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人励志故事
文人励志故事:重拾梦想的旅程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然而,有时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会让我们迷失方向,放弃了我们最初的梦想。然而,即使经历了一段彷徨的岁月,我们仍有机会重新点燃心中的激情,继续追逐我们的理想。
这里有一个关于文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如何鼓舞和激励着我们。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李明的青年才俊。自小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然而,他的父母并不看好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认为这是一条不稳定且没有保障的道路。
为了让李明有一个稳定的职业,父母决定让他学习商科,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虽然李明对商科并不感兴趣,但他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还是选择了顺从。
李明进入大学后,他努力学习,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股不安和迷茫。每当他看到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他的心中就会涌起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他明白自己的真正梦想是写作,而不是经商。
时间一天天过去,大学即将毕业,李明面临着人生的抉择。他知道如果选择了经商,他可能会过上相对稳定但平淡无奇的生活。然而,如果选择了追逐自己的梦想,他将面临种种未知和困难。
在做出决定之前,李明决定和自己的父母坦诚相待。他告诉父母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梦想,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和支持他的选择。
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当李明坦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时,父母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他们虽然对李明经商的选择很满意,但他们也明白自己的儿子最真实的梦想是写作。
父母深知一个人只有实现内心最真实的梦想,才能过上真正幸福和满足的生活。于是,他们鼓励李明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给予他无尽的支持和祝福。
李明深感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决定放下自己对经商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追梦的艰辛和挑战
李明决心追寻自己的梦想,他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道路。
起初,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可和赞赏。许多出版社拒绝了他的作品,让他心灰意冷。然而,李明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他参加文学研讨会,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作家,从他们身上汲取了无尽的灵感和经验。他也不断阅读各类文学作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力。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有一家出版社看中了他的作品,愿意为他出版一本小说。这对李明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是他迈向成功的一大步。
重拾梦想的旅程
李明的第一本小说得到了一些好评和关注,但并没有引起太多轰动。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气馁,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追逐梦想的信念。
他用自己的笔触,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感染着读者的心灵。他的作品逐渐被更多人所认可和喜爱,销量也慢慢上升。
如今,李明已经成为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受到国际读者的热爱。他的文字才华也获得了文学界的认可,他荣获了多个文学奖项。
重拾梦想的旅程并不容易,但正是因为李明坚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他才能够成为现在的成功作家。
激励我们的启示
文人励志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追寻梦想的道路上的艰辛和困难,以及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无论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我们应该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追逐。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需要身边的人的支持和理解。父母、朋友和亲人的支持对我们追寻梦想至关重要。他们的理解和鼓励会让我们更坚定地走向成功。
重拾梦想的旅程可能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但只有一直前行,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让我们用李明的故事来激励和鼓舞自己,勇敢地追逐属于我们自己的梦想。
请注意,这里为了代码封装在三引号内(即上文的双倍外层的反引号)使用了代码,这样在回复出现的时候可以正确显示HTML格式。二、古代文人保国故事?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最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三、中秋故事?
我讲一个中秋吃月饼的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四、古代文人淡泊名利故事?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以文学为志向,淡泊名利,这在他的诗文中多有体现。以下是他淡泊名利的几个事例:
1. 陶渊明在担任太守期间,曾经要求朝廷将自己调往故乡。当朝廷问他是否想转到更高的职位时,他回答:“若在五侯之上,便难以自得。此外,尚有母在,何忍携老去远?”可见,他选择放弃更高的职位,回到故乡,陪伴母亲度过晚年。
2.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一群人离开繁华喧嚣的城市,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山中生活。这表明他的拒绝名利,选择自己安静的生活方式。
3. 陶渊明在他的诗中,也反复强调了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例如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觉我如同丧考妣。家书两行泪,行路无草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看到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淡泊名利,追求田园生活。
五、古代乐观旷达的文人故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从他的诗词中都能看出他的从乐观
六、宋朝文人赞颂李清照的故事
宋代文人对李清照就已经拳拳服膺。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王灼说:“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釆第一。”
(《碧鸡漫志》卷二)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更是倾倒于她的卓越才华。
沈去矜在诗论中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将李清照与后主李煜、诗人李白相提并论,推崇至极,无以复加。
七、中秋节名言警句,现代文人?
