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历史背景?

144 2023-11-08 20:41

一、追风筝的人历史背景?

追风筝的人这本小说的历史背景是1980年代的阿富汗。这个时期,阿富汗正在进行苏联入侵战争,政治环境异常动荡,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困难。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当时阿富汗的社会生态以及人民生活的困境和苦难。阿富汗不断的战争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们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境,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则在历史背景下展开了寻找父亲、寻求救赎和信仰的故事。

二、蝴蝶风筝故事?

有一只风筝高高的飘在天上,他看见陆地上的蝴蝶,便得意洋洋地对蝴蝶说:“嗨,你能相信我吗,我居然能飞的这么高,我的眼睛几乎都看不到你了,你看到我高高飞在你上面,肯定很羡慕,很妒忌吧?”

胡蝶并没有感到羞愧,反而轻蔑地说:“什么?妒忌?那倒没有,我倒是觉得你很没有自知之明呢。虽然你飞得很高,但是你并不白由,因为始终有一根线在人家的手里,人家想让你飞到哪里都要飞到哪。我呢?我承认我的确飞得不高,而我却用了自由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

三、风筝与风筝线的故事?

风筝和风筝线的故事

风筝说被线牵制着,没有自由、受线的束缚,渴望着更多

线说,我也不想这样牵制、束缚着风筝,可我不能放手啊!

风筝低了、飞偏了、离远了,我需拉一拉·····

一天,风筝对线说:“线,这些年来,我很感激你对我的关怀与爱护,可··线,你知道吗?我需要飞的更高,需要更大的飞翔空间,我需要自己的自由···”

线:“风筝·······”

风筝打住了线要说的话,它知道线要说的是什么,知道线在想什么,风筝与线之间彼此太了解了,它不让线继续说下去“线,我知道你爱我,关心我,如果你真的在乎我、爱我,你能不能为我做最后一件事·······请放手!好吗?”

线:“·······”

线其实自己很清楚,这些年来,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风筝、保护着风筝,风筝唯一不知道的是,线为了能让风筝飞的更高、能有更舒坦的飞翔空间,原本一条完整的线,如今的线接了又接已经遍体鳞伤!也知道现在的放手,注定了再也不能回来的结果,爱与不爱、放与不放?线的心里痛苦着、矛盾着!线的心里在想,风筝也许是任性、也许认为这是一种被牵制、束缚的生活

线做出两个决定,一个是让风筝感觉到线放手的决定,一个是线自己心里的决定,线,放松了,放的很松、很松,他要让风筝感觉到真正放手的程度·····风筝离开线的束缚飞了,随着风自由飞着,在风筝的心里,这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它相信没有线能飞的更高、更远!在一阵风吹过来,风筝做到了,飞的更高、更远。看到从未看到过的景色,遇到从没遇到的事物,它对这一切都感觉到无比的新鲜,从来没有过的自由,风筝决定要让自己飞的更高······还没等到风筝真正达到自己的需要,无情的狂风、无情的暴雨来了,狂风把它吹向一个未知的方向,暴雨无情击打着那瘦小的身躯,风筝继续努力挣扎着,试着躲开狂风的袭击、暴雨的击打·····努力着、努力着

当风筝感到无助时,它隐隐约约感觉到一些东西,它突然自己被一股力量,是那么的陌生又那么的熟悉,风筝低下头看······是的!是线!线正用他残缺不整的身体支撑着风筝,暴雨击打着线身体上的接口,狂风把线的接口几乎吹断,线没松开连接风筝的一头,线用所有的力量紧紧系着风筝,它知道,现在的风筝需要它。风筝也知道需要线的力量,知道此时离开线的结果,风筝心情如五味杂瓶,想想自己当初的无知,想想当初离开线的决心······风筝再一次想挣扎线,线感觉到风筝的挣扎,现在的线更毫不犹豫了,用尽所有的力量,把风筝拉回不在遭受狂风、暴雨的无情的港湾。

四、风筝风筝的起源和关于风筝的故事.风筝的历史?

1.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最早是用来祭祀神明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活动。

2.关于风筝的故事有很多,最有名的是《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放风筝”,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3.风筝的历史悠久,它的演变过程也非常复杂,从古代的祭祀到现在的娱乐,风筝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神奇风筝的故事?

神奇的风筝的故事

有个神奇的风筝,它有个远大的理想,就是要飞到比白云高的地方去。

于是,它把自己的理想告诉了一个花蝴蝶风筝,花蝴蝶

风筝很不屑地说道:“别妄想,你还是乖乖的做小孩子们的

玩具吧!”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风筝并不气馁,它开始试飞了,第一次飞起来跌下,第

二次飞起来跌下,第三次飞起来又跌下,第四次它终于飞起

来了。但是,当它把这个理想告诉小鸟后,小鸟说:“呸!

