教上古官制,后来孔子深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孔子去拜访郯子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位有名的贤士程子,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不一会儿,孔子唤弟子子路取一束帛来赠给先生,子路不答,再过了一会儿,孔子又以相同的话吩咐子路,子路还是不答。

子路心中有个疙瘩,他听说士人之间若不经中间人介绍就相见,就如未有媒妁之言便嫁娶一样,是君子所不为的。孔子开导子路,程子乃贤士,此时若不向他表示自己的敬意,以后还不知何时能再见,何必拘泥于小节呢?由此可知,孔子重礼仪,但却不拘泥于繁文缛节。

后来,孔子又向师襄学琴,这时孔子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师襄建议他可以学些新东西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好这曲子的节奏”,于是继续练习。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认为他已掌握了节奏,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到这曲子的内涵。”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认为他已能了解内涵了,可以往下一步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理解这曲子赞颂的人是谁呢。”

过了一段时间后,师襄观察到孔子的神情与之前不太一样,他分明读出了他神情中的恭敬,还有一种登高望远的自信,孔子说他感觉到这曲子所赞颂的人是文王,师襄肃然起敬,说这曲子正是《文王操》。这则故事既是孔子学琴的故事,也是良师善教的故事,教学应循序渐进,不仅教授技术,亦启迪心灵,最终要达到的是改变人的气质的目的。

十、孔子自私的故事?

历史上的伟人,甚至圣人,均非无私之人。孔子乃万世师表,是我们中华第一位圣人,道德之楷模,即便如此,孔子被问到自己的父亲若犯了罪,该当如何?

孔子答到,自然是带着父亲逃跑。这很显然不算无私的行为,但是他符合人性。在面对亲情的时候,圣人也无法免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