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区别?

173 2024-05-07 15:38

一、农耕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区别?

所谓农耕文明,就是今天文明人所说的“城乡一体化”。自有农耕以来,一直是士、农、工、商不分离,所谓天人合一,应该指的是天与地,也是城与乡的关系。今天我们是以西方人的工业文明来解读中国农耕文明注定是无解,也一定是错误的。

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内容可分为农业科技、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

在中国农业文化发展的前两个时期,即原始农业文化和传统农业文化时期,可统称为农耕文化时期,或古代农业文化时期。

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的的,它决定着汉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着汉民族文化的自身。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是中国农业文化的基础,又是宋代以前中国农业文化的轴心。中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与河南密切相关。” ──这是徐光春同志在谈到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完全符合中国农业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发展的实际。

二、农耕文明的标准?

农耕文明的标志是火的普遍使用和原始农业的兴起。

相对于原始文明以狩猎为主,游牧文明的以放牧为主,农耕文明体现在"耕"和"作”二个方面。 火的更深度的使用无意中产生了硬度比石头更高的铁,由铁制作的简单农具"犁"使耕作可以实行,尽管初期的"犁"非常简单。

原始农业的灌溉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标志,河套平原的"坎儿井"历经数千年,一开始就是原始农业的重要灌溉手段。

在社会形态方面,如隶社会的出现则标志农耕文明的成熟。 农具中的犁,耙等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越来越先进,牛作为畜力的使用也进一步扩大了耕作面积。

三、农耕文明的局限?

农耕村落都是相对自给自足的封闭单元,局限性有:

第一,商品化率低。商品化率很低,则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潜力非常有限,大多数人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不具备资本积累能力。虽然农村也有集市,但多数只是日常工具的交易而已。

第二、交通和资讯缺乏。这点是最致命的,因为资讯特别重要,对一个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而交通就更不要说了,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活动范围有多大。

第三、教育程度无法提升。因为繁重的劳动,限制了人的活动时间,大多数自耕农都是文盲和半文盲。他们就算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去读书,稍稍长大,就要忙碌于田间地头。

农耕文明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也缺乏积累能力,处于一种亘古不变的状态之中。

四、农耕文明的类型?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

五、农耕文明的前身。?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人类进入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发源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高温湿润适宜农耕生产的地域,它是工业文明的摇篮。农耕文明地带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40度之间,这里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域。农耕文明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之前。

六、农业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

简单的说就是农耕文明就是基于农耕经济上建立起来的文明所产生的文化,是与游牧文化相对应的一个词,比如汉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就可以看做是农耕文化,而蒙古族所创造的文化就是游牧文化.

而农业文明则是一个较为狭窄的概念就是指的农业生产中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农耕或者是游牧文化都可能有农业文化.甚至是现代文明只要包括农业生产就一定有农业文化.

七、农耕文明的政治特征?

经济上,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它使中国形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

政治上,容易地方割据。主要是因为自然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闭关自守的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不同时代有不同作用:在早期,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进的文明。

在后期,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八、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

新石器时代半坡农耕文化与河姆渡农耕文化距今大约七千年前,在长江流域,生活着河姆渡人,他们种植水稻,住在干栏式房子里。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等生产工具。饲养家畜,过着一种定居生活。他们还制作陶器,有爱美之心——戴着玉器。制作骨哨这样的原始乐器,欣赏原始音乐。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他们已经挖掘水井,饮水比以前方便了。会制造陶器,还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距今五六千年前,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收割庄稼。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饲养猪狗等动物,还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食物种类大大丰富了,主食有粟,副食有鱼、肉、蔬菜等。他们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会纺线、织布、制衣。他们住半地穴式房屋

九、农耕生产对农耕文明的积极影响?

农耕生产是农耕文明形成的基础。有着几千年历史进程的农耕文明,影响和激励着农耕生产。农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零星化到成片化,到区域化到整体化;到统筹化;从原始化到机械化,到自动化,到智能化;等等而形成进步发展的农耕文明,将激励着农耕生产不断优质提升。

十、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联系?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历史演变的特殊性,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冲撞,积淀成为今天的文化系统,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就是这样逐步形成、传承和发展的。它们有其自身内在特质和规律,通过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显示着地域文化的博大和雄浑。本文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例,具体比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差异性。特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特定的文化系统 (一)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文化系统 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半干旱的自然环境,疏松沙层广泛分布,使这里形成了干旱荒漠的景观,加之雨量奇缺,气候温差大,只能适宜多年生、旱生低温的草木植物生长,千百年来,生聚在这一地域的人们,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并且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融合为一个人们共同体——游牧民族。这里的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而游牧生活是一种粗犷而富于冒险的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培养了他们极强的与自然搏斗的能力。他们衣皮被旃裘,食肉饮乳,居毡帐,乘坐骑,衣、食、住、行、用与牲畜须臾不可分离。正像农民依恋土地一样,牧民则离不开牲畜、草原。辽阔的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养育过匈奴、乌桓、鲜卑、突厥诸族,同样,它为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隔绝的历史地理环境。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系统,作为草原骄子的蒙古民族深受环境的陶冶和启迪,在承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系统的基础上,经过本民族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色彩的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游牧文明。与这一地区相邻的是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量充沛的黄河流域。湿润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宜于农作物大面积种植。这里则生息着以农耕为生的农业民族,他们生活在固定的土地上,培养了大量宜于种植的农作物,同时发展了养殖业、酿造业、手工业等等。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和气候的选择性很强,还有土壤的种类、水利资源、作物种类等,都会影响作物的种植和生产程序,农业民族正是依据这些因素,经过长期的摸索,形成了汉民族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以最初的“刀耕火种”、“轮作抛荒到精耕细作”,并且一代一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异彩纷呈、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二)游牧经济与农业经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方式 “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1〕,这是游牧经济的一大特点。恩格斯指出:“游牧部落的生活资料多,不仅有数量多的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更有兽皮”等各种畜产品。游牧民族出现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部落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以及它作为一种经常制度发展和巩固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他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的物品是牲畜”,牲畜不仅是商品,“而且还获得了货币的职能”〔2〕。鉴于游牧经济结构所限,发展不平衡,出于生计和本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促使他们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质交换。而雄据中原的汉族,无论在人口数量方面,还是在社会生产力方面,都要比游牧社会发达,农耕文化所产生的高度物质文明,对游牧民族自然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于是代表游牧民族的畜产品——马、牛、羊、驼等与代表农业民族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粮食、布匹、茶叶等第一次实现了以物易物或通过“茶马互市”,或依靠“草原丝绸之路”实现之,因此说,游牧经济天然地带有商品经济的性质。当然,它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显然农业经济则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它是以封建庄园或一家一户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是这种经济的写照。可见,自然经济不是为了交换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家长制的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