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及寓意? 名言名句及出处?

182 2024-09-06 22:36

一、成语故事及寓意?

没有成语故事及寓意,只有揠苗助长的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二、名言名句及出处?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2、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

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8、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9、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10、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三、小康出处及含义?

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四、写作手法及出处?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例:《白杨礼赞》

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不缺少温和而又坚强挺拔的内在风格不但“象征了北方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例:《海燕》

以海燕的高大形象与海鸭、海鸥、企鹅的卑怯形象作对比,突出海燕勇猛、敢于斗争的鲜明特征。

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例:《白杨礼赞》

开头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的雄壮,衬托出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高大形象。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淋漓尽致的描摹百草园声色趣俱全的景观和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场景,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和不满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例:《白杨礼赞》

以白杨树比喻北方军民,以白杨树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力争上游的特点比喻北方军民为我国的解放事业而抗争、战斗的顽强精神。

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

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例:《白杨礼赞》

先说白杨树不是“好女子”,而后称颂其是“伟丈夫”,更突出的强调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

五、琉璃含义及出处?

琉璃,相传为二千四百多年前战国时期越国范蠡为越王勾践督造王者之剑时被发现。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元气暗藏其间,既有王者之剑的霸气,又有水一般的柔和之感,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到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敬献给越王勾践。

越王感念其功,原物赐还,并命其为“蠡”。

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以自己命名的“蠡”打造成精美的定情物送于他一见钟情的西施。

不料就在这一年战事又起,越国大败,西施被迫去吴国和亲,临别时,西施将“蠡”送还给范蠡。

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 明朝以后“琉璃”改称“料器”。清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供奉内廷,称“宫料”、“御琉璃”。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冠。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突出古代皇宫贵族身份和地位,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

料器制作全靠人的经验和手艺,在喷灯的火焰中即兴加工,也被称为“火中的雕塑”。

透过细腻贤熟的手工技艺,再加入创作者的巧思设计,传达中国深遂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琉璃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而纯手工的制作工艺也使其作出的作品,具有独一性,更加造就了它的珍贵。

而高难度的手工制作,也让这种工艺品日渐稀少。

六、高考语文常见成语故事及其出处?

【成语】: 明日黄花

【拼音】: míng rì huáng huā

【解释】: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出处】: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举例造句】: 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

【拼音代码】: mrhh

【灯谜】: 重阳后的菊花

【用法】: 作宾语;比喻迟暮不遇

【英文】: outmoded

七、勤奋好学成语故事出处?

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出自《孟子》中的《离娄下》一章。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离娄的人因为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官员。离娄原本是一个凶狠的流氓,但是他听了孟子的教导,踏实用功,不断追求进步,最终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官员。这个故事通过离娄的励志故事,告诫人们要勤奋好学,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八、打成语故事及答案?

一个人把自己的耳朵捂上去,偷别人的铃铛,,答案是掩耳盗铃

九、数字成语故事及答案?

以下是我的回答,数字成语故事及答案:在古代,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王羲之。他非常喜欢数字,并经常在书法作品中融入数字元素。有一次,他在写“八”字时,因为太过着迷,不小心将两个“八”字重叠在一起了。他的朋友看到了,笑着说:“你写的两个‘八’字就像一只螃蟹一样。”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两个重叠的“八”字称为“蟹行”。答案:蟹行。

十、塞翁失马成语故事及道理?

塞翁失马,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这则成语意谓边塞一老翁丢了一匹马(塞翁:住在边界险要之处的老头儿),过了些日子,这匹马竟然带着一匹好马回来了;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却也许因此得到好处,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其结构为主谓式,可作单句中的宾语和复句中的分句,用于安慰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