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长征的探究专题?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长征,是震惊中外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跨越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纵横十四省,转战数万里,终于相继在陕甘地区会师,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从此,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
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二、关于长征历史原因专题报告?
答:由于王明博古执行,右倾机会主义路,执行了一套不付合中国革命,特别在军事不符合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战术。
使中国工农红军在战略和战术,犯了重大错误,不切实际的与强大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硬碰硬的战略战术,打消耗战,使中国工农红军损失残重,根据地沦丧百分之九拾。陷入重围中,所以不得不进行长征。
三、经典长征故事?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四、长征故事素材?
以下是一些,供你参考:《半碗青稞面》:红军过草地时,粮食极度缺乏。一位红军战士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把自己的半碗青稞面送给了他,自己却饿着肚子。《丰碑》: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冻死在雪地里,化作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金色的鱼钩》:一位老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为了给他们钓鱼补充营养,自己却一直吃草根和鱼骨,最后牺牲在草地里。《飞夺泸定桥》:红军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冒着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奋勇向前,最终成功夺取泸定桥,粉碎了敌军的阴谋。《过雪山》:红军在翻越雪山时,遭遇了严寒和缺氧的恶劣环境,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成功征服了雪山。这些故事展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临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故事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如果你对长征故事还有其他需求,可以告诉我,我会尽力为你提供帮助。
五、长征英雄故事?
长征的英雄人物及事迹1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长征的英雄人物及事迹2
地雷战、地道战是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武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创造性开展的新战法。它极大地激励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斗志,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魏洪亮因领导“地道战”而被誉为“地道司令”。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观察员艾斯·杜伦在了解观察了地道战后也对此赞叹不已。影片《地道战》就是取材于他所领导的冀中抗战故事。
长征的英雄人物及事迹3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战斗在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上,历任军团供给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司令员等职。红军长征时,给养十分困难,他为部队的给养殚精竭虑。
1935年6月,红军过草地,粮食奇缺,他为了给部队筹集粮食,常常连续工作,四处奔波,在累的吐血昏倒后,醒来第一句话,仍然是“三十斤小麦拿到了吗?”。
六、长征儿童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长征的儿童故事:
- 红军战士翻越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折多山等雪山时,遇到积雪终年不化的恶劣环境,但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 红军战士在穿越松潘草地时,面临着气候恶劣、断粮等困难,但他们互相扶持,共同克服了困难。
- 在长征路上,红军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例如,百姓为红军当向导、当挑夫;当敌人挨家挨户搜查掉队的红军战士时,村民们坚持说这是自家的孩子。
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和精神,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七、长征故事背景?
长征的历史背景是1934年10月,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行程约25,000里,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八、长征故事概括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远征,始于1934年,历时两年。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和磨难的历史,但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
背景
长征发生在中国共产党面临严重困境的时候。当时,国共内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红军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革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一次冒险的长征。
这次远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更安全和发展的基地,同时也是为了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争取更多的支持。长征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广袤的山区和草原上,红军艰苦奋斗,历经艰险。
长征的起点
长征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会议。会议决定了长征的路线和目标,并确定了毛泽东为红军总司令。
红军开始了艰难的行军,穿越险恶的山区和河流,经历了多次战斗和困境。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战场上坚持前进,同时也加强了红军内部的团结和纪律。
艰难险阻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们要在恶劣的环境中行军,徒步数千里。同时,他们不得不与敌军进行多次战斗,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在长征过程中,许多红军士兵不幸牺牲,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红军还面临着缺乏食物和医疗资源的困境,但他们依然坚持前进。
胜利和失败
长征过程中既有胜利的时刻,也有失败的时刻。红军在经历了许多困难后,最终成功突破了国民党的封锁,到达了陕北的延安。
长征的胜利不仅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基地,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和毅力。长征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一支小小的农民军队发展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长征的成功也对中国革命以及世界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长征故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红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团结一致的力量,他们铸就了革命的伟大历史。
总结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伟大的故事,它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坚持真理、为人民服务的写照。长征的胜利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故事的光辉历程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红军英勇的壮举将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Reference Article (Chinese)](wiki/%E9%95%BF%E5%BE%81)九、长征故事故事题目?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过了老山界,翻过雪山,跨过草地,最后到达陕北。
十、红军长征的故事,详细点?
