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平等的名言

79 2024-09-21 20:45

一、古代关于平等的名言

在古代的中国,关于平等的概念一直存在,并且被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和文人传颂和倡导。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古代关于平等的名言吧。

1.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很多关于人性和社会伦理的理论。在他的著作中,他说道:“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名言表达了他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2. 荀子:“人生皆有不平等之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的观点与孟子略有不同。他认为人生中存在不可避免的不平等。在他的著作中,他说道:“人生皆有不平等之处。”这句名言提醒我们,虽然平等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我们也要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差异和不平等。

3. 王安石:“天下万物生于有,而玩于无”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而玩于无。”这句名言强调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不平等的存在,人们应该珍惜和欣赏这种多样性。

4. 陆游:“身是血肉灵魂,无高下贵贱”

陆游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平等的渴望。在他的一首诗中,他写道:“身是血肉灵魂,无高下贵贱。”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类平等的追求和对精神价值的重视。

5. 朱熹:“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和哲学家,他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句名言中的“百花齐放”象征着各种才华的个体,他主张通过平等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6. 杨时:“人无贵贱世皆平”

杨时是明朝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改革的主张。他说:“人无贵贱世皆平。”这句名言强调了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贫穷或贵贱,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7. 王夫之:“物皆胜天而不能胜人”

王夫之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强调人类的价值和力量。他说:“物皆胜天而不能胜人。”这句名言表达了他对人类独特性和优越性的理解,他认为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使之能够超越自然界的限制。

结语

这些古代关于平等的名言向我们传递了追求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无论是孟子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还是朱熹的百花齐放,都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家对人类平等的追求和向往。我们应该通过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的思想,建设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二、关于种族平等的故事?

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废除了四等人的种族隔离制度和种族歧视制度,恢复了中国人当家作主的地位。

对待那些没有逃走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朱元璋也一视同仁,不歧视他们。

那些留在中国的色目人(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人)称为现在回族的祖先,中国得以和谐。

三、关于人人平等的故事?

1、《机遇面前人人平等》

很久以前,一个小村中有一个名叫阿牛的村民,他每天早上起来,都用三个多小时拜神,他相信"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他的家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神像。

有一天,村长通知村民说:"因为连日大雨,而去水之道淤塞,所以很可能会有洪水暴发的危险,请收拾财物暂时离村,以免人命伤亡。"大部份村民都照指示去做,只有小部份村民仍然不愿离去。阿牛更笑说:"我才不用怕,因为我每天诚心拜神,神一定会保佑我的,我决定不离开本村。"

终于,洪水一发不可收拾,村中所有出路都被洪水淹没了,未能及时离去的村民都爬到屋顶,等待别人援救,阿牛也不例外,爬到屋顶避水势。就在此时,有一家人乘自制木筏经过,提议阿牛跟他们走,被阿牛拒绝了。

不久,有一棵大树漂到他面前,他也不抓住大树作水筏脱险,过了几小时,不知哪儿漂来一只大木桶,阿牛视若无睹,只是口中念念有词,深信水快要退去,计划如何好好答谢神恩。到了最后,阿牛被洪水淹死了。

他的灵魂遇到他最敬拜的神,便怒气冲冲地破口大骂:"神啊!你究竟怎么搞的?我每天诚心拜你,你竟然弃我于不顾,竟然让洪水把我淹死,你究竟怎么搞的?"神听了他所说的话,便说:"阿牛,我派了木筏、大树、木桶给你,你都没有好好把握,实在令我爱莫能助。"

2、《在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十八个世纪,德国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宫。一次,他住进了行宫,登高远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视线却被一座磨坊挡住了。皇帝大为扫兴。这座磨坊“有碍观瞻”。他派人与磨坊主去协商,打算买下这座磨坊,以便拆除。

不想,磨坊主坚决不卖,理由很简单: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来的,不能败在我手里无论多少钱都不卖!皇帝大怒,派出卫队,强行将磨房拆了。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让人惊讶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败诉。

并判决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这座磨坊,并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皇帝服从地执行了法院的判决,重建了这座磨坊。数十年后,威廉一世与磨坊主都相继去世。磨坊主的儿子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他写信给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自愿将磨坊出卖给他。

威廉二世接到这封信后,感慨万千。他认为磨坊之事关系到国家的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形象。它是一座丰碑,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应当永远保留。便亲笔回信,劝其保留这座磨坊,以传子孙。并赠给了他6000马克,以偿还其所欠债务。

小磨坊主收到回信后,十分感动。决定不再出售这座磨坊,以铭记这段往事。正如十八世纪中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所说:“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

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但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3、《机会人人平等》

2011年8月我到五台山游访,五台山塔院寺有一个文殊发塔,这塔有一段来历:传说在北魏年间,大孚灵鹫寺每年三月庙会,设“无遮斋 ”,不分僧俗,不别贵贱,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赴斋者,都给饱餐一顿。

有一次庙会中,一个衣着破烂的女人,怀抱一婴,携带一孩,身后还跟着一条狗,入寺以领斋饭,她身无分文,便剪下头发以作为施舍。

僧人给了她3份斋饭,她说:“吾犬亦当得食。”僧人勉强又给了她一份。这位女子又说:“我腹中有子,仍须分食。”僧人愤怒地说:“你求斋食无厌,腹中之子还没出生就要分食,你真是贪婪啊!”