怎么可能飞到白云上?你就妄想吧!”说完小鸟飞走了。

风筝仍然不气馁,仍然向上飞,可是却没有把握好方向

一下子卡到了树枝上,越挣脱却卡得越紧。这时,那只小鸟

飞回来了:“哈哈,还想飞到白云上方呢!都被卡在这了,

怎么飞到白云上方呢?”说完笑嘻嘻地飞走了。

后来,风筝被一个小男孩的爸爸挑了出来继续向上飞,

那只小鸟又飞了过来,看见风筝出来了,红着脸、低着头飞

过去了,好像是在自责自己刚才笑话了风筝。

三天过去了,近了近了,马上就到了,风筝累得筋疲力

尽,但它不放弃,继续尽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向上飞着。

果然一会儿就到达了白云上,白云姐姐说:“风筝妹妹,我

支持你,你坚持自己的理想,看你这满头大汗的,躺在我身

上睡一会吧!”

风筝躺了上去,白云姐姐的身上软软的柔柔的很舒服,

不久,便睡着了。

一天后风筝醒来,白云姐姐说:“给你一点地上都没有

的云朵小面包吧!

风筝拿着白云姐姐给的小面包,兴冲冲地回去了。

回来可比去快多了。

它把面包分给小鸟,小鸟羞红了脸;分给花蝴蝶风筝,

它也羞红了脸。

 

 

 

风筝觉得,只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成功。

六、小风筝的故事?

清晨,我一个人在公园里漫步。不远处,有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蹲在草地上。她用小手托着下巴,出神地望着天空,一个叔叔正在放风筝。

我不禁也抬头望去,只见半空中有一个小小的风筝在飞。在七彩般绚丽的童年生活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放风筝。和小伙伴一起来到一块空地上,你手里放的是热带鱼,我手里放的是红蜻蜓,还有孙悟空、小猪熊……各种各样的风筝在蓝天中飞舞,在白云中穿梭,似乎想与鸟儿们一起在阳光中结伴翱翔。

七、风筝故事梗概?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

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

“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

“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

  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让他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翔的风筝,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

八、追风筝的人故事?

1、时代背景:四十年前的阿富汗,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阿富汗君主制的终结、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当权、911事件等,因穆斯林文化冲突而战争不断。种族和种族的冲突,宗教和宗教的矛盾,文化和文化的融合,个人感情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2、书籍内容概述:

  《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主人公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 追风筝的人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3、作者简介: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九、费城历史背景故事?

费城历史背景

1790-1800年,在华盛顿建市前曾是美国的首都。费城是美国最具历史意义的城市,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774-1775年两次大陆会议在此召开,并通过《独立宣言》;1787年在此举行制宪会议,诞生了第一部联邦宪法。19世纪以来,铁路和港口发展很快,制造业兴起,1860年制造业产值曾占全国30%。现仍为美国主要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之一。1876年费城举办了世博会,以及美国独立100周年纪念展。1926年举办美国独立150周年博览会。1976年,费城也是美国举办独立200周年的活动城市之一。

从1854年起,费城市和费城县为两个并行的地方政府,而从1952年起,市县共有一个政府组织,但费城县仍属宾州州政府下一个独立的县。

2015年11月费城入列世界遗产城市,是第一个入列世界遗产城市的美国都市。

十、马岛历史背景故事?

    英阿两国对马岛主权的争议,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斗争。争议的焦点是,谁先发现和有效占领这些群岛。根据现有文字记载,英国“幸福号”船船长约翰·斯特朗于1690年发现两主岛之间的海峡,并以当时英国海军司库福克兰子爵的名字把它命名为“福克兰海峡”,而且首次登上该岛。后来,英国便称该群岛为“福克兰群岛”。

    十八世纪初,许多法国人陆续到过该岛,并将它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此名源于法国探险队在法国的起点港口圣马洛,后来的西班牙名称“马尔维纳斯群岛”亦出于此。

    1764年,法国航海家路易·安东·德布甘维尔海军上将率领的探险队,首次在东岛建立了一个定居地,称为路易斯港。

    1765年,以约翰·拜伦为首的英国探险队登上西岛,建立了名为埃格蒙特港的定居地,并升起英国国旗,声称该岛归属英王。

    1766年,在海上称霸的西班牙人插足马岛。他们宣称,按照1493年教皇划定的分界线,这些岛屿位于西班牙的管辖范围之内,理应归西班牙所有。同年10月3日,法国人以24,000英磅的代价把东岛卖给了西班牙。    

    1770年,西班牙军队以武力赶走了西岛的英国人。1771年,按西、英两国达成的协议,英国人回到了西岛,重新驻扎在埃格蒙特港,但西班牙声称保留其主权。1774年,英国以节省军费为理由,主动撤走了西岛驻军。   

    1806年,西班牙向拿破仑投降,英国乘机打击西班牙的势力,占领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但是,英国既未向马岛派遣驻军,也没有委任总督;观岛处于无政府状态达十多年之久。  