红25军,在我党历史上是最英雄的部队之一,也是决定了长征成败队伍之一。
但对于红25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很多东西都隐藏在了记录背后。可以这么说,八十年代之前的所有关于红25军的记录和回忆录以及文学作品,都是有偏差的。
经过数年的研究分析和汇总,个人有了比较清晰的脉络。其实红25军的真正面目,就隐藏在这些资料背后,只是我们大家没有认真思考和分析总结罢了。下面就是个人研究的一些东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说明,个人的这些资料都是有资料可查的,同时,个人也对红25军所有先烈抱有敬意,也无意冒犯任何一个先烈前辈,只是对有些历史拿出来给大家分享,能达到正本清楚或者还历史本来面目,才能更好继承先烈遗志。由于本人非专业学历史,仅是个人爱好,有遗漏错误之处,请大家给予原谅和指正。
1、关于红25军,很多资料都说是徐海东创建的。
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红25军是原鄂豫皖游击总司令土地主席吴焕先和鄂豫皖第一任省委书记沈泽民创建的。
吴焕先
当然,在这个红25军之前,还有一个红25军,他创建于安徽金寨,后来随红四入川,长征后为红31军,后改编为129师385旅769团,这个今天就不详述了。
1932年,张国焘擅自背着沈泽民吴焕先带着红四入川后,沈泽民没有办法,就协同将鄂豫皖一些游击队及红军遗孤组织起来,重建红25军,军长兼政委吴焕先。开始下辖两个师,分别为红74师,师长徐海东,政委戴继英。红75师,师长周系远,政委高敬亭。后鄂豫皖省委红25军与皖西红28军合编,下辖三个师,分别为红73、74、75师。
红25军领导
因此,说红25军是徐海东创建的是不严谨的,他只是一个重要的将领而已,其实在红25军领导排名还是比较靠后的。
在当时的鄂豫皖,沈泽民为鄂豫皖书记兼军委主席,吴焕先为军委副主席和红25军军政委,徐宝珊为特委书记,参谋长郑位三,还有李贵龙、戴继英等党内位置都在徐海东之上,所以说徐海东创建了红25军,是不准确的。
结论就是,红25军的创始人只能是吴焕先和沈泽民,而不是其他人。
二、谁指挥的红25军长征
现在网上很多文章和一些资料,一般都说是徐海东带领着红25军的长征,其实这也是错误的。
1934年10月,程之华由鄂豫皖交通员吴焕先的老部下石健民领着到达鄂豫皖,传达中央指示要求红25军参与长征,以调动国军来转转中央红军长征压力。
原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已经牺牲,原特委书记徐宝珊继任书记兼军委主席,为了确定红25军长征问题,鄂豫皖召开花山寨常委和军委会议。会议达成以下决议:
1、红25军以抗日先遣第二支队进行长征。留守原红75师师长高敬亭重建红28军,坚持斗争。
2、撤销师级编制,由程子华任红25军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兼军委副主席,郑位三任参谋长,戴继英任政治部主任,徐海东任副军长。
关于这个人事决定,现在网上流传着程子华的军长是徐海东让出来的。这是极其错误的。
原因如下:我党对于军级干部,肯定都是由党统一任命,要说是可以私人相让,这是把我党当成梁山泊了!
徐当时既不是省委委员也不是军委委员,他是没有资格参加花山寨会议的,所以让更不可能了!
