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的感情经历是什么样的?

追忆快乐 2022-06-12 02:52 编辑:关妍 252阅读

【薄伽丘的感情经历,及其讲述女性、爱情的作品?】  

薄伽丘结识罗伯特国王的私生女玛丽娅,是在他28岁那一年,地点是在圣罗梭索教堂;这是一次偶遇。

薄伽丘虽是一个天主教徒,却并不虔诚;可是,他也会按照习俗来教堂完成当时人们的惯例。

他来到之后,喜欢偷偷观察那些敬神者的各种表情,以猜想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一天,一个美丽的轮廓,顿时吸引了他的视线。

玛丽亚的形象,后来也出现在《十日谈》中;她就是七个讲故事的姑娘中的一个,薄伽丘给她取了个名字,叫菲亚美达。

“菲亚美达”的意思是“小小的火焰”,象征着“永不熄灭的爱情火焰”。

薄伽丘这样描绘她的模样:

“菲亚美达长着一头金黄的鬈发,一直披到洁白细腻的肩膀上。她那鹅蛋脸儿才真像百合花般洁白,腮帮上泛着玫瑰色。一对眼睛像鹰眼一样明亮,两瓣嘴唇犹如两颗红宝石。”

于是,薄伽丘走过去,没有什么原因,仅仅是为了看她;还在离她几米远的地方,坐了下来。

她也向他微笑。

据记载,他们的初识就是这么简单;然而却一见钟情,终而结为情侣。

可是,玛丽亚出身高贵,又是个有夫之妇;所以,注定了只能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

薄伽丘只能把炽热的恋情,凝聚于笔端,年复一年地倾诉。

他后来根据自己的初恋经历,写成了长篇小说《菲洛可波》(1336年)和《菲亚美达》(1344年)。

《菲洛可波》,叙述一个笃信基督的少女与一个异教徒冒险恋爱的故事;这对恋人经历了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美满的姻缘。

《菲亚美达》,则用了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追忆了她初次幽会的欢乐,以及微闻恋人别有新爱之时的嫉妒,以及失恋后的痛苦、幻想和希望,等等;细腻地刻画了她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

这部作品后来被称为欧洲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心理小说”,是他除了《十日谈》之外、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

除了上述两部小说之外,薄伽丘还写了很多诗篇;它们都是献给玛丽亚的。

《爱情的幻影》(1342年),写诗人梦中在他的情人的引导下,会见古代和中世纪一些儿女英雄们。

在这部长诗中,薄伽丘煞费苦心地玩了一套藏头诗式的文字游戏,在诗行的一、三、五、七、九行的第一个字中,隐藏着玛丽亚的名字;诗人甚至还不用“菲亚美达”的化名,在献辞中敢于直呼玛丽亚的名字,表现了他对玛丽亚爱情追求的坦率与执着。

牧歌《亚美托》(1341年)描述了七个仙女各自向牧羊青年亚美托诉说自己爱情的故事;文笔清新流畅,结构也近似《十日谈》,所以有人称它为《十日谈》的雏型。

叙事长诗《菲索拉诺的女神》(1346年),描写了仙女和牧羊青年的爱情悲剧;仙女追求尘世爱情的幸福,触犯了禁令,受到黛安娜女神的惩罚。

女神执行禁欲主义,把这一对热恋的青年变成了两条河流,使之永远分开;但这两条河流没有屈服,最后在亚诺河汇合到一起了。

在薄伽丘的作品中,凝结进去的,是对玛丽亚绵绵不绝的思念;吐出来的,是一部部对女性的颂歌和爱的绝唱。

在封建的中世纪,妇女或者被视为女巫,或者被捧为圣母;而薄伽丘认为,妇女既不是女巫,也不是圣母,而是人,具有人的一切品格。

妇女的智慧和能力,也不会比男人低下;薄伽丘还特地写了历史上杰出女性的传记。

在《十日谈》第四天的故事序言里,作者讲了一个十八岁的年轻隐士初入尘世的感受,说明女性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创造物。

第五天里还有一个故事,通过西蒙和伊菲金妮娅的恋爱,证明女性给予的爱情还可以使愚者开窍,可以释放人身固有的天赋。

伊菲金妮娅鼓励和帮助自己的恋人刻苦学习;结果在四年之内,西蒙钻研了许多科学,由原先的白痴成了有名的哲学家,并享有很高的声望。

薄伽丘还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爱情并不象教会所说的那样是一种罪孽,“爱情的力量有多么神圣,多么伟大,可以给人带来多大的好处。”

他号召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才智,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自然的怀抱里,劳动、恋爱、结婚,尽情、痛快地生活。

