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瑜故事简短概括?
公元208年,曹操打败了刘备,获取了荆州,曹操借此机会,想要对付东吴。
当时,孙权门下张昭等人主张求和,周瑜劝说孙权和曹操对抗。周瑜给孙权分析完局势后,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共同对付曹操。一次,曹操想利用蔡瑁和张允为水军将领夺取荆州,曹操手下一谋士蒋干自告奋勇对曹操说,自己愿意前去充当说客说服周瑜降服。不料,曹操反而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将二位深知水战的将领杀害了。
周瑜决定使用火攻,但是曹军将战船都连起来了,为了使东吴的火船更接近曹军,黄盖和周瑜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周瑜和大将正在讨论军事时,黄盖假装不同意周瑜的观点,甚至蔑视周瑜。周瑜非常生气,便下令处死黄盖,周瑜这一举动吓坏了军中的将领。他们以黄盖是有功的老臣劝说周瑜,让周瑜不要斩杀黄盖。于是,周瑜便让士兵对黄盖施行笞刑,黄盖受刑后,整日卧床不起。
这一幕恰好被蔡中和蔡和看见了,随后,阚泽给黄盖诈降书中又被俩人看见。他们便将这一假消息传给了曹操,曹操没有丝毫怀疑。随后,黄盖带兵前来时,曹操没有没有任何预料。黄盖在曹营中成为东吴的间谍,实时汇报曹军情况,以至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
二、陕西肉夹馍历史故事简短概括
陕西肉夹馍是中国西北地区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美食。它既是陕西省的代表性特色小吃,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肉夹馍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吸引着无数食客的胃。
肉夹馍起源
肉夹馍起源于中国陕西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据传,肉夹馍最早是一种供给军队的口粮。当时的陕西地区多风沙,环境恶劣,所以人们为了方便携带,将烤制好的肉夹在发面馍里,成为了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肉夹馍逐渐走出军营,进入民间。人们发现肉夹馍不仅方便携带,而且味道鲜美,深受大众喜爱。于是,肉夹馍开始流传开来,并成为了陕西地区的特色美食。
肉夹馍制作
肉夹馍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但却要求烹饪者有着高超的技艺。首先,选择上等的面粉,加入水和酵母,揉搓成面团,发酵后成为发面。接下来,将肉块切成薄片,用特制的调料腌制入味,并用传统的炉子烤制出香喷喷的烤肉。
当面团发酵好后,将其擀成馍皮,放入炉子里烘烤至金黄酥脆。然后,将烤好的肉片夹在馍皮中间,加入葱花、香菜等辅料,并根据个人口味添加不同的调料。最后,再将整个肉夹馍加热至温热即可食用。
肉夹馍的口味
肉夹馍的特点是外酥里嫩,肉香四溢。面皮烘烤后酥脆香甜,与肉片的咸香味道形成了完美的结合。烤肉片口感鲜嫩多汁,肥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肉夹馍还有多种不同口味的变化,比如羊肉夹馍、牛肉夹馍、鸡肉夹馍等。不同肉类的搭配可以让肉夹馍拥有不同的风味,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肉夹馍的魅力
肉夹馍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份传承和记忆。人们通过肉夹馍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小吃,不仅可以品味美食的美味,还能感受到陕西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肉夹馍是陕西省的骄傲之一,也是陕西人民的饮食文化象征。每一口肉夹馍都蕴含着历史的积淀和经验的传承,令人无比敬畏。无论是喜欢吃肉夹馍的人,还是制作肉夹馍的烹饪者,都能够从中感受到陕西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执着。
肉夹馍的文化价值
肉夹馍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体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它代表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独特口味和风格,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珍贵遗产。
肉夹馍的历史故事是陕西人民的骄傲,也是陕西省生活方式的缩影。通过肉夹馍这道美食,我们可以了解到陕西人民对饮食搭配的独到见解,对烹饪工艺的精益求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可以说,肉夹馍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滋养着人们的身体,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智慧和文化血脉。
三、儿童历史故事概括?
吴下阿蒙的故事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
“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
“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
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周瑜去世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大都督。这位鲁肃是吴国一位名士,学问渊博,读书破万卷。他与吕蒙都在周瑜手下做过事,常戏谑吕蒙,“吴下阿蒙”就是由他叫出名的。
一次,鲁肃到吕蒙的驻军去巡视。空闲时,吕蒙主动与他谈起学问来,鲁肃大感意外。开初,吕蒙是以请教者的身份与鲁肃交谈;不一会,吕蒙提了几个问题,鲁肃都答不上来;后来,鲁肃只有听吕蒙一个人讲的份了。”
听完吕蒙高谈阔论,引经据典,鲁肃十分惊叹地说:“想不到你这位昔日阿蒙,今日竟学富五车了!本人敬服万分!”
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替了他的职务,深受孙权的器重。
东吴自立国后,一直想夺回关羽镇守的荆州,但一直没有成功。而荆州一日不夺回,就对东吴有一天威胁。
吕蒙当上统帅后,一面采取各种军事步骤,一面联合魏国,终于使一代名将关羽败走麦城,夺回了荆州。
四、李白历史故事概括?