后来关于这个问题有个网友说他看过一个资料,说徐曾澄清过这个历史,让军长之事子虚乌有,也为程之华洗清了冤枉。
3、红25军长征徐海东并不是指挥者。
1927年11月13(17?)日,红25军开始长征。12月27日,发生虞家河战役,程子华双手贯穿,徐海东脑部中弹,命悬一线。从此二人基本就退出一线指挥,尤其是徐,一直被担架抬着长征。
由于徐海东程子华的受伤,后徐宝珊病逝,吴焕先兼任鄂豫皖省委书记,所以军政一肩挑,而参谋长郑位三对于军事较弱,于是戴继英替代郑位三任参谋长,郑位三任政治部主任。
在戴继英等人的配合下,吴焕先创建了鄂豫陕根据地,李贵隆任特委书记,并支持张星江建立鄂豫边根据地,建立红29军。
吴焕先在鄂豫陕根据地,一共打败了数次东北军和西北军的联合围剿,缴获了大批装备,并在一次战斗中缴获西北军庞炳勋部军械库,缴获装备子弹布匹无数,使整个红25军成为我军装备最精良的部队。
对此,吴焕先向中央报告说,合计缴获轻机枪28挺,重机枪12挺……
吴焕先报告原文
仅按此次缴获看,红25军机枪配备到班一级,一点都不是谣言。
当时的徐海东由于伤情过重,一直在礼泉县陈姓地下党养伤,并从这里结婚生的徐文伯。这个说法是陈氏后人说的,但根据徐海东回忆说徐文伯出生于陕北,这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了。参考一下。
附:这个陈是我党秘密人员,湘军后代,来自湖南,家庭巨富。曾捐助红25军大洋2万余,粮食牛羊无数,据他后人讲和刘志丹、袁宝华、王首道等领导人很熟悉。由于无资料证明他说的是真的,仅供参考吧!
为什么介绍这段历史呢,就是为了理清红25军到底是谁指挥的这个公案。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徐一直在养伤,直到第二年七月(35年),所以他是没有参加红25军所有战斗的。至于网上有人说他在担架上指挥长征,动动脑子想想,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成了神剧了!
吴焕先在写完给中央的报告后,就离开鄂豫陕继续长征,于同年8月21日,牺牲于与陕北红军会师前的最后一战,在泾阳死于马家军的偷袭。9月16日,红25军与陕北红军会师,长征结束。
综上所述,红25军长征,徐在红25军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是吴焕先和戴继英起到了主要作用。
现在网上把红25长征的功劳,都加到徐海东身上,是极其偏颇的,无论在军内还是在党内,徐的位置都很低,要说是他指挥红25军长征的,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当时,在红25军,徐宝珊病逝后,吴焕先接任鄂豫皖省委书记兼军委主席兼红25军政委,无论是从党内还是军内,他都拥有绝对的权威。当时的二把手应该是郑位三,他是当时的特委书记,军长程子华,参谋长戴继英,都兼任省委委员和军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后任鄂豫陕特委书记,豫陕边省委书记(原来隶属于鄂豫皖)张星江,(这段历史记载有些不清楚)这些人在红25军的排名,都要高于徐的,所以说,现在说徐是红25军的领导者,是勉强的。
那么,为什么徐当时不是军委和省委委员呢?
这牵扯到一段关系到红25军命运的一次会议。
4、吴焕先改组政治局
豫陕边(也称鄂豫陕)建立以后,红25军在吴焕先的领导下,也打出了威风,导致东北军120、115师被蒋介石撤销编制,加上到达陕北后被打的撤销的110师和129师,四个师被红25军打没了!