1、我们都是一块拼图,而主题则是团圆,而我们所拼成的圆图名为——家庭。
2、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令人感慨的季节;那丰硕的果实,每一个都满载着劳动者辛勤的'汗水;那随风轻舞的枫叶呀,每一片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绝唱;风轻拂,星低诉,举杯邀明月,遥寄相思赠嫦娥。
3、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4、品香甜的月饼,聊琐碎的家常。望皎洁的明月,这便是中秋。
5、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6、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愿今日千里共婵娟。
7、神州奋起,国家繁荣,山河壮丽,风调雨顺,江山不老,祖国常春!此国庆佳节,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也愿健康快乐伴你一生。
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9、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1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12、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3、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5、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半人间,家家团圆。
八、中秋故事传递中秋情?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九、中秋节都有哪些故事?
中秋这玩意,最开始不是公众节日,源自春秋时期祭祀、礼法。
隋末唐初,军粮种类不多,方便携带的很少。唐军裴寂在八月十五这天,以圆月为构思发明了月饼,解决了随军军粮问题,作用相当显赫。
估计当年那些军人要吃吐了吧...
而赏月这习俗春秋就有,但不流行,唐玄宗李隆基起了绝大的促进作用。
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这个佳话故事越传越美好,民间自此盛行过中秋节。
到了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古人把月饼玩出了很多花样,成了节令食品。
这时候的古人,有了拜月习俗:登楼或在院子里焚香拜月,男的希望早日中举,攀个高官贵门。女的许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这也有典故的...相传古代齐国无盐县丑女钟离春,幼年时曾虔诚拜月,立誓要嫁于王侯,她在四十岁时向齐宣王陈述了齐国的四大弊病,言辞中的才智令齐宣王大受震撼,钟春离虽然丑,但她后面表现出来了文能定国、武能安邦的牛x战斗力,最终她自荐枕席成为了齐国王后,帮齐宣王重振了朝纲。
于是有了一个千古传说:钟无艳。
古代才子佳人一听,牛x啊,于是加大了拜月力度。
说到最出名的传说,那还是嫦娥仙子,大家都知道我就不扯淡了。
《仙剑奇侠传》中曾出现过拜月教,是按少数民族风俗来虚构的,傣族就很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一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强敌,赢得了乡亲爱戴。后来他不幸战死,升上天空变成了月亮,继续散发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而唐嫣扮演的女娲后人,打扮偏苗族少女。苗族少女跟月亮有关的习俗是:“闹月”“跳月”“踩月亮”,是一种富含声乐对唱的情侣活动。
踩月亮就很有意思了,小伙子们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木叶。用优美动听的乐曲呼唤着寨内姑娘出来一起赏月,如果小伙子吹奏三遍之后,仍见不到姑娘的面,说明姑娘已有对象或不喜欢这位小伙子,就不必再吹了,再吹会被认为不礼貌。
这个风俗到了现代,清风明月就行,不必中秋。
到明清两朝,赏月活动盛行不衰。祭品果饼必须是圆的,其中西瓜和月饼是必备品。家境好的,会再摆上李子、苹果、红枣、葡萄,能多圆满一点是一点。还要给月神君留个席位,向月出方向供拜。
现在还留存着很多古迹:和珅故居“恭亲王府”中的“邀月台”、狮子峰上的“拜月坛”、关汉卿的“拜月亭”、攀枝花的“望月楼”等等名胜,这都是文人士大夫的遗情。
他们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还有挺多娱乐活动,大家都知道赏灯,猜灯谜。年轻人们看的不只是灯,而是才子佳人。中秋节也算是一次情人节,诞生了无数情侣,也有很多恋人借着中秋约会。在野史里面,纪晓岚的一位小妾,就源自于猜灯谜。
说起纪晓岚,想起乾隆大帝。
他一生在避暑山庄度过了四十八个中秋节,祭月时贡品摆放了二十八种,其中有自来红小月饼,随行的嫔妃阿哥们,会被赏赐这种“古早网红”小月饼。乾隆爷还规定了中秋放假三天,原因是乾隆爷的生日在八月十三日,果真是举国同庆~
对于月亮,大家知道嫦娥,还知道个奇葩叫吴刚。他与中秋节也有点传说,有个成语叫吴刚伐桂。吴刚触犯天条后,被炎帝处罚在月宫不停的砍伐桂树,而这个山野樵夫拿桂花做出了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酿。
明清中秋节,文人士子几乎是必备一壶桂花美酒,赏花赏月中的赏花,就是指的桂花,南京的士子还会点上一道金陵美食:桂花鸭。
像中秋这种大节日,放天灯必不可少,纸张在古代还不算便宜,农家孩童会玩南瓜灯、柚子灯、橘子灯。
中秋的时候,宫廷吃的什么就比较阔绰了,明代皇宫中秋宴会少不了螃蟹,朱元璋爱吃这玩意,建过一个品蟹亭。朱隶上位后把国都搬到北京,疏通了京杭大运河,自此,江南各地的贡品螃蟹在应季之时川流不息。
皇族吃月饼那都是超大个的,按照皇族人口切分,寓意中秋团圆。有多大呢?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现代人的就更离谱了,爱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世上拜月的民族不少,中秋节这个固定日子已经在多国流传。
汉文化辐射下的日韩老挝等国,都有很浓厚的中秋气氛,甚至比我国大部分民众还讲究。
respect~
十、中秋都有哪些脑洞故事?