薄伽丘还为当时社会里妇女的不平等地位鸣不平;例如第五天里,有一个故事,写菲利巴被丈夫识破另有情人,告到了法庭。

法庭把她传去,要按照法律处以火刑时,她抗议说:

“你这条法律只施之于我们妇女,然而在立法时丝毫没有问过我们,我以为这是不公平的法律……我要当众对全世界抗议它的处决不公平。”

在男权社会与宗教的统治下,妇女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命运里也会发生更多的屈辱;薄伽丘同情妇女,他自称《十日谈》本身就是为安慰女人而写的,他还说道:

“淑女们读着这些故事,说不定会得到一些乐趣,同时还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因为从这故事中她们可以认识到什么事情应当避免,什么事情可以尝试。”

薄伽丘忘记了自己是个光棍汉,他还想给女人们出主意,想做个女界的“点子大王”哩。

不过,令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薄伽丘晚年的几件事。

1354年,薄伽丘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大鸦》;这是他最后的一次文学创作,此后,他就转入到学术研究中去了。

可是,他在小说里责骂爱情是淫荡的肉欲,女人是邪恶的祸水;这与那位讴歌爱情、崇拜女性的薄伽丘,判若两人。

他还开始了忏悔的日子,打算改邪归正,皈依教会。

他之前还打算烧毁《十日谈》,幸好被他的亲密朋友彼得拉克所劝阻。

或许,发生这些事情,是由于当时黑暗的势力过于强大。

教皇利用强大的各级教会组织,控制着西欧、中欧的法庭,垄断了教育、文化和一切舆论机构;每一个人,从孩提时代到进坟墓,都逃不脱教会的罗网。

但,1375年,薄伽丘在临逝之时,还是不无感触地告诉身边人这么一句话:

“世界上最美好的莫过于爱情的欢乐。”

‭十四世纪的欧洲,封建教会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对爱情的追求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对神权亵渎,是一种罪恶,一种背叛。但薄伽丘的《十日谈》的却在大声地歌颂爱情,追求爱情。这点让我印象深刻。

在《十日谈》的第三天故事九中讲述一位医生之女芝莱特从小就钟情于一起长大的贝特朗伯爵,为了她的爱情她利用医治国王的顽疾为理由追随贝特朗来到巴黎,国王的顽疾被芝莱特治愈了,她乘机向国王提出让她嫁给贝特朗为妻。贝特朗伯爵却嫌弃她地位地下,但最终在国王的压力下无奈的娶了她,婚礼结束后,故意不圆房就悄悄的离家出走。逃到异乡,对当地的一女子产生了爱情,与此同时芝莱特为了唤回丈夫,答应了丈夫的无理要求,她偷偷的潜入丈夫居住的地方,了解了丈夫在当地的情况,便请求丈夫心仪的女子帮忙,假装成她,与丈夫幽会。成功的为丈夫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完成了丈夫无理的要求。贝特朗伯爵为妻子的执着所感动,从那以后,芝莱特也得到了丈夫的爱情。这个故事中薄伽丘有意的鼓励女子应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对于女子没有权利追求爱情,只能听命于父母安排的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来说,这是一种对封建礼教的无声的反抗。薄伽丘认为自由是人性生存的权利,因此人有自由追求爱情的权利。他从低微的女性身份来入手,认为爱情没有身份等级的区别,更鲜明地表明自己爱情至上,人有追求爱情的自由。芝莱特执着于自己的爱情,她为了得到贝特朗的爱情,不惜一切的付出。不顾一切地大胆地追求爱情,这在现在社会也仍让人敬佩的。

在第十天的故事五中,在乌丁的安萨多伯爵第一次见到狄安瑙拉(一位富有绅士吉尔贝托的妻子)时,便偷偷的爱上了她,他并不在意她已为人妇的身份,想方设法获取她的芳心。无论那位贵妇怎么严厉的拒绝,他都依旧痴心不改,最后那位贵妇向他说,他如果能在正月这个几乎无花的季节让她看到一个开满鲜花、长满葱郁树木的花园,她便会满足他的心愿,答应他的追求。安萨多明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明白狄安瑙拉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要让他死心,但他不甘就这么放弃,他四处向别人征询对策,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位魔法师能完成他的心愿,但他必须用重金来酬谢魔法师,为了赢得狄安瑙拉的爱情,他答应了魔法师。魔法师施展法术,建造出一座符合狄安瑙拉条件的花园……。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是对已为人妇的女子产生爱情,而且贵妇的丈夫同时也都是令人敬佩的绅士。为了得到对方的爱情不知疲倦的追求,明知对方已为人妻,明知这段感情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却仍愿为对方做一切不可能做到的事。爱情的产生就是这样的让人不可理喻,很多时候它不受阶级、道

德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