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窥大的意思?

299 2024-04-14 17:24

一、以小窥大的意思?

意思

【释义】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故事】 商朝时期,箕(jī)子发现商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有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箕子说:“以小见大,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二、以大让小的故事?

有一个很生动的故事,说的是英格兰王室的查理三世与亨利伯爵决战时,由一个钉子而引发的蝴蝶效应。

决战当天查理三世让马夫去备战马,这时候铁匠正给马钉马掌,事出紧急,铁匠钉了三个掌后,发现没有钉第四个掌的钉子了,马夫催铁匠:“能不能快点、再快点。”

铁匠说:“我需要点儿时间砸出两个钉子。”马夫急切地说:“我说过已经不能等了,我听见军号声了,你能不能凑合点?”“我能把马掌钉上,但可能不够结实。”“能不能挂住?”马夫问。“应该能,但我没把握。”“好吧,就这样,我们都吃罪不起。”终于决战开始了,查理三世冲锋陷阵,勇不可挡,突然一个马掌掉了,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到马下。

主帅之意外顿时令军心大乱,亨利伯爵趁势大举反攻,不仅化险为夷,还转败为胜,得掌权柄。这一切当然还有其它因素使然,但最重要的因缘际会则始于一个钉子,正所谓: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个马掌;丢了一个马掌,跌倒一匹战马;跌倒一匹战马,俘虏一个国王;俘虏一个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失去一个国家。因小失大如厮者,确实令世人不胜唏嘘。

三、以大见小的故事?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箕子发现商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 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人生智慧:有时候,细微的东西往往反映事物的发展本质,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忽视不得的。

  在生活观念上,越是细微的追求,越是反映观念的本质。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慎重行事啊。不然,就会差之亳厘,失之千里。

四、大乔小乔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一对姐妹花,以美貌出名。大乔为孙策妻子,小乔为周瑜妻子。有诗句:江东有二乔,河北甄芙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激怒周瑜而谎称曹操在《铜雀赋》中有“揽二乔于东南兮”。苏轼在《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也提到了。

五、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

1、三尺巷的故事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善良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地点地。听说当年郭家街坊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没法解开直至上了公堂。

当地官害怕两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所以两家持续争论。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票郭朴,郭朴马上回书一封。

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翻开信件时,不想上面居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家人理解道理后马上中止了诉讼而且甘心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过后也非常悔恨自己最初的行为,他们也立行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地点的当地居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2、楚惠王恩及厨师

楚惠王一次在吃凉酸菜时发现有水蛭,于是就把水蛭吞食了,之后腹部得病不能吃东西。令尹问楚惠王是如何得此病的。楚惠王回答说:“我吃凉酸菜发现有水蛭,想如果责备厨师而不治他们的罪呢?这是破坏法令而使自己威严建立不起来的做法,我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怕百姓知道。

要责备并给予他们惩罚,那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该处死,心又不忍。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见,于是就吞食了。”令尹离开自己的座位再次叩拜并恭贺说:“我听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君王具有仁德,靠天的帮助,病不会造成伤害。”

当天晚上,楚惠王去厕所方便时排出了水蛭,同时患有多年的心腹积块的病也全都痊愈了。

3、张良拾鞋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

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

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

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六、以小欺大的寓言故事?

从前老虎听说猫很会扑老鼠,便去拜猫为师学习武艺。

  猫知道老虎很坏。山上的动物不分好坏老虎碰见了都捉来吃。但猫想:老虎是猛兽,自己是得罪不起的,并且做老虎的师父,哈!山中我的地位最高了。猫于是就答应了老虎。

  猫又想:我可不能把绝招都传给它,还得留一手。所以老虎只学会了扑滚抓咬,以及各种寻猎追踪术,就没学会爬树(猫是会爬树的)。老虎也不计较,它认为学了爬树也无多大用处,又不上树摘果子吃;况且自己那么重的身体,压断了树枝掉下来会摔死的,所以不学为好。

  老虎学成之后,更是凶猛无比了。豹子野猪都怕了它。它要山中百兽封它为王,并每日献上珍贵小动物为食。无奈众兽只好照办了。

  猫呢,自以为得意,逢人便讲:“我是老虎的师父!”百兽知道后就来请猫去整治它的坏徒弟,不让老虎再为非作歹。猫趾高气昂地去了。

  可是老虎见了猫只轻轻地叫了声“师父”,连礼都不行了。猫叱喝老虎跪下,老虎瞪瞪眼不理它。它真的生气了,便开始数落教训起老虎来,说老虎不该为非作歹,心肠狠毒,目无尊长,忘恩负义,没有良心……

  老虎突然发怒道:“说够了没有?”

  “哎呀呀!真是反了,你怎么能和你师父我这样说话?”猫也惊怒得直吹胡子瞪眼,却还作势一副“师尊”的样子。

  老虎二话没说就向猫猛扑过去,就像猫扑老鼠一样!幸好猫是“师父”懂路数,反从老虎跨下逃跑,迅速爬到了树上。老虎回过头,无可奈何地望着树上的猫。于是老虎又恨起猫没教它爬树来。

  猫抱住树干喘着粗气,还得意地说:“幸好还留了一手!”

  从此山中虎为王。猫偷偷地逃下山投靠了人类,并挑拨着人类对老虎进行大肆捕杀。

七、历史小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

八、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150?

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有很多,比如:

1. 孔子的以和为贵

孔子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因此,他提出“中庸”的观点,强调“和”的重要性。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以诚信、忠诚、尊重、宽容为基础,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2. 孟子的以和为贵

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不衰,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国内的团结。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以仁爱、正义、忠诚为基础,这样才能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3. 明朝的以和为贵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保持国内的稳定,提出了“以和为贵”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保持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他提倡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清朝的以和为贵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提出了“以和为贵”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不衰,必须保持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并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以上就是一些以和为贵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九、以死明鉴的历史故事?

谭嗣同慷慨赴死就是为了已死明鉴。

谭嗣同外表文质彬彬,思想却开放,虽自幼饱读圣言诗书,却不受八股文章熏陶,反封建,富正义感,不平则鸣,有理想及抱负。戊戌变法失败,他本可以东渡日本,但他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为成功之始,于是为唤起国人热血,慷慨赴死。

十、以礼祭祖的历史故事?

在唐代时,寒食扫墓、祭祖原是帝王公卿的吉礼之一。这些帝王公卿的吉礼,对一般老百姓来说是不得采用的,但是老百姓仿效帝王公卿家的礼制作法,在寒食节上坟祭扫,相传成俗。

在开元二十年,唐玄宗有感“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

于是下诏允许民间于寒食节上墓拜扫,让后代子孙们能够展现对祖先的孝思。

从唐玄宗一朝开始,寒食上墓拜扫才成为民间的常式五礼之一,民俗有了礼制的支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