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2、铁杆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3、李白下馆子
李白的酒品不太好,或者说太不好。他若是喝醉,连皇上都敢惹。唐代的量酒单位是小斗,一斗约合2000毫升。李白的酒量,也就那么回事儿,半打下去就开始说胡话了。那么这一斗酒值多少钱呢?李白自己的诗说:“金樽美酒斗十千。” 一斗是十贯,可真够贵的。
开元二十八年,两京的一斛米才两百多文钱;天宝二年,市面上一匹突厥敦马是9550文。也就李白这种人能喝得起,一斗酒能换来一百篇诗,把诗折成稿费差不多能把酒钱折完。但以长安之富庶,货产之丰富,李白下的这个馆子,即使不到一斗酒十千,相信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
五、赤壁偷光故事简短概括?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扩展资料:
汉代名相匡衡,精通经史子集,博学多才,忠君爱民,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幼年凿壁输光,青年勤奋用工读书的事传为千古佳话,也是常川语“借光”一词的来源。
据说匡衡家住邹县境内的阳下村,后来迁居匪庄。幼年家贫,没有钱买灯油看书。邻居家常常点着灯纺织到深夜。
匡衡于是请求杨母同意,在自家墙上开了一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后来听说邻村有一姓文的财主藏书甚丰,他就到文府帮佣,与文家讲好,不讨报酬,只求能够阅览藏书。
他一面佣工,一面读书,学习十分刻苦,终成大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德高望众,被乡里举为孝廉,荐到朝庭做官,功绩卓著,晋升为汉朝右丞相的高位。
六、连城的故事概括简短?
云南晋宁人乔生为人讲义气,才华出众。一个姓史的举人为自己的女儿选女婿。乔生虽然很穷,但很有才华,得到了史举人的女儿连城的欣赏。
连城被迫与一盐商之子订婚,但不久得了怪病,要成年男子的胸肉做配药才可以治疗,并答应谁愿意就把连城嫁给他为妻。于是乔生毫不犹豫地来到史家掏刀割掉自己胸口的肉。 但连城的病好后,史举人食了言,没有把连城嫁给乔生。没过几个月连城竟死了。乔生前去吊唁,也悲痛过度而死。在阴间,两人重逢。乔生在朋友的帮助下和连城双双还魂。 哪知盐商贿赂贪官,把复生的连城判给了他家。连城在盐商家不吃不喝,并要上吊,盐商没有办法,只好放连城回家。最后,乔生和连城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七、年的故事简短概括?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八、鲁班的故事简短概括?
鲁班是木匠出身,从前都是班门弄斧,一日上山砍树,无意中被草叶子刮了手,于是在草叶子上找到了灵感,造出来了锯子,从此以后工作中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张良的故事简短概括?
张良刺秦的故事
张良当时出生在韩国,祖辈都是韩国朝廷上的官员。然而韩国被秦始皇灭掉了。这个时候张良还只是一个少年,但他心中已经种下了复仇的种子,因为自己的国家破灭了,这一切都归结于秦始皇,所以他就有了要刺杀秦始皇的想法。
张良在学礼的时候,遇到了沧海,他们很谈得来,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刺杀秦始皇,于是他们便开始制定方案,希望能刺杀成功。在有了初步想法之后,紧接着他们就开始打听秦始皇出行时的阵仗是怎样的,最后知道了秦始皇所坐的马车是由六匹马拉的,所以他们将刺杀的目标定位为由六匹马拉着的马车。
之后他们又得到了秦始皇何时出游的消息,张良便提前做好埋伏,他选择了一个很合适的地点。在所有准备就绪后,张良和同伴就等着秦始皇的马车到来,可是张良刺秦行动并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在狙击的时候并没有成功射中秦始皇的马车,而是射中了秦始皇伪装的马车,因为秦始皇也害怕自己的马车被刺客注意到,所以准备了多辆由六匹马拉的马车,不巧的是张良射中了其他马车。
张良刺秦失败后,知道消息的秦始皇十分生气,便下令要抓捕刺客。幸运的是,即便秦始皇下令在全国抓捕刺客,也没有抓到张良,张良幸运的逃过了秦始皇军队的抓捕,并在后期有了一番大作为。
张良取履的故事
年轻的张良有一次走在路上,偶遇一个老人,看到悠闲的张良后,老人突然用力的蹬掉了自己的鞋子,神情傲慢的对着张良说,“小子,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内心十分生气,但是看到对方是老人,所以心中怜惜,于是十分乖巧地去捡了鞋子。捡回后,张良将鞋子放到老人面前,老人很不客气地说:“帮我穿上。”张良就依言跪在地上帮老人把鞋子穿上了。老人对张良的行为很满意,哈哈大笑,说张良是可塑之才。随即离开,留下了惊讶的张良留在原地,老人走了一公里左右后又返回,要求张良五天之后的拂晓十分,来桥上等他。张良答应了。
五天后,张良天亮之后来桥这里,那时老人早就到了,老人十分生气,说张良比老人还来得晚,让老人等,不礼貌,让张良五天后再来一次。五天后,张良更早的来到桥上,没想到老人还是比他早,老人很生气,让张良五天后再来。五天后,张良更早的来到桥上了,不一会儿,老人来了,看到张良很高兴,把《太公兵法》一书交给了他。这就是张良取履的故事,这个故事中最难就是张良心中的善,因为他的善良,张良收获了《太公兵法》一书,最后成为了著名的谋士。
张良
十、刮目相看故事简短概括?
刮目相看”说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将军吕蒙的故事,主要内容: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本来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人,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是个无用之才,吕蒙深受打击,开始发奋读书。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