看到没有,这四个师其中有三个成为蒋介石的噩梦,始作俑者,乃红25军也!这个暂时不说了。
红25军的威名传到了四川,也让另立中央的张国焘动了心思,就命令红25军入川加入红四。
注意这个时间点,正是张国焘另立中央的时候,他私自成了中央,自任书记,而且成立了所有机构,吴焕先被任命为中央委员,并有其他任命。这个名单很好查到,就不介绍了。
红25军由于和红四的渊源,绝大部分领导都主张入川去加入张国焘。
但在这时,吴焕先缴获了张学良的一些报纸,其中就有大公报,报道了中央红军的一些消息,吴焕先根据报纸提供的信息,准确的判断出中央红军的进军路线,他果断否决了红25军和张会师的想法,马上组织红25军北上,做好迎接中央的准备。
由于很多红25军的领导对张根由有感情,所以吴焕先继续北上的阻力非常大,为此吴焕先果断改组鄂豫皖政治局常委名单,从八人降到三人。
对于这段历史,吴焕先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说道:……为了打击入川的动摇主义和右倾主义,……我们改组了省委,×××,×××退出省委……
这个文件,将两个人的名字给隐藏了,即使这样,其实很容易推测出是谁。其一肯定为活到解放后的有影响力的人,其二就是这个文件在后来又提供了新省委名单,一对比,那么很容易就知道呗被调整的是谁了!
报告原文
从这个新名单上可以看出,程和徐被调整出去。
调整出去并不意味着就支持入川,但至少有很多原因在里面,就不过度解读了。
5月,徐宝珊病逝,7月17日,吴焕先写完报告,由箭牌乡老乡石健民送到上海,后报告由鲁迅先生辗转送到中央,才得以留存至今。
也幸亏有这个报告,我们才明白了红25军长征史上的一些迷案,得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否则,有很多东西就无法再让后人知道了!
写完报告一个月后,吴焕先牺牲,由于各种原因,他的事迹逐渐被人忘却,一直藏在历史深处。
50年后,红四走上了历史舞台。尤其是吴焕先的老部下,都成了国家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他的事迹才慢慢为人所知。2009年,他被评为我党双百人物,同时河南省政府立碑纪念,碑文称吴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郑州家、军事家。这个碑文应该是经过审核同意的,对吴有无上的赞扬,因为能同时获得这个称呼的,在我党历史上不过十数人!
5、为什么吴焕先后来声名不显呢
个人分析有以下几个:
1,牺牲太早,而他又远离中央,他做过的事中央应该不是很清楚。
2、张国焘的影响,尤其是在分裂中央时将吴焕先列入领导人之列,而吴牺牲后,无人给他解释。解放后又运动不止,没有人敢提吴的事迹,直到八十年代后。
3、为尊者讳。大授衔后,凡是纪念红25军长征的地方,无不把徐排到第一位。
6、扑朔迷离的九间房事件
对于九间房事件,是某些人一直对吴焕先不满的事件之一。
但对于九间房事件,其实现在看来,是非常诡异的。
1.首先张汉民部一直尾随红25军,虽然有人联系吴焕先说是地下工作者,但联系人(名字忘记了)并不承认张汉民身份。
2、吴焕先向张要地图,张提供了一张错误百出的旧地图,借口没有新的。
3、张有被捕历史。
由于结合以上疑点,吴焕先打垮了张汉民部,并在等了十几天以后,无人能这证明张汉民身份而被错杀。
但诡异的是,中央到达陕北后,马上给张平反,列为烈士。
为什么当时没有人出面给张汉民证明身份呢?
个人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
张国焘另立中央,红25军态度对于中央来讲属于态度不明,当时张下令抓捕毛周博王,所以张汉民部对红25军心怀疑虑,这也是当时的联络员在张汉民被俘虏时不敢证明他的身份。而张的任务,是来监视红25军的,所以才造成后来的误会。
根据事件的过程和发展,个人认为这个解释是最符合实际的。参考吴焕先报告原文,我们可以看一下过程。
报告原文
但对于吴焕先来讲,他对张汉民的身份还是存在疑虑的,就在报告里向中央提出了他的疑问。
报告原文
由此可以看出,在张汉民被俘虏后,等了近半个月,无人能给他证明身份,根据当时的状况,是值得深思的。
以上,就是整个红25军的长征史。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整个长征中,吴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网上流传的那些轶事,要么是过去非常年代的编造,要么就是段子,谬误很多。
当然,导致后来这个结果的原因还有很多,这就牵扯到红25在陕北及在抗战中的一些往事,以后再做介绍。
码字不易,请大家多加鼓励!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