    181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地区人民起义,成立了拉普拉塔临时政府。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正式宣布独立,并声明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1820年11月,戴维·朱厄特海军上校在索莱达港把阿根廷国旗插在要塞顶上。并宣布行使从西班牙继承来的主权。自1823年起由巴勃罗·阿雷瓜蒂任总督。   

    1829年,英国致函阿外交部长,声明马岛归英所有。   

    1833年1月2日,英国由约翰·詹姆斯·翁斯洛舰长率领“史诗女神”号护卫舰开进东岛的索莱达港;第二天,升起英国国旗,宣布奉命行使英对马岛的主权。阿驻马岛的海军中校何塞·玛丽亚·皮内多总督及其50名士兵被迫撤回布宜诺艾利斯。此后,马岛长期为英所占,但阿根廷从未放弃其主权要求,多次对英的占领提出异议,至今已达一个半世纪。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5年(1831年—1836年)的环球旅行时,到过马岛。他是第一个到那块领地访问的名人,因此东岛有个“达尔文港”。  

    1948年,阿根廷和智利向马岛海域派驻海军,英国对此抗议。10年后,即1958年,这个问题提到联合国。  

    1964年,阿一名飞行员驾机到马岛着陆,升起了阿国旗。同年,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开始审议马岛问题。审议后,建议由特委会邀请两国政府举行谈判,以求和平解决争端。

    1965年,联大第一次审议马岛问题。阿强调马岛是西班牙殖民体系的天然组成部分,应根据反殖宣言中确认的领土完整原则将马岛归还阿。英则坚持其对马岛的主权,强调居民自决权。大会最后通过了敦促阿英立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问题的决议。从1966年—1976年间,多届联大都作出了类似的协议或决议。  

    1966年阿根廷18名青年劫持一架飞机在马岛着陆,要求归还马岛。1971年英阿签署协定,英同意逐步把岛上居民并入阿根廷,以解决岛民的身份证问题,使他们可以在阿各地通行和接受高等教育。1972年阿在离阿根廷港5公里处修建了机场,班机定期往来。

    70年代初,勘查表明在马岛南部海域可能有丰富的石油以及天然气和其他矿藏。1973年英阿谈判气氛急转直下。1978年,两国恢复谈判。

    1980年英外交官在美国与阿根廷代表谈判提出这样的设想:马岛主权移交给阿根廷,但要阿方把马岛长期租接给英国。阿对此表示反对。同年12月,英政府把这一方案提交议会讨论时,遭到一些人的竭力反对。于是,英政府表示,马岛居民对该群岛的归属问题应有最后决定权。

    英阿双方对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德韦奇也存在争议。

    据阿根迁资料,1756年6月29日,西班牙船“雄狮”号首次在南乔治亚群岛靠近。该船船长把他们登陆的那个岛命名为圣佩德罗岛。1775年,英国海员约翰·库克对该群岛进行勘测,并绘制了地图,把它命名为乔治三世群岛。南乔治亚群岛由此得名。1904年11月16日,一批阿根廷海员登上南乔治亚岛;1905年1月1日,他们在格里特维肯港设立了一个气象站。1908年7月4日,英国宣布,南纬50度以南、西径80度以东的广大区域,包括马岛、南乔治亚群岛、南桑德韦奇群岛、南设得兰群岛、阿根廷的圣克鲁斯省一部、智利南方各省、整个火地岛等,均为英国统治区。

    1928年,阿根廷首次通过外交途径提出收复南乔治亚群岛主权的要求。1950年,英国人在南乔治亚岛升起英国国旗,没收了阿方气象站的全部设备,并把这些设备送回布宜诺斯利斯。1969年,英国在岛上建立了南极观测站和鲸鱼加工厂。

    据有关资料介绍,最早到达南桑德韦奇群岛的是俄国人别林斯高晋,时间是1819年。1908年7月4日英国宣布该岛属英国统辖范围,但未派人进驻。1976年,阿海、空军向该岛的图勒岛(即南休利岛)共派出了约20名人员(含科研人员),建立了“科尔布塔·乌拉杰”科学站。

    1982年2月26日—27日,英阿又在纽约举行正式谈判,但毫无结果,双方关系趋于恶化。阿根廷出于内政、外交和经济上的需要,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彻底消除长期存在的殖民主义这一“毒瘤”,决定采取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其它形式”来结束英国殖民主义者对马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的武力统治,并在国内开始了积极的备战活动。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斯科蒂斯公司60人乘海军指挥的运输船,以拆除一个保加利亚人在南乔治亚群岛所建立的鲸鱼加工厂的陈旧设备为名,在南乔治亚群岛的利斯(又译“莱斯”)滩登陆,并插上阿国旗,两国关系旋即恶化。阿方决定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与政治形势,提前采取行动,收复马岛的主权,以此结束英军对马岛长期的武力占领。

    3月28日,阿方出兵,4月2日和3日先后在阿根廷港和南乔治亚岛登陆,马岛战争爆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