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与兴化的故事?

138 2024-04-24 06:06

一、郑板桥与兴化的故事?

康熙四十三年(1704),12岁的郑板桥随父亲郑立庵来到真州毛家桥,在父亲的塾馆中读书,度过一段快乐的少年时光。板桥后来回忆起在毛家桥读书的情景,显得十分愉悦:"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日在竹中闲步,潮去则湿泥。软沙,潮来则溶溶漾漾,水浅沙明,绿荫橙鲜可爱,时有鲦鱼数十头自池中溢出,游戏于竹根短草之间,与余乐也。”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康熙五十七年(1718),26岁的郑板桥和书童从兴化赶往真州。这次不是去毛家桥,而是去一个叫江村的地方设塾教书。板桥吟诗一首曰:“童仆飘零不可寻,客途长伴一张琴。五更上马披风露,晓月随人出树林。麦秀带烟春郭迥

光隔岸大江深。劳劳天地成何事,扑碎鞭梢为板桥去真州江村设塾教书,有三个背景。第一,板桥23岁时已经结婚成家,父亲年龄大了,体弱多病,他必须找个正经工作,承担起养家糊

康 口的责任。第二,板桥24岁时考中了秀才,意味 书 

着他有了功名,也有了设塾教书的资格证书。第三,真州是板桥从小学习生活的地方,对当地的

风土人情比较熟悉。 桥 

江村位于真州新城都天庙东南面江一带,是

处私家园林。《仪征县续志》卷六《名迹志》

载,江村“在游击署前。里人张均阳筑。"康熙年 树 

林。间,当时的主人是徽商郑肇新,陆续建有13处景点。板桥来此教馆时,这处园林是否易主难有定

论。板桥的教馆是家塾性质,所教学生中许姓为

光 多,估计塾馆是许氏家族开办的。 68 鞭 

梢 行是怀着很大期望的,但理想很主满,现实很骨 板桥来真州教书可以说是子承父业,他对此行是怀着很大期望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 感。郑板桥在江村的日子并不好过,初出茅庐的 园 

林 他并不能引起主家的重视,因而待遇不高,薪资。 

微薄,生活十分清苦。板桥后来在《教馆诗》中

论。写道:“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

惰,功多子弟结怨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这首诗反映了板桥日常生活处于“半饥

光并不大方,所以心高气傲的板桥时刻感受着寄人半饱”的状态,主家即便不是刻薄之人,但肯定8

鞭 篱下的苦恼和无奈,这种囚徒般的生活,也使板 

桥心中郁郁不平。同时也反映了教与学的矛盾,课业教少了主人和家长嫌他偷懒,课业教多了学生又把他当作仇人。但从板桥另一首诗《村享

78

诸徒》中的“萧骚易惹穷途恨,放荡深惭学俸钱看,板桥在第二年的待遇似乎有了改善,"学奉钱”有了提高,以致于板桥自己反省时都深为惭愧,觉得对不起主家给的薪资。

三年的教馆生涯,虽然生活困顿,但板桥并

没有虚度光阴。他在教书之余,读书、习字、吟 的 

诗、作画,在艺术上大有收获。特别在画竹方

J

面,更是颇有心得:"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

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 板 

勃,遂有画意。”经过仔细观察,加上勤学苦练,在“纸窗粉壁”之外,又学到了新的画竹技巧,琢磨出了新的画竹规律,即:先有眼中之。

78 竹,后有胸中之竹,其后便有了手中之竹,达到 

了"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境界。

诸 名胜古迹,寄情于山水,提升了思想境界。 板桥在真州的第二个收获,是游历了真州的 

真州名胜众多,西胥浦河畔有伍子胥渡江, 100 

遗迹伍相祠和浣女祠,东门外水关边有祭祀文天

二、郑板桥写兴化的诗?

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

郑板桥(清)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三、淮剧郑板桥家住兴化唱词?

《郑板桥家住兴化》

阴房里唱着歌,郑板桥家住兴化。

西边山上拔笋苗,板桥大家吃着饭。

收取当家财富,庄稼如云覆盖早春色。

身体硬朗比大树,到处跑腿把事情瞧。

弟兄们跳脚舞,哥儿们歌唱得欢乐。

英雄志气气宏阔,家中人家兴旺和谐。

种植棉花红白熊,水田湿了苗根熟。

北面太行山,南边淮河水。

江苏东厢一带路,连接十里荷花池。

英雄不留传世令,但有淮剧把故事描。

郑板桥家住兴化,重九家庭甜梦起。

四、郑板桥故事?

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五、郑板桥的故事概括?

1、郑板桥小时候穷,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2、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3、他写的字自成一家,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

4、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

5、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因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6、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

7、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六、关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在潍县当知县时,经常微服私访,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

有一年秋天,他闲来无事微服赶集,在集头上发现一位老太太在卖扇子。当时天气已经凉爽,摊子前面无人问津。郑板桥走上前去,拿起一把扇子,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这个季节已经错过卖扇子的时候了,自然就无人买了。郑板桥就询问其老太来,知道其家境贫寒,没有办法才卖点东西,补贴家用。郑板桥觉得可怜,就想帮帮她。于是,就向别人借来笔墨等,接着就挥笔泼墨,将扇子上画上竹石花草等,并写上诗词落款,使扇面栩栩如生,相映成趣。周围的人争相购买,不多时就将老太的扇子抢购一空。

七、郑板桥的诚信故事?

他在卖画的厅堂里,大书一篇“笔榜小卷”,也可以说是他卖画的商业性广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五益语言也。”告示之末又附诗一首:“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幅长达百余字的“广告”,满纸言钱。不晓得的人还以为郑板桥是个贪利之人。谁知道他的苦衷?他是正面文章反面做,此广告借以讽刺两种人:一种是假名士,口中不言钱,心中想厚酬,索取重礼;另一种是打秋风,利用手中权势来强取豪夺。郑板桥看透人世,敢说真话,打破旧习礼仪,公开自己的想法,使那些伪君子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八、关于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为人疏宕洒脱早年家贫,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

后因帮助县民胜讼及办理赈济有惠政,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罢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他擅长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风格独特,被评论家称赞为「古秀独绝」。

能诗文,诗近香山、放翁,他的《悍吏》、《私刑恶》、》孤儿行》、《逃荒行》等作品,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所写《家书》和《道情》,自然坦率,为世所称。绘画方面,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

九、郑板桥的故事简写?

1、奉旨革职

郑板桥在当县官时,遇到了灾荒之年。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于是,雇一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去。

一日,见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要所有的民船回避。

郑板桥自言自语道:“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拿了一块绸绢,书写“奉旨革职”四个大字,也挂到桅杆上去。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虽不学无术,但仗着老子的势力,捞了个乌纱帽,这回正要到扬州上任去。

这时见一只小船的桅杆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人向他索字画。

郑板桥听说这个姚有财,除了吃喝嫖赌、欺压搜括百姓外,别的一窍不通,就很快书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2、个人润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

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

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十、郑板桥的故事简短?

郑板桥中年得中进士,任过知县。在遇到灾荒时,郑板桥都具实呈报,力请救济百姓。他还责令富户轮流舍粥供饥民糊口。他还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他刻了一方图章明志:“恨不得填满普天饥债”。因为帮助受灾贫民诉说及赈济而得罪上司,干脆辞官不做,应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下海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