脑洞故事何其多,偏偏俗人我一个。以下故事纯属戏言虚构:
(一)
又是一年秋天,黄叶满地.......
我侧卧在一叶扁舟上,静悄悄的夜空下,明月如玉盘一样悬挂在头顶。有多久没回家了?呵,3年了吧,想了想不免自嘲一声。
我叫苏轼,苏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轼是“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的轼。
公元1076年的秋天,天气好像格外的凄冷,一口冷酒下肚我不由地感觉到了瑟瑟的寒意。虽说密州也算得上是个好地方,可是子由不在,又有何人能与我把酒问明月呢?无妨,只能吾自己作诗了,于是挥毫写下《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西沉,我渐渐陷入了沉睡之中......
感觉过了几个世纪,当我缓缓地睁开眼时,感觉自己被装在了一个盒子里,而且在移动当中。这是怎么回事?我吓出了一身冷汗。看了看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面前有一扇窗户,依稀有些亮光透进来。周围的气息则有些炎热,仿佛有暖风在我耳边吹过。
当我想用手擦擦额头的汗时,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居然失踪了,当我移动自己的身体时,才发现自己身上簌簌地掉落一地渣滓。天哪!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我居然成了一个月饼。
我不是在做梦吧?不是在睡觉吗?怎么吾就成这样了。
还没等我想明白呢,我感觉自己被放下了,外面好像有人在说话。我附耳过去,只听见:“这是我们鱼爪网中秋脑洞大赛的奖品,好好包装一下,话说回来,这次的月饼可真是不错。”什么鱼爪网?什么奖品?我脑子一阵懵。于是我大声朝外面喊着,“外面是何人?吾乃密州太守苏轼,快放我出去.......”但是我感觉自己喊破了喉咙,也没人动手放我出去。
这时只想到一个词——绝望。
我此刻才明白,从人到月饼,只有一步之遥。从生到死,也只有一步之遥。既然如此,前世种种,何必呢?
摇摇晃晃,感觉依稀过了三日,我从一个温暖的空间到了一个秋风凛冽的世界,原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正当我冻得瑟瑟发抖时,旁边一个熟悉的月饼脸让我着实欣喜。我去,这不是子由吗?他怎么也成了月饼了?一看到我,子由的脸上乐开了花,开口道:“时至今日,没成想,我们真的成了难兄难弟。”他一边说,身上的面粉渣一个劲儿的往下掉,我一边落泪感伤,劝他保重自身,少说话。
依稀的月光从那扇窗户透过来,我和子由慢慢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那一刻终于来了,正当我们俩闭上眼准备受死时,我和子由都从窗口看见了苏小妹。
“小妹,是小妹”子由大叫着。小妹把我们拿出来,放在手上,眼看着我们即将魂飞魄散时,小妹说话了:“没想到吧,哥哥,没想到两个大文豪今天居然成了这般模样,你们说,我是把你们蒸了吃好呢?还是煮了吃好呢?”
我刚想说月饼好像可以直接吃,才想起自己的处境,觉得自己脑子秀逗了。小妹接着说:“传说中的苏东坡不是诗情洋溢吗?不是壮志难酬欲身先死吗?今天我就成全你们两个。”
这时,我才知道什么叫做粉身碎骨,想必子由可能也是跟我感同身受吧。
我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只是朦胧间睁开眼,还是深沉的夜空,还是孤寂的扁舟,原来刚刚只是一场梦啊~我不禁有些后怕,没想到,中秋竟然如此渡过。定是小妹平时太张牙舞爪了,“哎~这个母老虎”!
2019年的天空下,一位身着粉衣的女子,看着房间里,到处被哥哥弄的月饼馅儿,立马大喊着冲了出去“我要杀了你”!
ps:故事原创,纯属娱乐,文中要插入广告的来,我要收费的哈~~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