女子被僧人呵斥,跃身腾空,显现文殊菩萨相,犬变成绿毛狮子,婴儿和小孩变成二天童子,文殊菩萨于云光缥缈处吟偈道:“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僧爱何?”

此时,寺院内外上千信众赶紧向天礼拜:“大圣,愿示平等法门,我等奉行。”空中吟偈道:“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后来寺庙僧人将贫妇舍下的头发当作舍利建塔埋藏。这就是流传的文殊赴斋施发的故事。

我想,“文殊施发”的故事说了一个道理,就是事物有一个整体全面的系统观,看问题要全面。我在新著的《八卦时空律》一书中指出,宇宙的“全息”思维、“唯象”思维,是一种朴素的自然思维。

这种思维在应用到现实工作、生活中,便是万事万物都存在联系,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要注重宏观性、横向联系性,以“举一反三”。“文殊”空中所吟偈,这是说天地虚空法度,万物无二无分别,众生是平等的,机会面前人人也是平等的,有别的只是人的内心和欲望。

这就是“平等法门”。近期,曾参加过我举办的武术健身培训的一个学员给我来信说:“我读了您的《大道行踪》一书,我的心豁然开朗,‘道’心更坚定了。去年我到过华山、三清山、武汉长春观等地学道。在新的一年将更好地实修、求证。”

我回复说:“‘道’需要靠悟。昔日我在武当山一个山洞和树洞中悟道,感悟到我是太极,太极是我,我就是‘道’,‘道’就是我。道是天性、本性、本源,是天地之始终。万物万事皆是道的化身,皆可感悟教化众生。

道无处不在,其实在你心中,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幸福快乐之中。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则道成矣!”天地虚空法度,万物无二无分别,这就是大道。

4、《差异与平等》

我画的是一个天平,但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某件物体与另一件物体间的平衡,而是对应于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公平与平等。

图画的最底是一条直线,可以无限延长,连接一切的一切。象征着包罗万象的人类社会大千世界。大三角是“称座”,一个等边三角形,无论从左右上下看,它都是一样的,象征人天生是平等的。

这幅图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第二条直线(称盘)上左边的三角和右边的圆,它们是不同的,但是平等的。象征着人与人的差异和平等。最后,“称盘”上中间那个圆象征的是一种力量,当天平倾斜时,它就会对弱者施加压力,最终把弱者挤出局外。

这是一种中性的力量,它会使地位高的人再上一步,使已经失败的人再受一次沉重的打击。通过这幅图,我想要表达我的呼唤,那就是:社会应当赋予人们一种权利,共同的权利,那就是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权利.允许人们不同,但绝不能没有平等!

5、《平等》

不久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偕夫人来到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依然我行我素,该晒太的晒太阳,该谈恋爱的谈恋爱,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当一回事,因为众生平等。

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唯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关门休假去了。不过,老板仍然很礼貌地在酒吧门口留下一张字条:“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很抱歉,现在我们在放假,假期结束后我们会回来的。很抱歉!”

人的一生要面对许多人,要经历许多事,但无论如何都要活得自由而高贵。其实这也不难,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变得气宇轩昂,即高贵。

四、关于中国古代追求正义平等的人物及故事?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孟子;“牧羊十九载,茹毛饮血不变节”的苏武;“义薄云天,千里走单骑”的关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元景皓;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铁骨铮铮,正气浩然”的文天祥;“一颗赤心,精忠报国”的岳飞;“两袖清风,留下清白”的于谦……还有我们当代“见义勇为,勇斗歹徒”的徐洪刚;“惩恶扬善,执政为民”的任长霞;“历经千劫,坚持正义,控诉日军侵华罪行”的王选等等。

感受: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组成了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与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因此,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有序,人们的合法权益和自由才能得到充分保障,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社会才会美好和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增强规则意识

五、平等的古代说法?

