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不领情,浪费对方一片好意的事迹

追忆快乐 2022-05-22 22:10 编辑:金罡 63阅读

解放后,毛泽东曾亲自邀请恩师黎锦熙入党,并愿当他的入党介绍人。

这是多好的机会,多么大的荣耀啊。

可是,黎锦熙直接来了句“神回复”——君子不党,丝毫不领毛泽东的情,浪费毛泽东一片好意,直接把毛泽东气得够呛。

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下班3分钟历史,带你认识毛泽东这位神奇的恩师。

青年毛泽东

01、书香门第黎锦熙,字劭西,湖南湘潭人,和毛泽东是正宗的老乡。

而且,他出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只比毛泽东大三岁,两人其实是同龄人。

不过,两人的家庭背景截然不同,有如云泥之别。

毛泽东的祖父、父亲都是贫农,经过父亲毛贻昌的拼搏,家境有所改观,9岁那年,毛泽东才开始接受启蒙思想。

17岁那年,毛泽东才考入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黎锦熙就不一样了,黎锦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父黎世缓是清朝官员,父亲黎培銮是一名贡生。

黎锦熙从小就在家里的塾师诵读诸经,是个少年天才。

值得一提的是,黎锦熙有七个弟弟: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纡、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都为我国的科学和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黎氏八骏”。

八兄弟,每个人都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黎氏八骏

02、师范恩师光绪三十年(1904年),14岁的黎锦熙考取了秀才。

不久,黎锦熙就以秀才的资格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

黎锦熙在清朝是有秀才功名的。

1911年,黎锦熙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黎锦熙虽然出生在官宦世家,思想却很开明。

1912年,他开始负责编辑小学教科书,推行新式教育。

1914年,黎锦熙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历史教员。

黎锦熙

就在这一年,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编入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

尽管黎锦熙只比毛泽东大3岁,却成为毛泽东的老师。

黎锦熙第一次看到毛泽东,他对毛泽东的印象是:

“个子高,沉静儒雅,衣着朴素,言谈之间流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因此,黎锦熙很器重毛泽东,两人在学校相交莫逆。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学校有很多老师,感情最深、关系最好的当属杨昌济先生(杨开慧之父),其次就是黎锦熙等人了。

只不过,黎锦熙在第一师范学校任职时间并不长。

1915年,在蔡元培等人大力推荐下,黎锦熙被教育部聘为教科书特约编审员。

这一年,他才25岁。

黎锦熙上任后,开始大力推广白话文、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能成为国语,能有今天的地位,黎锦熙功不可没。

而黎锦熙在北京任职期间,他并没有和毛泽东断绝联系,两人一直书信往来。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当时他和很多同学一样,准备赴法留学。

8月15日,毛泽东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借钱凑足旅费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奔赴北京。

《恰同学少年》黎锦熙剧照

8月19日,毛泽东抵达北京,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北京这个城市。

人生地不熟,语言沟通不畅,举目无亲的他,只能投宿于杨昌济家中。

后来,他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月薪是八元。

毛泽东一有收入,随即他就搬到北京大学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眠井胡同七号一间普通的民房里,跟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八人住在一起。

那时候,毛泽东经常去黎锦熙家拜访恩师。

那一年的年夜饭,毛泽东就是和一帮同学在黎锦熙家吃的。

由于毛泽东工资并不高,因此他的生活非常拮据。可他烟瘾很大,着实难过了一阵。

黎锦熙知道后,每次毛泽东来访,都会送他一些烟带回家抽。

不仅如此,黎锦熙非常支持毛泽东的事业。

1917年7月,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急需资金。

黎锦熙听说后,二话不说,直接资助毛泽东400元,要知道400元可是笔大数目,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知名教授胡适都没有资助这么多(章士钊也资助了400元)。

哪怕是毛泽东后来参加革命,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黎锦熙也没有和毛泽东断绝联系,黎锦熙一直保存毛泽东和他的6封通信。

由此可见,黎锦熙和毛泽东师徒情谊深厚。

03、师徒重聚1949年1月,北京刚解放,毛泽东和黎锦熙师徒重聚。

当时毛泽东就指定黎锦熙和吴玉章、马叙伦、范文澜、成仿吾、郭沫若、沈雁冰7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随后,黎锦熙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主任等职。

1953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60岁生日,黎锦熙把自己珍藏30多年的《新民学会会员通信录》、《湘江评论》所有文章,当作生日礼物,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接到这份礼物后,大受感动,激动不已。

后来,有一次毛泽东亲自邀请黎锦熙出任新中国教育部部长。

结果,黎锦熙毫不心动,以身体不好婉辞了毛泽东的好意。

虽然如此,黎锦熙依然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1955年,黎锦熙与郭沫若、范文澜、吴晗、陈寅恪、季羡林等人光荣入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第一届学部委员(即中科院院士)。

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仅有233人,其中人文社会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部仅有61人。

可以说,黎锦熙是当时中国有数的国学大师。

黎锦熙

1956年,黎锦熙统编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颁布,三十多年间,这是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唯一通行教材。

黎锦熙为普通话的推广、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04、君子不党正因为黎锦熙贡献很大,声望很高,师徒重聚后,毛泽东有意引荐他入党。

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设宴款待黎锦熙,席间,毛泽东盛情邀请黎锦熙入党,并愿亲自担任黎锦熙入党介绍人。

面对毛泽东的邀请,黎锦熙淡然回答道:“君子不党”,婉拒了毛泽东的邀请。

其实,黎锦熙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妥,情商非常低。

“君子不党”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意思就是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由此来形容君子的品行高洁。

这句话的本意是君子立世做人,不拉帮结派,不搞任何小团体,以平等心对待所有的人,不谀上,不欺下,不畏强,不凌弱。

君子不党这个党,指的是结党营私,而不是近现代的政党。

但到了近现代以后,一些比较高尚的人仍然坚持君子不党的原则,甚至拒绝加入一切党派。

黎锦熙的意思是,我是君子,我不加入党派。

这话怎么说呢?

他是君子,众所周知,为世人所公认。

但他这么一说,就搞了,你是君子,你不“党”,那些入了党的人是什么?小人吗?

因此,毛泽东听到这句话后,勃然大怒,师徒俩不欢而散。

毛泽东和黎锦熙

当时毛泽东的秘书周小舟也在陪同出席,他听到这话急得直跺脚。

周小舟也是湖南湘潭人,黎锦熙对他有授业之恩。

因此,他找到黎锦熙,劝道:“你这话让主席真的生气了。”

结果,黎锦熙坦然道:“我实话实说。”

这就是黎锦熙,一直以“君子”自重,从来都没有想过因为和毛泽东的亲密关系,想着攀炎附势。

他的情操值得肯定,情商确实不怎么样。

虽然黎锦熙当面拂了毛泽东面子,可毛泽东并没有怀恨在心,更没有报复,依然很敬重黎锦熙。

黎锦熙后来出任要职,没有毛泽东点头,是不可能通过的。

在那个特殊时代,毛泽东还亲自出面保护他。

1972年,当毛泽东听说黎锦熙生活居住条件差,毛泽东亲自过问,将他迁到朝阳内北小街一个独立四合院中,让他得以安享晚年。

这就是毛泽东和黎锦熙师徒之间的故事,虽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却一样以礼相待。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和少帅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私人感情出发放了老蒋,少帅还亲自送老蒋到南京,结果杨虎城将军被老蒋杀害,少帅被囚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