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语十二则原文

260 2024-09-25 10:36

一、初中论语十二则原文

初中论语十二则原文

孟子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孟子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孟子为政二

无为而治者,天下莫能仕也;无为而不治者,天下莫能禄也。

孟子述而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

孟子尽心上

尧曰:夫上天不宽,为天下亲。尧再三三思,欲祭山川,以表天心。舜曰:夫上天不谦,为天下尊。舜再三三思,欲与天地鸣于庙堂,以表天地。

孟子盡心下

以为受命之道,上不虑求名,下不虑取利,用之以为天下正。

孟子奔丧

于阳曰:“君子有三变:朝为田翁,舍为曲肱,丧为哀子。”

孟子孟姜女

防有后于治者,非能亡国。有国无守者,是无后也。

孟子宽衣

有国不教民使有能者任之,教民使无能者任之。

孟子滕聚

无信而焉,焉可以治人事?

孟子告子下

道不行,乘桴浮于泛;谨而行,无事不亲。

孟子凡而不狷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以上是初中论语十二则的原文,每一章节都对应着孟子的言论和教诲。这些论语是孟子在为政、为人、治国、修身等方面的精华所在。

二、论语十二则主题归纳?

(1)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

(2)不亦说乎

说:愉快。

(3)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

省:反省,自我检查。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6)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谢。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词语:

三省吾身

三,古义:泛指多。今义:表示确数。

饮水

水,古义:冷水。今义:指所有的水。

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一词多义:

为:

①可以为师矣。(当、做)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而:

①人不知而不温 (表转折)

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④三十而立 (表修饰)

乐:

①不亦乐乎(快乐)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③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④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三、论语十二则高效记忆?

① 跟读

这是某专家给的方法:六字真言。

哪六字?

“小朋友,跟我念。”

不解释、不翻译,也不关心孩子懂不懂、背不背下来。

刚开始我还不信六字真言的威力,经尝试后,真香!

孩子一边跟着我念,一边开着各种玩笑,偶尔还举一反三问几个问题,把我都震惊了。

② 反监督

后来我又自创了另一套六字真言:“小朋友,听我背”。

请她拿着书,监督我的背诵效果。

这个的好处在于,她不但能知道怎么读,还知道怎么写,记不记得住不用管。

我越是背错,她越高兴。

还变着法儿刁难我。比如她说后半句,让我背前半句,说中间让我背两端,甚至只说头两个字“子曰”,然后让我背。

她越刁难,我越开心。

③ 潜移默化

即便背不过,背诵过程也是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小时候背诵过的内容,就算后来忘记了,一旦之后再次碰到,其学习速度会比普通人快40%。

更何况,小孩子常常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你越不逼她,她这个本领反而越强。

我的孩子好几次跟我讲,她在学校怎么引用《论语》回答老师问题、开导同学等等,都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背下来的。

最后建议一一

不必刻意追求技巧,也不必追求结果,只管去背就好。因为这份坚持,本就胜过了很多很多的人。

四、背论语十二则的秘诀?

拿本南怀谨的论语别裁,看多少就抄多少句原文,用容易撕的小本子,每页纸抄的字数不超过50字,然后在一天之内的有空的时候自己抄写10遍(等车的空闲时间里读十遍等于抄一遍)

  

  一天背一句,一句背一天。

  一周再复习,一月要总结。

  一年一回顾,几年包背熟。

五、论语二则的意思?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六、论语二则中的名言警句

在中国文化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其中《论语》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部经典著作。《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典籍,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今天仍然为人们所借鉴和传颂。

名言警句的价值

名言警句是经过千百年来实践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教导我们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提供行为准则和人际交往的原则。

就拿《论语》来说吧,其中的名言警句简洁而深刻,给人以启示和反思。通过研读和理解这些名言警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修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论语》中的两个名言警句吧。

有教无类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警句:“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对于教育的一种理念,他认为无论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一理念体现了孔子对于人的平等和普及教育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贫穷、地区、家庭背景等因素,常常限制了一些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孔子的“有教无类”理念提醒着我们,教育应该是人人平等的权利,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得到优质的教育。

只有真正实施“有教无类”的理念,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与进步。让我们每个人都秉持着这一理念,努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未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一句深思熟虑的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认识和态度。孔子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知识有清醒的认识,对不知道的事情要坦率承认。

在现代社会,虚伪和自吹自擂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人喜欢以博学自居,却对自己所知之事并不算清楚,也没有实际运用的能力。然而,孔子的名言就如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获取知识的正确态度,即真正认识自己的知识水平,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无知。

通过这句名言,我们也意识到知识是没有止境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并保持谦虚的态度。只有如此,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结语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智者们凝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名言警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谛。

无论是“有教无类”还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名言警句都在不同层面上启迪和教育着我们。它们告诉我们要关注教育的普及和平等,要保持对知识的谦虚和执着。

让我们珍惜并传承好这些名言警句,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修身养性的指南。只有通过实践和践行,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和领悟这些名言背后的深意,并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

七、论语十二则的为的解释?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八、论语第十二则的启示?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九、论语十二则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十、复述故事二则故事?

《扁鹊治病》讲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纪昌学射》讲述了纪昌拜飞卫学射箭,苦练基本功,最终成为射箭能手的过程,告诉我们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