古代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说法。

在古代社会,社会阶层分明,往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与收入来源直接相连。

根据家庭背景、出身地区等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机会也往往存在不平等现象。

况且,古代社会思想观念普遍保守,被奉为至高无上的君主、宗教神明等虚构物也往往注定了平民不可能达到精神上的平等。

不过古代社会也倡导着一些等价观念,比如“天下为公”、“家和万事兴”等等,尽管它们不是直接的平等说法,也体现了一种追求平等的思想。

 随着时代进步,人类逐渐意识到平等的重要性,形“平等”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价值。

在现代,平等被写入到了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之中,人们在追求平等问题上也取得了很多进步,但是是否真正实现了平等依然需要不断的努力。

六、关于康乃馨的古代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则有许多关于康乃馨的传说,相传西腊有一位以编织花冠维生的少女,手艺精巧,深受画家、诗人的欣赏,却因为生意兴隆,招来同业的妒忌,终致被暗杀。太阳神阿波罗为了纪念这位少女,将她变成秀丽的康乃馨,因此在希腊,有人称康乃馨为花冠,王冠,推崇其神圣的地位。

在法国,则传说康乃馨是女神戴安娜害怕被一位英俊潇洒的牧羊童诱惑,而将他的眼睛挖出来丢到地上变成的,所以法国人将康乃馨称为Qeillet,亦即「小眼睛」之意。亦有传说康乃馨是来自情人墓地的花,多做为葬仪的供花。此外又说基督诞生时,这花才从地下长了出来,所以是喜庆之花。无论如何,一年之中,无论喜庆哀乐都有它的芳容出现,尤其母亲节时更少不了它。

花型秀丽的康乃馨,花瓣呈现不同变化,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有特殊的美丽,像是一位温柔的女子,有着女性敦厚的美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因此康乃馨除了为母亲花的伟大象征,更是所有女性的神圣之花,美好典雅的模范。

七、关于湖南的古代故事?

古代的湖南是楚,唯楚有才就是说湖南出才子。

春秋五霸就有楚国的楚庄王,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在湖南建长沙郡,湖南省的雏行初现。

后经过汉及唐宋元明清王朝的交替,在统治者的改革下,湖南省的面积及管理有小幅度的变动,至新中国成立,湖南省最终成了今天的模样。

八、关于古代服饰的故事?

传说衣服的发明:传说是黄帝的妻子嫘祖,有一天黄帝看到一位少女穿着金色彩衣,地上还有一堆蚕茧。黄帝心想人们一年四季都是衣不蔽体,夏披树叶,冬穿兽皮,所以感觉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并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就是后来被人们称的嫘祖。

后来她向百官、百姓传授这种技术,让人们穿衣御寒。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 2 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

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

史载,元代黄道婆发明了弹花、纺棉、织布的机具及其技术。黄道婆是元代棉纺织革新家。

又称黄婆。生卒年不详。

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人。元贞年间,她将在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

在织造方面,她用错纱、配色、综线、花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总结,衣服就是这样的发明的。

九、古代关于使命的故事?

1、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2、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国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以毁玉要挟秦昭王,无奈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又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3、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3、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用绳子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4、班超出使西域

汉明帝初期,在西域北匈奴一家独大控制了西域各国,多次胁迫西域各国一同出兵进攻东汉边境,掠夺东汉的河西等地区。于是在公元七三年时,班超弃笔投戎,跟随窦固等人征讨匈奴。

班超等人首先抵达姗姗,利用他出色的口才说服下属攻击被北匈奴袭击并成功杀死他们的北熊的使者。后来,他们恳求善国之王回到东汉,成功说服姗姗国王同意。回到法庭,送他的儿子作为服务员到东汉。

这一次西域之行,班超等人到达了于阗国,成功镇压安抚了于阗国,使得于阗国归属于朝廷,并且也使西域其他国家同意归顺东汉,至此,时隔五十六年,西域与中原的关系得以重新恢复。直至公元一零二年,班超才重返洛阳。

5、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来到了大宛国,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十、关于云的古代故事?

白族古老的信仰中,云是创世神出世前就有的一种天象,说天上一颗太阳落入大海,把海水煮沸,惊醒海底巨龙,吞下了太阳,巨龙被烧得翻滚,太阳变成大肉团从龙腮出来,在山上撞出无数肉片、肉末、肉丝,到处飘飞,化成了云朵。

肉核分裂,左边化做女人,右边化做男人,这就是人祖劳泰和劳谷。

他们一胎生下十女十男,互配夫妻,大女儿名叫红云,白语称为“雌吾”,大儿子名叫大山,白语称为“岛锁”,结成夫妻。以下花蕾和雄鹰,星星和大海,桂花和风,黑雀和白雀,黄龙和金鸡,山泉和巨石,青冈树和黑虎,雷和弓弩,闪电和心肝,都结成夫妻。

这些都成了白族祟拜的本主神。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